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的上半年,我們經歷了太多變化,也見證了許多積極應變過程。
正因為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我們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比如,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地方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都好於全國平均水平。
宏觀經濟數字給予我們力量和信心,也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和定力。進入下半年,外防疫情輸入壓力仍然較大,國內外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還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做好下半年各項工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級各部門既要在宏觀上、戰略上保持樂觀、增強信心,保持發展定力,辯證全面看待經濟形勢;又要在微觀上、戰術上嚴陣以待,做好繼續打硬仗、闖難關的準備。
在此背景之下,大眾日報連續5天在要聞版重要位置刊發「海右今語」專欄文章。
這五篇文章緊扣當前山東經濟發展形勢,從「堅定不移落實『擴強穩』」「確保『四個一批』項目落地落實」「保持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定力」「必須始終堅持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將轉作風進行到底」五個方面,辯證全面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及時準確傳遞出省委決策部署意圖,指明了下半年我們應如何識變應變求變,如何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全力衝刺三季度,全面決戰四季度」,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完成全年預期目標任務,推動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章中既有經驗之談,也有方法闡述,更有發展思考;既展現山東發展的強大底氣和定力,又表明我們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矢志前行的決心和態度。權威性強、指導性強、關聯性強,是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必須深入學習,融會貫通,結合實際,全面貫徹落實。
現將文章原文轉載如下:
(一)堅定不移落實「擴強穩」
□ 魯 義
擴消費、強投資、穩外貿外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擴強穩」落實好了,就業才有可靠保障,民生才有持續支撐,風險才能有效化解,經濟才能平穩健康運行。
今年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全省經濟負重前行,各項經濟指標逐步回升、好於預期,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企穩向好、逆勢上揚。成績來之不易,啟示彌足珍貴。我們為什麼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實現經濟穩步復甦?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緊扣「六穩」「六保」任務,強化工作統籌,抓住「擴強穩」這個關鍵要害,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集中破解難點堵點問題,推動經濟快速回穩,穩住了經濟發展基本盤。
進入下半年,以復工復產為先導、供給面修復為驅動的經濟復甦基本形成,但受國內外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總需求不足、經濟循環不暢的問題較為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比如,投資增幅轉正,但製造業投資、民間投資仍需提振;終端消費市場回暖,但消費不振仍是經濟運行的突出制約;產業鏈供應鏈不夠穩,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等等。正確把握當前形勢,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落實「擴強穩」,進一步鞏固提升企穩回升態勢,為實現全年預期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千難萬難,找對辦法就不難。繼續在擴消費、強投資、穩外貿外資上下功夫,各級各部門要把擴大消費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培育新興消費,拿出過硬政策舉措,把1億人口消費潛力釋放出來。要抓好「四個一批」項目落地落實,突出抓好「兩新一重」重大項目建設,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全力加快投資進度。要堅持穩舊拓新,面向重點市場、新興市場,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守住「保」的底線,築牢「穩」的基礎,保持「進」的態勢,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二)確保「四個一批」項目落地落實
□ 魯 義
抓項目就是穩增長、抓機遇、謀未來。「六穩」「六保」,無論哪一「穩」、哪一「保」,歸根結底都要落到項目上。抓好項目建設、穩定投資增長,確保「四個一批」項目落地落實,是實現全年目標任務的關鍵所在。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推進項目落地落實,是有效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的必然選擇。今年以來,面對疫情衝擊和國內外複雜形勢,我們緊緊圍繞「竣工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要求,按下重大項目建設「加速鍵」,打出抓項目促投資組合拳,一批重大標誌性支撐性項目相繼落地,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加快實施,穩住了投資運行和項目建設的基本面。上半年我省經濟秩序加快恢復,強投資、穩預期、促增長成效明顯,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我們超前謀劃、主動作為,上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重大項目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培育招引重大項目,對拉動投資、促進消費、穩定就業意義重大,對於培育發展新動能、形成新的增長點具有重要牽引作用。現在各級謀劃了很多重大項目,關鍵要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實施進度。要以省重大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雙招雙引」重點籤約項目等為引領,統籌抓好各級重點項目建設,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協調聯動、強力推進。要突出「兩新一重」項目建設,聚焦交通、水利、能源、城建以及新基建等領域,抓緊推出一批示範項目,吸引民資參與建設,全面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項目建設,成在環境,重在保障。狠抓項目落地,必須抓好「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落地,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創新模式機制,最大限度挖潛拓展空間,盤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閒置存量土地,健全能耗指標收儲交易機制,常態化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突破要素瓶頸制約,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只要我們堅持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幹,就一定能夠把經濟發展主動權牢牢抓在手裡,為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保持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定力
□魯義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有效舉措。全力衝刺三季度,全面決戰四季度,關鍵一條就是要咬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狠抓新舊動能轉換不放鬆,加快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今年是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之年。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我省主要經濟指標好於預期,呈現出低位走強、回升加快、好於預期的良好態勢。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年我們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在新舊動能轉換上抓得準、抓得實、抓出了成效。從全省情況看,誰轉型起步早、動能轉換快,誰應對困難就有辦法,就有迴旋餘地,就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這充分說明,只有狠抓新舊動能轉換不放鬆,才能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困難挑戰面前,最為考驗戰略定力。當前,山東正處在由轉型發展向創新發展加快邁進的關鍵時期。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保持加快動能轉換的戰略定力。進入下半年,防範疫情輸入壓力仍然很大,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新舊動能轉換會遇到更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決不能因一時困難走老路、走回頭路,必須看清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勢,看清高質量發展的走勢,按照省委確定的「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目標,緊扣動能轉換想辦法、謀實策、出實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保持定力決非固步自封,而是更要奮發有為。狠抓新舊動能轉換,要打通堵點、連通斷點,著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構建製造業強省的「四梁八柱」,形成產業的「大森林」,培育優良產業生態。要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築牢發展質量、效率與動力深刻變革的「基底」。要加快信息化為產業賦能,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為動能轉換打開更廣空間。要嚴格標準倒逼產業升級,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就一定能夠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再創高質量發展新輝煌。
(四)必須始終堅持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
□ 魯義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向改革要思路、要辦法、要成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落實「六穩」「六保」、實現全年發展目標的關鍵所在。
重點工作攻堅年,實質就是改革攻堅年。今年以來,我們聚焦「九大改革攻堅行動」,深化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從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到推行財政資金直達改革,再到建立「接訴即辦」平臺,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攻堅加快突破,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釋放了發展動能。上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之所以企穩向好、逆勢上揚,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改革功不可沒,體制機制創新功不可沒。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堵點仍然不少,這些難點痛點堵點靠什麼來破解?還是要靠改革,靠制度創新。比如,如何在全省深化「黨工委(管委會)+」「全員聘任制」等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如何確保法治化環境處於全國最優水平?如何進一步幫助企業破解融資、財稅、訂單、通關等難題?可以說,場場都是硬仗,處處都有難關。唯有拿出大刀闊斧向前衝的勇氣,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在深化改革上大膽探索,以改革應對變局、破解困局、開拓新局,才能牢牢把握主動,引領發展潮流。
改革是實打實的硬任務,最忌華而不實。省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創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吹響了深化改革開放的衝鋒號。各級黨員幹部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做改革的「實幹家」「促進派」,真正拿出實招硬招,抓好各項改革開放政策舉措的創造性落實。要完善責任鏈條,細化責任分工,明確完成時限,加大督查力度,不折不扣抓推進,堅定不移求實效。只要我們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就一定能搶得先機、贏得優勢,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書寫山東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五)將轉作風進行到底
□ 魯義
作風建設決定事業成敗。黨員幹部作風好不好、紮實不紮實,直接關係「六穩」「六保」工作落實,關係高質量發展成效。做好全年各項工作,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必須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將轉作風進行到底。
非常時期,當有非常擔當、非常作為。面對國內國際複雜嚴峻形勢,為什麼有的地方應對得好、經濟回升得快?這其中,既有工作方法問題,更有工作作風問題,關鍵看黨員幹部是不是勇於擔當、能不能主動作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原本就有很多硬仗要打,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多、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務實過硬的工作作風,全力衝刺三季度,全面決戰四季度,確保全年經濟發展取得好成績。
轉作風,關鍵在實幹。抓而不緊等於不抓,抓而不實等於白抓,唯有腳踏實地、苦幹實幹,才能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當前,面對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抓好疫情防控、「六穩」「六保」、新舊動能轉換等重點工作,都要堅持「實」字當頭,決不能大而化之、浮在面上。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示範,緊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一件一件抓、一項一項改,推動作風建設走向深入。要加強調查研究,多到基層一線聽真話、摸實情,真正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要堅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多出管用的實招硬招,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轉作風,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要看新舊動能轉換有沒有實現新突破、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沒有取得新成效。各級各部門要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對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對照年初目標任務,經常對帳盤點,不僅看幹了多少事,更要看幹成多少事,不僅看發展,更要看變化,不僅看經濟指標,還要看社會指標、民生指標,真正把「靠結果說話、憑實績用人」的導向樹起來。以結果論英雄,用實績作答卷,將轉作風進行到底,我們就一定能不斷開創山東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推動「山東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邵方超 任宇波 李嶽嶽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