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為弘揚人民教師高尚師德,教育部在第36個教師節前組織開展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經過活動組委會對各地推薦的候選人審核,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66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名單,重慶有兩名優秀教師入選,分別是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楊浪浪,西南大學教授李加納。
據了解,該推選活動採取自下而上、逐級推薦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薦產生候選人,活動組委會對各地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認真審核,確定66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目前,活動進入公眾投票階段。7月23日至8月15日,公眾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登錄中國教育新聞網(www.jyb.cn)(具體投票地址為: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20.html)進行投票。推選委員會將根據投票結果和實際情況,從中推選出12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師節期間將進行表彰。
楊浪浪:
做孩子們翅膀下的風
作為重慶市基礎教育領域的傑出代表,人民小學校長楊浪浪堅持「最美的童年在這裡發生」辦學理念,挖掘傳承學校紅色基因,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學校課程教育、德育教育全過程,有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出世界著名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女排世界冠軍袁心玥,以及2名「全國十佳少先隊員」、10名「宋慶齡基金獎」獲得者等一大批優秀學子。
1993年,楊浪浪大學畢業,正好趕上了重慶恢復小學英語教學,在人民小學開設英語課。作為優秀畢業生,她被推薦到了這所學校。當時,英語是個「洋氣」的專業,到外企一展拳腳是大多數畢業生的夢想。但教師世家出身的楊浪浪,選擇了站上講臺,這一站就是20多年。
初到人民小學時,全校只有她一個英語老師,沒有同事可以互相交流,甚至也沒有老師能來聽她的課。她大膽嘗試各種教學方法,讓教育變成了一件好玩的事。
一周一節英語課,每節課40分鐘。她只用10分鐘講完課本內容,剩下來的30分鐘,她給孩子們講歐美文化小故事、做小遊戲……如果英語課是下午的兩節連堂,她還會帶上學生去德克士,在實際場景中練習英語對話。「學生們覺得很好玩,將英語當成和音體美一樣的興趣課來上。」擔任一線教師的十幾年,楊浪浪創新思路,改進方法,努力一直保有那顆孩子一樣的天真和好奇。
2009年,楊浪浪被任命為重慶市人民小學校校長,這一年她37歲,是重慶最年輕的直屬學校校長。尊重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的每一種個性、每一種夢想、每一種嘗試都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發展,是她在教育實踐工作中沉澱的教育理念和目標。
「童年萬歲」跨界對話推開了「跨界教育」的一扇窗;「音樂十講」打破專業的鴻溝,楊浪浪主動分享爵士樂的個性之美……「學校教育的關鍵不僅僅是給孩子們傳授知識,還要鼓勵他們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點燃對學習的激情。」
教育還要在質量上下功夫。2013年,楊浪浪帶領團隊啟動了EOC課程體系建設,即:Experience(體驗)、Open(開放)、Comprehensive(綜合),在她的倡導下,學校構建了「基礎課程—選修課程—社會服務課程—社團課程」四級課程體系,為學生們打造了一個個體驗、開放、包容、綜合的融合式學科教學課堂,並激勵老師們以因材施教為基礎,實施個性化教學。
在人民小學第61屆教研會上,英語、音樂、美術融合的數學課例《東南西北》,地理、歷史貫通的語文課例《草船借箭》,穿著睡衣感受《Bed in summer》的英語課例……這些全新嘗試取得了很好效果,也都來自於老師主動的打破與跨界。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遠。我們要構建朋友圈,和夥伴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在楊浪浪的帶領下,學校以幫扶帶進步,開展「百校牽手」「領雁工程」,通過影子校長工程、教師「1+1」跟崗研修,與全市38個區縣108所縣級、鄉村學校建立幫扶機制,促進城鄉共進,助力教育均衡。
墊江縣五洞小學與人民小學結對時間超過30年。楊浪浪做英語教師的時候就開始到這裡支教送課。後來做了校長,她進一步擴大幫扶力度,帶著學校一幫科研骨幹和五洞小學的老師們一起做科研,培養了一批鄉村小學的科研型教師,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真正實現了在幫扶中從簡單輸血到帶動造血的巨大飛躍。
2019年,楊浪浪獲得重慶市富民興渝貢獻獎,頒獎詞中說:「她把『好奇,勇敢,責任,榮耀』的學校精神作為最好的禮物饋贈給每一個孩子。希望他們用無盡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宇宙的邊緣;希望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和生活中的挫折、困難,永不言棄」。
李加納:
教書育人宛如花圃育花
西南大學李加納教授率領團隊培育出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系列新品種,成功解決了甘藍型黃籽油菜粒色穩定問題這一世界性的難題,奠定了我國甘藍型黃籽油菜基礎研究與生產應用的國際領先地位。
「沒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就不可能有創新,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李加納教授經常提醒自己和團隊。
他常年居于田間一線,鬆土、起壟、擔糞、播種、栽苗,全周期、多方位、細觀察油菜的生長過程。有時置身田間,對著成千上萬份的實驗材料做詳細的觀察記載;有時頭頂烈日,站立七八個小時做油菜雜交授粉;有時衣沾雨水,攜帶各式工具挑選植株;有時身背器械,行走于田間地頭噴灑試劑。
不急於求成,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是李加納教授秉承的科研精神。每年從田地規劃開始,播種、中耕除草、花期觀察、套袋自交直到收穫;拉測量線、扛鋤頭和農民一起幹活,對當地農民進行悉心指導,開起收割機收穫油菜籽;清種、選種、編號,每一環節他都要參與把握。尤其是清種、選種時,總是擠時間拿起放大鏡一粒一粒仔細觀察,認真篩選。
「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檔案櫃裡,要讓它為農民增收、為農業增效、為農村發展做貢獻。」解決了黃籽油菜育種的世界難題後,李加納教授與相關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出優質高效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渝黃」系列品種。
為了儘快推廣應用,他帶領團隊成員吃住在農民家,協助公司從無到有,建立起3000畝黃籽油菜雜交制種基地和10萬噸黃籽油菜產量加工廠,很快使甘藍型黃籽油菜新品種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累計為農民和農業加工企業增收增效超100億元。
從教30多年來,李加納教授承擔過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多門課程,學生成百上千,桃李滿天下。
「人生不應該是簡單的追名逐利,而應該為後世做一點值得大家認可、對社會發展有所裨益的實事,有可能是一座百年不垮的橋梁、一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發明、一個受農民歡迎的新品種或者是為國家培養出一批超過自己的學生,也可能是一首詩、一支歌、一幅畫、一篇小說被人們傳頌、帶給人們歡樂。那麼,等你們退休的時候,就可以自豪地說,我這一輩子值了!」在學生畢業典禮上,李加納教授如是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秦健 實習生 陳怡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