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媛還是假名媛?
前幾天,公眾號「李中二」發文章,爆料自己進入了一個上海名媛群,群裡有許多女性為了體驗名媛的生活方式或拍照發朋友圈,在群裡拼單下午茶、酒店、奢侈品等。
當時這篇文章發出後,當天便被大量營銷號轉發,成為網絡熱梗。因此,也有不少答主質疑,事件本身是一起營銷。
隨後,有媒體稱採訪到了群裡的當事人,對方回應稱「我花自己的錢,不偷不搶,拼個酒店包包怎麼了」。
這是真的假的?
有網友認為,這個回應大概率是假的。
她發現,第一篇當事人採訪是由一個名為「天下網商」的自媒體所發出,但這個帳號其實並非正規媒體,只圍繞阿里作報導;
且多家報導此事的媒體,都提到了當事人在使用某低價電商平臺,這個細節與事件本身無關卻被媒體所強調,看起來很像是為此做的軟文。
因此她認為,所謂的當事人發聲是為了宣傳該電商平臺所偽造的假新聞。
還有網友則表示,自己一開始就懷疑群聊天截圖是偽造的,原因包含:
1、聊天過於整齊,所有人語氣都一樣,不帶標點,沒人打岔;
2、群裡有一張拼單法拉利的圖,然而圖片卻來自北京的租車公司,而非上海;
3、群聊內容精準踩點,攻擊奔馳寶馬,拼絲襪等事情過於極端,且有一點偏男性角度;
4、熱搜營銷號刷熱度;
5、該公眾號類似的獵奇內容很多,大部分都是微信截圖,語氣類似;
6、40 個人拼一間酒店,這個活動本身就很難組織和維持秩序……
不管真的假的,整件事情看下來,總像一場鬧劇,一波接著一波。
律師:警惕相關違法犯罪行為
我們發現,以「炫富」等關鍵詞在裁判文書網上搜索,至少有近百宗詐騙案例。
如7月10日,山西晉中市中級人民法院一份敲詐勒索罪刑事判決書顯示,被告楊某某在朋友圈中發布各種炫富照片,目的是讓微信好友知道他是有錢人,同時添加不同女性網友進行聊天。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後,楊某某編造各種藉口向被害人借錢,騙得被害人近40萬元,最終楊某某犯詐騙罪被判6年有期徒刑。
針對這一話題,湖北好律律師事務所陳亮律師提醒,「上海名媛群」一事不能只當作笑話看,要警惕其「可能是滋生詐騙的溫床」。部分不法分子,會通過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包裝自己,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後,再通過借款、推銷商品、推銷服務等途徑騙取財物,部分人會被司法機關認定為詐騙。
陳亮表示,消費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消費主義是不值得被崇尚的,「『名媛拼團』行為沒有違法,我們不必太過苛責,但是應該大家共同努力,扭轉這種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