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據《紐約時報》披露,過去15年中,川普有10年沒有繳納任何所得稅,他當選美國總統的2016年和2017年,他每年也僅繳納了750美元的所得稅——因為川普曾表示,自己當選總統後「虧損的比賺的多」。
(圖說:《紐約時報》獨家報導川普避稅細節。)
據悉,《紐約時報》獲取了川普和他商業帝國中的數百家機構超過20年的退稅數據,其中包括了他擔任總統前兩年(2016和2017年)的詳細數據。
報導指出,2020年大選臨近,川普的財務壓力日益嚴峻:他個人擔保的數億美元債務即將到期;商業實體虧損嚴重;他與美國國稅局之間長達十年的「審計之戰」還懸而未決——申報巨額虧損後,川普獲得了7290萬美元的退稅,而這筆退稅正在接受聯邦政府審計。
針對《紐約時報》披露的內容,川普集團的律師艾倫·加滕發布聲明稱,「大多數(即使不是全部)事實似乎都不準確」。加滕稱,「在過去的十年中,川普總統已經向聯邦政府支付了數千萬美元的個人稅,其中包括自2015年宣布參選總統以來所支付的數百萬美元的個人稅。」
《時報》則反駁了加滕的說法,稱加滕律師混淆了「個人稅」和川普所支付的其他聯邦稅收,後者包括社保、醫保和家庭僱員稅等稅金。
川普本人在2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否認了《紐約時報》的報導,稱該報導「完全是假新聞」。川普稱,美國國稅局處處針對他,「在歐巴馬政府期間,他們就將目標對準了共和黨成員」。
真有錢還是假大亨?
川普的報稅單顯示,儘管他每年能夠賺取數億美元,但為了避稅,他採用了大膽的虧損策略——《紐約時報》稱,這種刻意隱瞞的避稅行為,與他長期兜售給美國公眾的「成功商人」形象大相逕庭。
川普正是通過參演真人秀《學徒》打造的億萬富翁形象,為自己掙得通往白宮的名氣和基本盤。《時報》因此總結道,川普「扮演」商業大亨時,遠比其在現實的商業戰場中更為成功。
(圖說:1986年的川普。圖/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川普2016年接受美聯社(AP)採訪時,曾聲稱自己的稅務報表「沒什麼可看的」;而他擔任總統所需的年度財務報表,更能顯示他是個精通業務、能大量創收的商人。
然而,公開的財務報表只含收入,不計利潤。《紐約時報》發現,2018年,川普的財務狀況披露顯示,當年其收入達到了4.35億美元,但稅務記錄顯示,他虧損了4740萬美元。
《時報》指出,退稅只能說明川普商藝不精——其投入遠比收入多:從2000年起,川普所有的高爾夫球場虧損了超過3.16億美元;華盛頓的「川普國際飯店」到2018年底,虧損了5500萬美元;房地產公司「川普集團」自2000年以來虧損了1.34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虧損由川普自己填補,每一年的現金注入,也讓他的貸款總額逐年增加。
收益較好的是位於紐約的川普大廈,每年為川普帶來約2000萬美元的淨利潤。而他經營個人品牌(如出演真人秀)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川普擁有《學徒》真人秀50%的股份,截至2018年,他累計從該節目收入約4.27億美元。
但據報導,由於旗下實體的巨額虧損,川普此前出演真人秀《學徒》所獲的版權和代言等收入正在消耗殆盡。幾年前,他還把大部分股票售出,以填補房地產生意的「黑洞」。未來4年,川普有多達數億美元的貸款需要償還。
避稅高手?
《紐約時報》諷刺地指出了一個事實:1973年的《普羅維登斯日報》報導披露時任總統尼克森在捐贈論文並獲得「慈善扣除」後,其1970年為20萬美元年薪繳納的個稅僅為792.81美元——50年後,現在的美國總統川普,其一年繳納的個稅竟然沒有「通貨膨脹」。
彼時,尼克森的逃稅事件引起了輿論轟動,此後,美國總統和候選人都被要求公開納稅申報表。
總統公布納稅申報表並非法律義務,而是一項政治傳統。川普從未公開過自己的稅務記錄。他曾說,如果歐巴馬願意公開自己的出生證明(有輿論認為,歐巴馬出生證明系偽造,以證明後者沒有資格競選美國總統),他就願意公開稅務記錄。
川普曾說自己的稅表「很大、很漂亮」,但在被要求公開稅表時,他表示,「流程很複雜。」川普總說,在審計過程中無法提交稅表,但這一說法遭到了美國國稅局的駁斥。
《時報》指出,當川普2015年以「大富豪」和「擁有一家偉大公司」的名號宣布競選總統時,他已經連續第四年沒有繳納所得稅了。
川普是如何做到的?《時報》稱,川普的避稅手段堪稱「鍊金術」:用真人秀的收入來收購、投資風險企業,然後用虧損來抵消稅款;他的職業生涯中經常有大額虧損,這些虧損超過了他的其他收入稅收減免的總和。但美國稅法規定,在某些條件下,企業主可以把差額延遲到下一年計算,以減免下一年的稅收。
(圖說:川普與真人秀《學徒》。圖/Zuma Press)
《紐約時報》此前報導稱,20世紀90年代初川普虧損了約10億美元,足以讓他在未來的18年裡年年可以減稅。
2005-2007年,《學徒》的版權交易和代言給川普帶來了1.2億美元的淨利潤,由於此前的減稅「虧損額度」已經用完,他史無前例地支付了高達7010萬美元的聯邦所得稅款。
此時的川普和1980年代大肆揮霍財富的青年川普不同,他將出名後的收入用來投資高爾夫球場、度假村和大樓,到了2015年,他已擁有15家高爾夫球場。
(圖說:川普國家多拉爾度假村,位於邁阿密。圖/The New York Times)
報導指出,如果按照美國最富裕階層(佔人口1%)的所得稅稅率,川普至少要繳納1億美元的所得稅。過去18年裡,他本來一共繳納了近9500萬美元的聯邦所得稅。但通過申報巨額虧損,從2010年開始,川普申請並獲得了7290萬美元的退稅,從而收回了繳納的大部分稅金及利息。
這筆退稅讓他從2000年到2017年間的聯邦所得稅總額降至了平均每年140萬美元的水平。作為對比,同時期,收入水平位於美國前0.01%的美國人,平均每年繳納的聯邦所得稅約為2500萬美元。
此外,川普將大部分生活支出歸為企業成本:住宅是家族企業的一部分;高爾夫球場、乘坐飛機往返各處住宅都屬於企業支出;甚至拍攝《學徒》時的髮型設計也被算作同類支出。
這還不包括作為業務費用衝抵報稅時所計利潤的「諮詢費」——川普的公司都預留了約20%的收入,用於支付原因不明的「諮詢費」。《紐約時報》對比公開資料發現,其女兒伊萬卡·川普2017年可能通過川普集團在夏威夷和溫哥華的酒店項目獲得了約75萬美元的「諮詢費」。
競選總統只為賺錢?
《時報》指出,川普的稅務記錄揭示了他在入主白宮後,因拒絕放棄他的商業利益時引發的各種潛在的利益衝突。
比如,遍布全球的川普家族房地產已成為「集市」,川普可以利用會晤場所,直接從說客、外國官員和其他有求於他的人處賺錢:2015年,佛羅裡達州馬阿拉歌(Mar-a-Lago)莊園俱樂部的新會員激增,每年給他帶來5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2017年,葛培理福音派布道團(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給華盛頓的「川普國際飯店」支付了至少39.76萬美元,用於舉辦基督教活動。
川普的海外收入也極其可觀:任職總統頭兩年,他的海外收入達到了7300萬美元——大部分來自他在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高爾夫球場,小部分來自美國(尤其是自由派政客們)不認可的威權國家:菲律賓、印度和土耳其。
不過,與在美國本土支付的、幾乎微不足道的750美元所得稅相比,川普在他國繳稅可謂「大方」——2017年,川普在巴拿馬繳稅1.56萬美元,在印度繳稅14.5萬美元,在菲律賓繳稅15.7萬美元。
(圖說:川普授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座大樓使用「川普」之名後,為這筆交易向菲律賓繳稅超15萬美元。圖/The New York Times)
隨著真人秀《學徒》的收入下降,川普「賺錢-收購-虧損-避稅」的策略陷入了困境——虧損能夠幫助他避稅,但賺錢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到2015年,他的財務狀況開始惡化。《紐約時報》認為,川普2016年參加總統競選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為了重振自己的「品牌」。
據悉,川普名下企業2018年報告了約3470萬美元的現金流水,比5年前下降了40%。目前川普還有著約4.21億美元的貸款和其他債務,其中大部分將在4年內到期。
川普的財務狀況在2019年有所好轉,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川普的商業地產(包括高爾夫球場、度假村等)關閉了數月。分析師預測,酒店業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可能完全恢復。
2019年10月,川普在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場集會上說:「總有人說川普當總統以來越來越有錢了——但我擔任總統以來,虧損了幾十億美元。我不在乎。做富人很好,但我真的虧了幾十億。」
或許在川普的話語體系裡,商業帝國的虧損是自己擔任總統以來作出的「犧牲」,而2020年大選或許是決定他的商業帝國繁盛與否的另一場豪賭。
(圖說:2009年,川普宣布放棄新澤西州大西洋城川普賭場的股份。圖/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