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教育公平的底線,徹查舞弊「舊案」,才能對得起莘莘學子十年寒窗的付出,維護人們對公平正義的信仰。
近日,山東冠縣「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一事引發輿論關注。冒名頂替者高考分數僅為303分(文科),而被頂替的陳春秀高考分數為546分(理工科)。十年寒窗,本可以進入山東理工大學深造的農家女陳春秀,就這樣被「偷」走了讀大學的機會,也失去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無獨有偶,山東聊城又曝光存在一起冒名頂替上中專事件。山東聊城的王麗麗稱,1996年她以王麗這個名字報考了聊城農業學校(當時是中專),因一直未收到錄取通知書,誤認為未被錄取。2016年,聊城市東昌府區柳園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陳某主動說明96年曾冒名頂替王麗麗上學。目前,冒名者已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
圖為山東冠縣「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事件當事人陳春秀
任何制度性的漏洞,都將傷及教育公平的基石。任何招生舞弊案件,都會動搖人們對教育公平的信任。
招生錄取工作,不容一絲瑕疵,更不容任何暗箱操作。然而,結合近期幾起事關招生錄取的輿情熱點來看,踐踏教育公平底線的事件時有發生。
無論是仝卓改應屆生身份,還是山東這兩起冒名頂替上學案,背後都存在一連串的違法違規操作利益鏈。本該制度規範嚴密的招生環節,出現任何可以打通的環節,隱藏任何可鑽的漏洞,對考生和他們的家庭而言,被偷走的都不僅僅是一個上學的夢想,更是改變一家人命運的機會。
以仝卓自曝改應屆生身份一案為例,當地公布的處理結果為仝卓高考成績無效,畢業證被撤銷,繼父等12人被處分。媒體對此評論稱,人生亂「開掛」,早晚會「爆炸」。
誠如所言,在「仝卓案」中,「爆炸」的不只是他一人,還有為其利益上下奔走,踐踏社會規則,無視高考公平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當地紀委監委對此事的通報,細緻還原舞弊案件始末,拔出蘿蔔帶出泥,所有利益鏈條上的相關人員無一逃脫懲處,彰顯了對高考舞弊案件零容忍的態度,重申高考公平紅線不可觸碰。
山東冠縣「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和聊城冒名頂替上中專事件,目前冒名者均已受到相應處分,但事件調查絕不能止步於此。應當以「仝卓案」為鑑,一竿子「查」到底,釐清事件全流程上的每一個機構、個人,查清所有違規違紀操作,給當事人一個交待,還公眾一個明白。
以案為鑑,以人為鑑,教育公平底線不容踐踏,任何違規操作,終將自嘗惡果。嚴守招生公平的底線,徹查舞弊「舊案」,才能對得起莘莘學子十年寒窗的付出,維護人們對公平正義的信仰。(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劉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