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會不分場合地罵人、說髒話,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會讓父母感覺很尷尬,有的父母會會及時制止孩子,告訴孩子不許再這樣說,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則會狠狠的教訓孩子,但是很多家長也發現,你越是制止他就說得越起勁兒,這就讓爸爸媽媽感覺到很焦慮,擔心孩子會不會養成說髒話的壞習慣啊?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應該如何去恰當的認知這樣的現象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意識到,說髒話是成長中的常見現象,遇到孩子說髒話這種情況,家長先不要過分著急和擔憂,大多數孩子都會在成長中經歷這種情況,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處於詛咒敏感期,他的語言力量剛剛覺醒,但是還不太會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所以就可能會出現說髒話,罵人、詛咒,等等表達方式。
三四歲正好是處於心智高速發展的階段,孩子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成長的經驗,並逐漸形成對外界的認知和判斷,而這一階段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模仿,其實對於父母和家人以及經常出現在孩子身邊的人,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可能不經意間學到了某些不恰當的詞彙,並不意味著孩子「學壞了」,或者是養成了壞習慣,家長要去正確的認識到這個問題,不光要單純地制止孩子的行為,還要了解孩子說髒話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去應對這個問題。
1、模仿身邊的人。
孩子小的時候,主要通過模仿來學習和認知這個世界,由於自身認知的局限,孩子並不具備是非的道德標準,看到什麼就會模仿什麼,聽到什麼就會學習什麼,如果父母家人,或者孩子經常能夠接觸到的人,會有一些髒話作為口頭禪頻繁出現,孩子就很容易學會,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自己的表達方式。
2、單純的用詞不當。
孩子在小的時候,尚未形成相應的道德標準,所以在孩子的眼中,請判一個事物,往往不帶有任何道德色彩,只是簡單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罷了,有時候所謂的髒話,只是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不夠,並不理解所使用詞彙表達的意義,比如說用「豬」來形容別人,在成年人的眼中,那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可是孩子的眼裡,「豬爸爸」,「豬媽媽」,這些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形象,卻代表著孩子的喜歡、信任、開心的態度,覺得在人或者物品的稱呼,前加上這些字就很好玩,這是孩子學習語言的一種表現。
3、為了宣洩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 德·阿曼說: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髒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洩出來。隨著孩子認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讓他意識到某些髒話,所蘊含的特殊含義之後,可能就會通過使用這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消極情緒,比如憤怒、悲傷、難過等。
4、引起父母的關注。
很多孩子都會發現,他們說髒話的時候,大人的反應會很強烈,一些家長很著急生氣,孩子一說髒話就跟孩子講很多道理,有些家長會覺得很好玩兒,而以此來逗孩子開心,家長的過度反應和錯誤的引導,會讓孩子錯誤的以為,只要自己說髒話,就會獲得關注,從而頻繁的使用說髒話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雖然孩子可能並不是故意在說髒話,但是說髒話總歸不是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不去及時制止和糾正,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可能就逐漸的滲透到孩子的思維中,形成固定的語言模式,導致孩子長大後一張嘴髒話連篇,那時候就很難糾正了。
1、冷靜對待孩子的行為。
三四歲的孩子,沒有形成是非對錯觀念,是單純的模仿,或者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當孩子說髒話時,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靜對待孩子的行為,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和懲罰孩子,不要過分關注,但也絕不去縱容,而是要跟孩子說清楚,這種詞彙是不文明的,爸爸媽媽以及其他人,都不喜歡聽到,孩子覺得無趣,自然就不再說了。
2、給孩子一個乾淨的語言環境。
模仿是孩子這一階段學習的主要方式,孩子說髒話所使用的那些詞彙,往往都是家長,親人、以及身邊的同伴當中學來的,尤其是父母的一些口頭禪,都會滲透進孩子的語言當中,因此想要改變孩子說髒話的不良行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說髒話粗話,給孩子營造一個乾淨的語言環境,同時也要慎重的去選擇孩子觀看的影視娛樂節目,如果孩子模仿他人或者影視劇娛樂節目中的不良語言時,家長也要心平氣和的小孩子指出,是一種不文明的表達方式,及時幫孩子糾正過來。
3、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
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說髒話時,表現的過於憤怒,不分青紅皂白的就開始訓斥孩子,這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時候孩子之所以說髒話,是因為他們感覺到飢餓、疲勞、被冷落,或者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孩子內心產生消極情緒,通過說髒話粗話來宣洩,家長要學會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共情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情緒和需要被看見和理解,往往就會主動的變不良的行為。
4、建立適當的獎罰機制。
家長要逐漸的為孩子建立起是非對錯的觀念,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孩子的認知及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都有助於孩子形成規則意識,對自我的言行進行約束,家長可以跟孩子協商制定相應的獎懲規則,如果孩子做得好,就要獲得相應獎勵,如若孩子明知故犯,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恰當的獎懲機制,可以強化正面行為,糾正不良行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要多一點包容和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恰當的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將孩子引導到有修養、文明的道路上,這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很重要。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