記得是四、五年前,在跟客戶的一次聊天中,我第一次認識無痛分娩。
因為她頭胎在國內生的,二胎去的國外,所以感觸很深:「跟國內完全不一樣。我就側躺在床上,一根針從脊椎打進去。之後睡了一覺,都沒什麼感覺,孩子就出來了。」
這句話也讓當時的我震驚了,印象中哭天搶地痛不欲生的生孩子也可以這麼輕鬆?
我,居然,被生孩子這件事種了草……
之前在《》中我說到,因為打了催產針之後我宮口開得太快,沒機會嘗試無痛,至今還覺得十分遺憾……
但是如果下次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會毅然選擇無痛分娩。我們已經冒了巨大的風險去生產了,為什麼還不讓自己好受些?比起那微乎其微的藥物副作用和概率極低的併發症,產程的順利與否和準媽媽的心情對大人和寶寶的影響要大得多。
關於無痛分娩的大部分問題,摘錄了公眾號「無痛分娩中國行」裡面的一些內容。
硬膜外麻醉是無痛分娩的「標準」模式,所以一般提起「無痛分娩」,除非特殊標出,基本上都是指圍產期的硬膜外麻醉。在美國,大約2/3的準媽媽在分娩時使用硬膜外麻醉。註:這裡不具體討論腰硬聯合等太專業的分類。
硬膜外麻醉的優點在於:
只要所在醫院提供,大多數準媽媽都可以享受這種待遇。
幾種例外:
最早有研究顯示,硬膜外麻醉有可能延長產程,增加剖腹產的機率。所以當時婦產科內部的意見是:宮口開5指以上才考慮硬膜外。但後來綜合分析文獻發現,硬膜外並不明顯延長產程,也不增加剖腹產的風險。於是美國婦產科醫生協會攜手美國麻醉醫生協會於2004年發表聯合專家意見:在選擇分娩期硬膜外時,準媽媽疼痛就是指證,不需等待宮口開多少的指標。
硬膜外麻醉使用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
艾瑪,硬膜外又不是在準爸爸身上扎針,跟他們有麼關係?有的醫院在給孕產婦打硬膜外時,是鼓勵準爸爸或家屬留下陪伴準媽媽的(最好坐著),因為他們的在場會起到一定緩解她們焦慮緊張的作用。當然,也有些準爸爸比媽媽還緊張,我們醫院就發生過準爸爸看到硬膜外用的粗針頭後當場暈倒的情況(???),這時候我們一般會請準爸爸在產房外散散心,打完硬膜外再回來。有的醫院為防止類似事件,在操作時讓家屬迴避。
(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麻醉科 姚東東 供稿)
還有大家普遍擔心的產後腰痛,研究表明真的和無痛分娩沒有關係。
2012年英國著名的薈萃分析(Cochrane Reveiews),收集了世界範圍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三個累計1806位產婦的研究,隨機分組,比較沒有用硬膜外分娩鎮痛的913位,和使用硬膜外分娩鎮痛的893位產婦的腰痛發生率,兩組--分別出現了361(40%)位和337(38%)位慢性腰痛病人。完全否定了腰痛與硬膜外鎮痛有關的假設。而且,也讓大家知道,產後腰痛的發生率在40%左右。
而無痛分娩的好處,除了減少疼痛以外,還能避免一系列因為疼痛而引起的生理變化。如產婦過度換氣、子宮血流量減少、臍血流量減少、交感神經興奮、產程延長致使體力消耗過多造成酸中毒等等,對產婦和寶寶都會有不利的影響。
我個人是非常推崇無痛分娩的,國家現在也在大力推廣無痛,但確實有許多準媽媽還是對此心有芥蒂。
就算是自己能夠接受,來自家人的阻力也不可小覷。畢竟當你躺在床上時,你的身體就不再由你自己做主了。
你完全可以選擇不接受無痛,除了無痛以外也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減輕分娩的疼痛。
但是,我們還是有義務讓自己和家人正確的認識分娩這件事。不是非得要經歷死亡一樣的疼痛才能迎來新的生命,我們也不需要用疼痛來證明自己對寶寶的愛,或者去換取丈夫和家人的關愛。
新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希望越來越多的準媽媽可以摒棄成見,科學理性的對待分娩,在喜悅中迎接這一神聖的時刻。
有任何意見或者建議,歡迎留言或者添加Chara個人微信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