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區
陳曹鄉高標準糧田裡的小麥一望無際(5月9日攝)。牛原攝
河南日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
一個種糧大戶,種地一年能掙多少錢?
5月9日,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農民趙保獻站在豐收在望的麥田裡,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承包的3000多畝土地,扣除各項投入,一年純收入在150萬元以上。
是什麼樣的「神奇」力量,讓趙保獻從普通農民變成種糧大戶?
高標準農田沃野生金
站在陳曹鄉10萬畝高標準農田裡舉目四望,一眼望不到頭的綠色田野綠意蔥蘢,生機盎然。
陽光下,陳曹鄉尚莊村村民尚水旺拿出一張卡,在通電機井上一刷,一個臂長300米、自帶輪胎的全自動噴灌機緩緩移動,將一串串細密的水霧均勻地噴灑到小麥上。走進田間,他彎腰細看小麥長勢,笑眯眯地告訴記者:「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種了一輩子地的尚水旺,做夢都想不到這片「靠天吃飯」的內澇鹽鹼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就拿種小麥來說,以前好年景每畝產量也不到400公斤,現在能達到550公斤。」他說。
許昌市副市長楚雷介紹,為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許昌市近年來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建設,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實現了田網、渠網、路網、林網、電網「五網」配套,為傳統農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許昌市已建成了7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是全國平原井灌區連片規模最大、技術集成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示範區項目實施後,平均每畝可帶動農民增收600元以上。
高水平管理點石成金
今春小麥拔節孕穗期,尚莊村「田把式」趙水才通過手機打開「測土配方施肥微信服務平臺」,很快查到了自家田地的土壤肥力指標及科學施肥建議:增磷、補鉀、控氮。這次,他將氮肥的施用量比往常減少了23%。
「種莊稼也得精細化,要科學施肥、均衡施肥,缺啥補啥。」趙水才說,「給莊稼施肥也要上『營養餐』。」
建安區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李保明介紹,建安區目前已普及了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面源汙染大幅減少,不僅提前實現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而且使農戶畝均增收80至150元。
與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相比,示範區用水量實現了「負增長」。遍布田間地頭的中心支軸式噴灌機,通過自動測墒、視頻監控等信息化管理系統,能根據苗情、旱情自動調節水量,對莊稼進行精準噴灌。「過去澆地是大水漫灌,費力、費水、費電、費錢,現在澆一畝地能節水25立方米,節省45元以上。」尚水旺說,「我種了一輩子地,過去只能說是『澆地』,現在才是『澆莊稼』。」
陳曹鄉黨委書記白笑輝說,為實現高標準農田高效利用,示範區推廣了「統一選用良種、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穫」的精細化種植模式,集成技術推廣覆蓋率達100%,有效扭轉了以往耕地質量偏低、生態環境退化等不利因素,使規模、高效、綠色、「智慧」成了示範區農田的新底色。
新時代農民市場淘金
當許昌市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開始建設時,趙保獻就覺得,這裡一定能成為農民的「金礦」。
他說:「原來農戶都是單幹,零零碎碎的不成規模,但現在示範區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特別適合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作業。」
看準了這一契機,趙保獻果斷承包了3000多畝土地,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像趙保獻一樣,很多農民也開始在高標準農田中大顯身手。5月10日,記者走進建安區子榮農機專業合作社,只見數千平方米的機庫內,收割機、噴灌機、無人植保機、糧食烘乾機等各種農業機械設備一應俱全,仿佛一個小型的農機博覽會。去年,合作社總收入達400多萬元。
在這些農業機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架無人植保機。合作社理事長萬子榮說,他的農機合作社可以提供播種、收割、烘乾、秸稈還田和病蟲害防治「一條龍」服務,為種糧大戶保駕護航。「像這些無人植保機,一天能為700畝地噴灑農藥,一架無人機相當於70個勞動力。」
像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建安區目前共有300多人,推進土地流轉47萬畝,人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
「這說明農業也是個有奔頭兒的產業。」萬子榮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