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恐怖傳說即流傳在大學生群體中、以大學校園為主要背景或發生在校園中帶有恐怖色彩的傳說。作為現代都市傳說的一種表現樣式,校園恐怖傳說依然保持著傳統民間傳說類型化、口頭性等特點。此外,也表現出一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特徵:網絡成為其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在內容上也反映出了現代社會、校園中的問題。儘管校園恐怖傳說在校園生活中主要充當著娛樂消遣的角色,但是隨著其在廣大大學生群體中認知度的不斷提高,當下校園恐怖傳說已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大學生學校認同與身份認同的重要體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校園恐怖傳說;山東大學;都市傳說
有一把拖把,是女生宿舍盥洗室的拖把,它被一個老太婆拿著,在寂靜無聲的午夜,寂靜無聲地在盥洗室的地上拖著。一個女生走過來找她失蹤的同伴,見到這個出奇勤快的老太婆,順口說:阿姨,這麼晚了,別拖了,該回去睡了。老太婆應了一聲,順手把拖把插在拖桶裡,顫巍巍地消失在走廊裡。女生繼續去別的地方尋找,突然覺得那個拖地的老太婆很奇怪,連忙趕回盥洗室看,只見自己失蹤的女同伴被頭朝下插在拖桶裡。
這是一則在各大高校流傳十分廣泛的校園恐怖傳說。所謂校園恐怖傳說,即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流傳、以大學校園為背景或發生在校園中的帶有恐怖、靈異、神秘色彩的傳說。這些傳說,通常與校園中的某一公共場所相結合,如宿舍、廁所、僻靜的小路等,另外各學校的地標性建築,如古舊的教學樓、造型奇特的建築與浮雕等,也往往在背後隱藏著恐怖傳說。其中,與前者相結合的傳說往往普遍流傳在各個校園中,而後者則相對具有獨特性,常常與所在校園的歷史及特點聯繫在一起,雖然其在本質上仍會有類型化的特點。在任何一所高校校園中,基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此類傳說,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下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大學生群體中得以廣泛講述與傳播。那麼,這些傳說是如何在高校校園中廣泛傳播的,大學生群體又是如何認知這些傳說的,這些傳說與傳統傳說相比又具有何種特點與功能意義呢?這即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所在。
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敘事形式,傳說流傳廣泛,在民眾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大體言之,「20世紀的中國傳說研究,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歷史流變研究;二是形態機能研究;三是意義與審美研究。這三種研究思路各有短長,但有一個特質是共同的:都以文本為中心(text-centered)。」但從20世紀60年底末開始,隨著表演理論和口頭程式理論等思潮的興起,學者開始反思以文本為中心的研究理路,逐漸開始關注傳說講述的語境、講述者、傳說傳播的動力機制等問題。這樣的轉向促使傳說研究者開始走到田野中去關注傳說,將傳說研究在地化,關注具體情景中傳說的形成、生長及其講述與傳播等內容。但是,無論哪一種思路,關於傳說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傳統傳說領域,而很少有人去關注現代社會中廣泛流行的、與現代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當代傳說」或「都市傳說」。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王傑文、張敦福、魏泉等人以具體都市傳說個案為例,就都市傳說的結構、傳播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做了相關分析。具體到校園傳說,尤其是校園恐怖傳說,作為當下在高校校園中廣泛流傳的傳說形式———亦可稱之為「當代傳說」,相關研究成果則更是少見。據筆者管窺所見,僅有魏泉做過相關分析,但卻只是對校園恐怖傳說等校園傳說個案與類型的簡單描述與介紹,而對校園恐怖傳說的傳播方式、學生認知度、功能意義等並未涉及。基於此,本文將以山東大學校園中流傳的校園恐怖故事為具體研究對象,採用調查問卷與實際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就校園恐怖傳說的類型、傳播方式、認知度及傳說的性質與功能意義等略作分析。
一、類型化:校園恐怖傳說的內容解析
每一個高校都流傳著恐怖傳說,它們在不同的場合被講述,被學生老師轉述加工,成為了另類的校園文化。山東大學亦如此,在各個校區內都流傳著這樣那樣的恐怖傳說,其中尤以中心校區和洪家樓校區最多。總體來說,這些長短不一、五光十色的校園恐怖傳說,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即風水傳說、鬧鬼傳說和「現實」事件傳說。
風水傳說主要是關於山東大學一些地標性建築在建造時怎樣遵循風水堪輿原則的傳說,或者是建造時有兇相,因此在建造使用了一些手段來避兇。比如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具有特色的建築董明珠樓(又稱八角樓)、知新樓、中心校區南門及門前廣場等。在傳說中,這些建築都是經過風水大師「精心設計」而成的。「東新的圖書館———棺材,前面的三個旗杆———三根香,新建的綜合樓(即中心校區知新樓)酷似墓碑……完美的三套件」。這些傳說中包含了「風水」這樣一個吸引人的主題,因而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喜愛和關注。其中最為山大學生所熟悉的是一則名為《山大詭事》的風水傳說,因為它的內容十分翔實,敘述生動,因此被大家津津樂道。總之,這一系列傳說,借「風水」之說解釋了山大中心校區南門、電教北樓、八角樓、知新樓等典型的建築的由來。
第二個類型是鬧鬼傳說。山東大學豐厚的歷史就為校園中流傳的鬼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鬼話在各地高校都有流傳,它們在著力於營造一種詭異陰森的氛圍的同時,還常常將其與著名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比如日軍侵華時的屠殺事件、「文革」時期的慘劇等等。一些老舊的、歷史氣息濃厚的教學樓,如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的藝術樓、保安樓及中心校區的文史樓等都在這些傳說裡被描述得「鬼氣森森」,正如清華大學「二教鬼話」一樣,這些老舊建築也留下了「日軍殘忍屠殺」的相關印記,或某座教學樓建就直接建在「墳地」之上等,似乎每一棟有一點年頭的建築總是與死亡、墳地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這些「校園鬼話」中,關於洪樓的「異度空間」為山東大學的學生津津樂道。這則傳說講述了一位同學來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一座老教學樓的四樓上自習,卻無意中進入了異度空間,看到在教室裡上課的老師與學生行為衣著怪異,於是慌忙離開,後來卻得知這座樓根本沒有四樓。洪家樓校區是山東大學的老校區,因此流傳著許多這樣的鬧鬼傳說,也有許多這樣的「有故事」的教學樓。
第三類是與真實性事件相關的「現實」事件傳說。近些年來,校園中頻發的自殺、傷害事件以及安全事故越來越成為在校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這些事件往往由於模糊的來龍去脈而更容易在傳播中被改編、誇張,最終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校園恐怖傳說,例如各種與電梯相關的恐怖傳說。現代社會中,電梯已經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運載工具,但由於各地電梯事故時有發生,於是其安全性也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如今,隨著各個高校越來越多的高層教學樓、學生公寓等的建設,電梯的使用在高校校園中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由此使得電梯安全性也成為校園安全的重要一部分。於是,因電梯安全事故而引發的相關恐怖故事與傳說,不僅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高校校園也同樣成為其重要流傳地,造成各種電梯恐怖故事在大學生中廣為流傳。山東大學亦同樣如此,如「經管樓的電梯和天台」、「東新的偏門」等等。這些傳說,往往以真實時間作為講述背景,卻又常常與「鬼」「風水」等恐怖神秘的元素聯繫在一起。由於與這些事件相關的地方是每個同學經常出入之地,現實性較強,因此也是最為聽眾所相信的恐怖傳說。
以上我們就山東大學校園中流行的恐怖傳說做了簡單的類型化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形形色色的恐怖傳說其實也流傳在其他高校中。正如每個學校都有一條「保研路」一樣,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鬧鬼的故事,有一棟詭異陰森的老教學樓,有一個跳樓自殺的詛咒和一個關於跳樓自殺的恐怖傳說。於是,像「好姐妹,背靠背」、「一條辮子」這樣的鬼故事就普遍地流傳在各大學校園中,只是改變了時間、地點等基本故事要素。當這些傳說被移植到不同的校園土壤中,就只保留了核心的要素,即傳說的關鍵節點,如在關於鬧鬼的教學樓的傳說中,其最核心就是「鬼魂作祟」,不論由於何種原因有了「鬼魂」,它必然導致這座教學樓鬼氣森森,怪事頻發。正是這個關鍵節點的存在,傳說才得在此基礎上展開。而在核心之外,許多外部特徵都會隨著它周圍的環境產生變化,成為了某個高校自己的校園恐怖傳說。也就是說,某一個高校校園中流傳的恐怖傳說,其實只是類型化校園恐怖故事在這個高校的在地化投射。比如在山東大學校園中流傳的「知新樓的鐘聲」傳說,其實在許多高校中也都有流傳,雖然它們所依託的事件、建築等不一定相同。
不過雖然如此,相較於其他高校,筆者發現山東大學校園恐怖傳說中的風水類傳說卻特別多。筆者一共收集了38則校園恐怖傳說,其中山東大學校園恐怖傳說13則,其他高校校園恐怖傳說25則。在這13則山東大學校園恐怖傳說中,有8則傳說或以風水為主題,或帶有風水情節,而在其他高校的25則傳說中,只有6則傳說與風水有關。如武漢大學流傳的8則校園恐怖傳說中,雖然也涉及了學校中各色建築物,卻沒有關於風水的傳說。一方面,山東大學校園裡流傳著一系列情節各異的風水傳說;另一方面,其它類型的傳說中也出現了關於風水的情節,甚至是關於電梯的傳說也附會了風水一說,可見在山大校園的恐怖傳說始終離不開對風水的關注。之所以如此,應該與山東大學的自身特點有關,即《周易》研究的深厚學術傳統。早在1984年,山東大學哲學系就成立了「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礎上,又成立了直屬學校的獨立科研機構「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又正是更名為「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現該中心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辦有《周易研究》(CSSCI)雜誌,是目前國內唯一專以《周易》為研究主題的研究機構。雖然我們深知,《周易》與易學研究是一門具有深厚傳統的學問,但在普通大眾眼中,《周易》往往被簡單化為是與「看風水」「算命」相關的書籍與學問。確實,從《周易》的成書時代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來看,與「風水」佔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的劉大鈞教授也認為「歸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書」。在這樣的影響下,聯繫《周易》的研究傳統,關於學校風水、布局等一系列神秘主義的傳說就在校園中廣為流傳,也就不足為怪了。由於山東大學在《周易》研究上的深厚傳統與崇高地位,很多民間的佔卜算卦者會打著「山東大學」的旗號為人佔卜算命。如山東臨清的一位算命先生,為證明個人權威並吸引潛在主顧,就打出了「山東大學專家-神算命運-起名」的招牌,足可見山東大學易學研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二、口頭與網絡:校園恐怖傳說的傳播路徑
作為在校園中廣泛流傳的一種傳說形式,校園恐怖傳說在校園中被學生不斷地轉述與傳播,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那這些傳說是如何在校園中進行廣泛傳播的?又是誰「創造」出這些傳說的呢?
從接受程度來看,被調查者中有七成聽過在山東大學流傳的各種校園恐怖傳說,有一半的同學能夠講出一兩個這樣的傳說,還有八成的同學願意將這些恐怖傳說分享給他人很顯然,這些既聽過又能夠講出傳說的同學,以及樂於分享講述的同學都在無形中成為了這些傳說的潛在傳播者。因此,這些校園恐怖傳說就擁有了廣泛的受眾,並且在不斷地講述與分享中為大多數同學所熟知。校園恐怖傳說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被校園中的學生樂此不彼地傳播著,是因為那些神秘、詭異、傳奇的事情符合大學生獵奇的心理,因此這些傳說就被不斷地傳播著。同時,情節的戲劇化和傳奇性也利於校園恐怖傳說的傳播,正如施愛東在談及謠言時所說的那樣:「除非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人們天生對於那些枯燥無趣的統計信息和抽象複雜的邏輯推理具有敬而遠之的排斥情緒,人們更樂於講述和傾聽那些戲劇性的故事。故事總是比數字和推論更生動、更有趣、更富人情味,也更利於公眾的複述和傳播。」
校園恐怖傳說流傳如此廣泛,擁有大量的傳播群體,那麼這些傳說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在龐大的學生群體中傳播的呢?據筆者的問卷調查,超過七成的同學是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得知這些傳說的,而另外接近三成的同學則是通過網絡得知的。也就是說,口頭講述是山大校園恐怖傳說流傳的最主要途徑,而這也正切合了傳說口頭性的特點。正如在談到山大軟體園二區的恐怖傳說時,一位同學講到的那樣:「那個就是口耳相傳吧,在軟體園的很多同學都知道。」事實上,關於這一則傳說,筆者也確實未在網絡或其他媒介上找到有關傳說的完整文本。可見口頭講述確實是校園恐怖傳說傳播主要途徑。
在日常生活各種各樣的社交場合中,如同學聚會、朋友飯局、閒談聊天等,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人們往往會講述一些新奇的、恐怖的傳說來作為談資。在校園中也同樣如此,校園恐怖傳說的講述就主要發生在同學之間、各種場合的閒談中,如宿舍夜談、課餘閒聊等,所謂「宿舍夜談的時候就會講這些恐怖的故事」。另外,各種集體活動及聚會等也是非常適合恐怖傳說講述的場合。雖然通常同學之間聊天的話題比較寬泛,但關於自己學校的奇聞軼事卻往往是必不可少話題,因為這些帶著恐怖、神秘性質的傳說故事要比課本上的知識來得更為有趣,也更生動,是大家都非常樂意討論的。大家聚集在一起閒談聊天時,當一個人講述了一個或若干個校園恐怖傳說,就如同平靜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顆石子,立刻激起波瀾,所有人都會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並且不斷有人更正或者講述新的傳說,校園恐怖傳說也就在這樣的閒談之中被傳播。尤其是當來到某座「有故事」的教學樓或其他建築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談起與之有關的恐怖傳說。特別是新生初來時,在參觀校園經過這些建築時,高年級的同學就會講起關於這些建築的恐怖傳說。可見,不僅同學之間在交流傳播著這些傳說,還通過一種從高年級向低年級「傳承」的方式流傳著。一位同學談到她是在入學時聽到的這些恐怖故事的,「當時在學校裡走啊,我當時不認識學校的路,師兄師姐就指給我看說這是什麼建築,順便講了一下關於這些建築的恐怖傳說」。
校園傳說具有口頭性的特徵,口頭講述成為其流傳的重要途徑。「在某些情況下,傳說與謠言、奇聞軼事有著某種淵源關係,一些謠言或軼事可能是傳說的前身,最終會發展成為傳說,如果它們具備了傳說的特點的話」。因此在各種原因的綜合發酵下,這些「母題」被大家加工並增添了許多細節而成為了情節完整的恐怖傳說,並被生活在校園中的學生群體在各種場合所廣泛地講述、改編與傳播,從而獲得了無限地生命力。
除口頭外,網絡逐漸成為校園恐怖傳說傳播的新途徑。通過網絡了解校園恐怖傳說的主要平臺是人人網、「百度貼吧-山東大學吧」。如在山東大學所流傳的五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恐怖傳說,按熟悉程度排序分別為:「中心校區的聚魂八角樓」「中心校區電教北樓的故事」「中心校區知新樓的大鐘」「成仿吾雕像」以及「軟體園二區的靈異傳說」,排名前三的傳說就都來自人人網日誌與山大貼吧一篇名為《山大詭事》的網絡日誌。尤其是貼吧,作為一個學校的網絡社區,是學生在網絡上對自己身為山大學生這樣一個身份的最好標記,因此這裡常常成為學生們分享校園奇聞逸事的地方。在貼吧中,一旦有人發了一個類似山大恐怖傳說主題的帖子,就會立刻激起大家的熱切討論,有人質疑,有人附和並講述新的傳說,也有人闢謠。雖然大家反應不一,但無論在哪一種場合下,關於校園恐怖傳說的講述一定會激起大家談論的興趣。
另外,微信、微博以及豆瓣等其他網絡社區,也是同學們了解恐怖傳說的重要網絡平臺。尤其是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手段,當下正越來越成為傳播校園恐怖傳說的重要方式。當筆者與一位在山大就讀的同學聊天並希望她給我講講山大的恐怖傳說時,她只是含糊地講了幾句,最後說道:「我也是在微信上看的,我回去找找,再微信發給你。」筆者在剛剛進入山東大學學習之初,也是通過一位同學在微信上分享的一篇名為《山大詭事》的日誌才了解到山大校園恐怖傳說的。
下面我們就以《山大詭事》為具體案例,按校園恐怖傳說是如何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的。《山大詭事》首見於一位註冊名為曹百順的山東大學在校生的人人網日誌,最初發表於2011年12月16日,後又經過了數次更新。其由一系列校園恐怖傳說所組成,包括《陰兵過境之南門》《打生樁的電教北樓》《知新樓的鐘聲》《聚魂的八角樓》四個部分。「在任何一個網絡社區裡,一篇帖子的閱讀量和轉發量都積累並體現了它的價值。」《山大詭事》一經發表與更新,就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瀏覽量、轉載量及相關評論不斷攀升(見表1)。
表1《山大詭事》的更新及傳播
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發現,這篇日誌的首次更新就獲得了相當大的訪問量和分享、評論數,這在普通的人人網用戶中是十分少見的。第二次更新之後,這篇日誌的分享數、瀏覽數以及評論數更是翻了一倍;第三次更新、也即最後一次更新後,瀏覽量等也仍居高不下。由於這則日誌是關於山東大學校園的恐怖故事,因此在山東大學的學生中更能引起共鳴,因此分享和轉發也以山東大學學生為主。於是,這一系列恐怖傳說就以人人網為中心被轉發和分享到了各種社交網絡中,如豆瓣、百度貼吧、微信朋友圈等。2012年6月12日,《山大詭事》第一次更新的內容,首先被一位名為「幾萬裡冰霜」的網友轉載到了山東大學貼吧,轉載的是第一次更新的內容。從貼吧的回覆中可以看出,許多人已經在人人網上看過這篇日誌了,但是仍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甚至還有人在回覆中貼出自己所知道的山大恐怖傳說,討論氣氛熱烈。2012年12月24日,該篇日誌又被一位名為「豆鬥豆不豆」的豆瓣用戶轉載到了豆瓣小組「靈異豆瓣」中,2013年又被名為「baby惡天使之翼」的網友作為《山大靈異事件》中的一部分轉載到了「一個道士吧」中。2015年,在知乎一個「山東大學,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的提問中,又被一位名為「Maples7」的知乎用戶在回答問題時所轉引。
《山大詭事》不僅被網友原文轉發到各種社交網絡上,甚至還出現「抄襲」《山大詭事》的帖子。這篇名為《學校鬼事》的帖子於2011年12月21日被網友「憶曲清歌」發表在「aion吧」中。《學校鬼事》除了開頭稍做改動,將傳說背景放在了理工大之外,其餘內容都與《山大詭事》一模一樣。
隨著傳播範圍的不斷擴大,《山大詭事》在山東大學學生中所產生的影響也日益擴大,且持續時間很長。從日誌發表的2011年12月16日(這裡將三次更新看做一篇日誌整體進行分析)就開始有人評論,一直到2015年1月評論仍然在更新。可見,這篇日誌的發表時間較早,但是卻在山東大學學生中產生了持續而深入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年新生入學時都有人在山東大學貼吧發表以山大的恐怖傳說為主題的帖子,而《山大詭事》作為其中不得不提的「經典」傳說,自然每次也都會被翻檢出來,於是新生自然也就了解了這個傳說並成為了潛在傳播者。可見,如同老生帶新生遊覽校園時講述這些恐怖傳說一樣,貼吧亦同樣對恐怖傳說在新生中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都是在用「講傳說」這樣一種方式將校園文化一屆屆傳遞下去。
經由網絡平臺所創造出的傳說,由於有具體可查的發表時間及創作者,這些傳說一般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創作者究竟為誰。《山大詭事》的案例告訴我們,在今天各種社交網絡日漸發達的今天,一個由網絡寫手所創作的傳說故事,也完全有可能成為校園傳說的源頭之一。諸如曹百順這樣自己創作校園傳說的同學,可以說是網絡中的話語領導者,也是校園傳說的書寫者,可以說他們是在「寫傳說」。當然這些被「寫」出的傳說,也並非完全是無中生有、毫無憑藉的,《山大詭事》中所提到的南門、電教北樓、知新樓和八角樓就都是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作者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些建築的特點創造出了這些傳說。
那麼,創作者為何要「創造」這些傳說呢?他們的動機與目的何在呢?筆者通過多種途徑設法聯繫上了《山大詭事》的最初創作者曹百順,在談到最初創作這一系列傳說的動因時,他說:「最開始的時候寫的是電教樓,因為電教樓沒課的時候是不開放的,我和舍友在外面等著上課的時候閒扯,我就騙他們說這樓有問題。我自己也沒想到胡扯八道把他們忽悠住了,然後就寫成了文發到網上……我自始至終都是當成小說來寫的」。也就是說,最初創作時,只是出於一種娛樂的目的,是以一種文學創作的目的進行寫作的,但卻意外地引起了山東大學同學的巨大反響。因此儘管作者在日誌最初發表時的評論回覆中不斷解釋:「沒有認真考察過,就是隨便編的」,「除了我姓曹之外,基本上都是編的了……」,並且還提醒大家:「當小說看吧,千萬不要當真。」但是因為評論數量太多,所以很多讀者並沒有看到作者的說明,因此許多不明真相的讀者就認為這極有可能是真的,於是不少看過的同學,尤其是山大的同學會覺得十分真實與合理,如「張川玉」「感覺分析得好有道理」;「徐瑞娟」則「一直以為經管樓的電梯是壞了還是怕上課的學生多了給弄壞了所以才不開,原來是有原因的啊,罪過罪過,離開兩年之後才知道。」還有許多看過日誌的同學對這一系列傳說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趙妍慧」說「啊啊這是真的嗎?真的有道術嗎?好恐怖但是好想知道!」,「李瑞雪」說「好恐怖啊,以後不敢去上課了」。在曹百順看來,之所以會有相當數量的同學相信其中的內容,是因為他們都是山東大學的同學,「主要是山大的學生第一次覺得這些詭異的傳說就出現在自己身邊……如果不是山大的學生看了,只會覺得比較胡扯,沒有那種微妙的感覺」。地方性是傳說的一大特點,也就是說它們總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中進行流傳的,如果離開它生長的具體語境,其影響力也必然就會減弱。由於這則傳說內容在趣味性、傳奇性以及真實性上都較口頭流傳的文本更為翔實生動,因此很多看過的同學(以山東大學學生為主)對其中的內容總是深信不疑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就促使這篇日誌作為「趣聞」而不斷地在人人網等網絡社交媒體上被大量地分享轉發。
實際上,對同一校園裡的學生群體而言,網絡上傳播的傳說與口頭傳說的區別似乎並不大,且兩者間經常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係。由於口頭敘事的隨意性,所以口頭講述的故事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簡略的、模糊的文本,在同學之間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會丟失很多細節。如一位同學在給我講述山東大學軟體園二區的靈異傳說時說道:「好像是有個同學在那裡自殺了,所以那裡的黑板上就經常有亂七八糟的字符,然後桌椅也很亂什麼的。」很明顯,這樣的傳說在口述中顯然是缺乏一定情節且含混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恐怖感。而文本在被書寫和創造時會帶有文學性和穩定性,所以網絡流傳的校園恐怖傳說文本往往是一個細節豐富、完整的傳說,因而大家口頭流傳的傳說在被編輯成文字發布在網絡上後,就具有了完整的情節和書寫者本人所加入的各種細節。而當口頭傳說轉化成網絡文本之後,這些文本又會被人們閱讀並繼而以口述的方式講述給他人。《山大詭事》就是在網絡與口頭傳播交互作用中才獲得持久生命力的。雖然已無法追溯究竟是誰最早對這則傳說進行口頭傳播的,但可以推測在這篇日誌最初發表時,就已在同學們口中傳播了。因此網絡文本與口頭文本並不存在實質區別,二者不僅相互交錯影響,也是相互轉換的。這無形中擴大了《山大詭事》的傳播,也加強了它的影響。
由於口頭講述所獨有的親密性、接近性、情感性、靈活性和獨特性等特徵,使得口頭傳播仍保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即使是在樂於運用網絡媒體的大學生群體中,口頭講述也仍然是交流的主要方式,講述的氛圍,再加上講述人的表情與動作等,使這些傳說具有了鮮活感。當然,網絡文本也並不總是僵硬的,因為網絡媒介的特點是具有互動性,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因此在網絡中我們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因此網絡文本也可以是靈活多變的。如在網絡上有關山東大學校園恐怖傳說的討論中,大家也十分積極,在網絡的語言環境中不斷地「講述」著自己聽聞或看到的山大靈異傳說,補充和豐富著山大的校園恐怖故事。筆者所收集的異文中,就有不少是來源於此。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當下網絡、社交媒體不斷侵入人們的生活,網絡日益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交流方式,由此使得越來越多的校園傳說被文本化,並以一種相對固定的形式被傳閱,成為了一種新的傳播途徑。
三、迷信還是校園文化:校園恐怖傳說的主體認知
傳說的意義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人們在日常行為和文化等諸多活動創造出來的。從人們講述和傳播這些傳說的過程中,可以了解人們對這些傳說的認識、態度並且發現其存在的意義。
據筆者調查問卷可知,有四成的同學對校園恐怖傳說感興趣並會主動要求別人講或主動尋找這些傳說,因為傳說中講述的那些充滿恐怖感和傳奇色彩的內容,可以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當然,也有六成的同學表示不會主動去了解這些傳說,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這些傳說不感興趣,只是很少主動去了解。當有人開始講述(或通過網絡轉發)這些傳說時,作為聽眾(閱讀者)的同學通常是十分感興趣的,調查發現有近八成的同學願意聽(瀏覽)、有五成的同學是出於「為了獵奇」的目的才願意聽校園恐怖故事。恐怖傳說中所營造的恐怖感以及在表現手法上製造出的懸念,使得校園恐怖傳說亦表現出極大的傳奇性魅力。在平凡無奇、看似普通的校園中竟然隱藏著神秘的陣法,這種傳奇性無疑會激起廣大在校大學生的好奇心理與驚訝感———我們生活的校園裡竟然會有這樣的傳說?而這樣的驚訝感又會使他們的好奇心更盛,因而更願意去聽這些傳說、去了解這些傳說的內容。因此,同學們的樂於接受和願意分享是校園恐怖傳說得以廣泛存在與傳播的基礎。
首先是關於真與假的問題。對此,大家的反應不一。據調查問卷可知,有近六成的同學表示並不在乎這些傳說究竟是真還是假,只是覺得有趣而已。另外,網絡上的眾多評論也顯示出這一傾向,如「楊正_BC」評論:「作為堅信science的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不過讀起來還是挺帶感的。」「李繼勇」評論:「娛樂效果很強。」對他們來說,趣味性、娛樂性是他們關注校園恐怖傳說的最主要動因,因此真假問題對他們來說也就並不重要了。而在這種娛樂至上心態的影響下,許多同學對於這些校園恐怖傳說也多持一種調侃態度。如「張格Emma」評論:「應該編點知心樓的……把考研的都嚇跑!!!」「李祥兵」評論:「(山大)中心校區,要加開新學院,靈異學院或者鬼文化研究中心。開個博士點,爭取兩年內成國際知名院校。」這樣一種帶有調侃意味的態度,使得校園恐怖傳說的恐怖感被剝離,也潛在地表明這些同學並不太相信這些傳說的內容。
其次,對究竟是信還是不信的問題,據調查問卷,有三成的同學明確表示不相信這些恐怖傳說的內容。一位同學在訪談中說道:「我不相信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不符合唯物主義的,我覺得的就是在瞎扯,所以我就不相信,也不感興趣」。網絡評論中亦有同樣的聲音。如「李睿超」評論:「純屬扯淡啊,電教北樓那個廁所隱隱暗暗地,如果真有鬼啥的早就燈火通明了,越是有事才越要亮一些,我們雙學位就在那個樓裡上了一年了,人也很少啊,這個日誌太扯了。」「楊嵎清」評論:「一切唯心造,正心,利他,莫要搞邪門歪道蠱惑人心。」之所以如此,當然與當代大學生一直接受的科學教育有關,因此對於「怪力亂神」等傳奇性內容自然會持一種懷疑甚至是不相信的態度,認為都是無稽之談。當然,也有小部分同學會相信這些傳說的內容,如在筆者的調查與訪談對象中,就有三名同學表示說相信這些恐怖傳說的內容。網絡上一些針對《山大詭事》的評論,似乎也顯示出他們對這些恐怖傳說持一種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態度。如「賈瀟寒」評論:「我們全宿舍都決定以後不去綜科上自習,不在718走南門,去哪兒都儘量不坐電梯,她們還特赦以後不讓我一個人去電教佔座了…真害怕了。」「徐瑞娟」評論:「一直以為經管樓的電梯是壞了或是怕上課的學生多了給弄壞了所以才不開,原來是有原因的啊,罪過罪過,離開兩年之後才知道。」「王宇peter」評論:「電教北樓那個估計是真的,因為當時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相比於那些明確表示信或不信的同學而言,絕大多數的同學則持一種模糊態度,有近七成的同學認為這些傳說中的內容「不全是真實的,但也有一定依據」。可見,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這些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他們認為有一些肯定的編造的,而有一些卻極可能是真實的。「我覺得關於理綜樓的八卦陣的那個傳說就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山大詭事》就感覺很假了。」一位同學「李昊然」在看過《山大詭事》之後發表評論道:「有些事吧你沒見過不代表沒有,其實寫的說不定有點道理。」。也有同學「王藝純」說:「話說我自己對這些東西持保留態度……」尤其是當傳說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細枝末節並與實際情況及大家的感覺相一致時,真實感也就越強,對其內容也就越難以判斷,大家的態度也就越模糊。
校園恐怖傳說講述的就是我們身邊的、在校園中發生的事,並且用大量的細節描繪增強了真實感,而這樣的真實感會使人不自覺地感到害怕。雖然確實有很多人並不相信恐怖傳說是實有其事,只是胡編亂造,但是否相信與是否會產生心理影響卻是兩碼事。對於鬼故事,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這種感覺與體現,即我們可能完全不相信它是真實存在的,但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暗夜獨處或獨自一人置身故事所涉及的地點時,內心深處總會隱隱泛起某種恐懼之感,甚至會頭腦發麻、脊背發涼。由此,校園恐怖傳說利用真實感所塑造出的恐怖氣氛,使得很多同學在提到或置身發生靈異事件的標誌性地點時,不自然地會產生恐懼感。調查中,有五成的同學表示聽到這些故事後會「有一點不舒服」,還有近一成的同學說置身傳說中提到的地點時「肯定會有」害怕的感覺。即使是一些並不相信這些恐怖傳說的同學也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如筆者在與一位同學交談時她說道:「我不相信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不符合唯物主義的,我覺得的就是在瞎扯,所以我就不相信也不感興趣。另一個原因是,就是你提的其中一個問題,我聽了這些傳說之後,再去那些傳說發生的地方心裡會不舒服。」網絡平臺上針對《山大詭事》的評論也表達出同樣的意思。如「張斌」評論:「某一天晚上下課後路過南門,真的感覺那個廣場的燈很詭異,大家沒覺得嗎?」「王浩」評論:「也許日誌是說著玩的,不過我確實有一次晚上七點夜入電教樓,我還說怎麼沒人,裡邊陰森森的,我剛走過樓道口,看門大爺十分肯定地說,這裡沒課你是不是走錯地方了……」這真的是很有趣的現象。對於這種心理,一位同學總結說:「理智上你是不相信的,但是情感上你還是會感到害怕。」而之所以會感到害怕,就是因為「身邊的事情總覺得特別真實」。正是真實感增強了恐怖感,讓聽過傳說的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帶入感,從而產生了恐怖的感覺。正如曹百順在談到自己身邊同學相信自己所寫的內容時所說的說:「大家覺得這些詭異的東西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超級好,所以就寧願相信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同學在置身校園恐怖傳說中提到的標誌性地點會產生恐懼感。
這些校園恐怖傳說除了娛樂性之外究竟有何意義呢?在廣大在校大學生看來,這些傳說故事還是他們了解自己學校的一種重要途徑。據調查問卷與筆者實地訪談,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校園恐怖故事傳遞了有關自己學校的信息,因此只要是「關於自己學校的傳聞就都想知道」。如有一位同學在問卷中寫道:「雖然可能查無實據,但這些故事可能傳達一些其他與學校有關的信息。」從表面來看,學生希望通過這些恐怖傳說了解有關自己學校的信息,而從深層來看,學生喜歡且樂於傳播校園恐怖傳說,其實是在表達自己作為一名山東大學學生的身份認同,試圖通過對校園恐怖傳說的了解和傳播獲得「文化認同感」。一個校園中的恐怖傳說往往會包含著這個校園的獨特文化特色,正如山東大學的校園恐怖傳說不僅表現了山東大學的特色校園建築,也體現出山東大學《周易》研究的學術特點。實際上,正是包括傳說在內的一系列要素所展示出的校園文化傳統,將山東大學中的學生納入到山東大學校園文化的體系之中的。在此,恐怖傳說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記錄著獨屬於山大的特色,如造型奇特的八角樓、充滿著歷史氣息的文史樓,這些都曾是每一個在這個校園中生活過的山大學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所共有的校園記憶。因此,通過這些大家所耳熟能詳的校園傳說———即使是恐怖性傳說,同學們就可以深切體會到自己是屬於這一文化的一份子。如此,在講述和傳播山東大學校園恐怖傳說的過程中,自己也就被貼上了「山大人」的標籤。因此,在校園恐怖傳說娛樂性的背後,其實所傳遞的是一種身份認同感。在校大學生對校園中流傳的恐怖傳說具有濃厚的興趣,不僅願意聽這樣的傳說,並且更樂意分享,由此成為新的傳說講述者,由此在講述與傳播的過程中也就獲得了一種只有山東大學學生才享有的「知識體系」,並在與他人分享時將自己作為山東大學學生的身份標識加以明確化。可以說,校園恐怖傳說作為一種另類的校園文化,為山東大學學生所共享,並成為大家共同的文化記憶。
當我們從校園傳說中發現並感受到身份與文化認同感時,那麼這些恐怖傳說也就不能簡單地被定義為「迷信」了。雖然在談到如何看待這些廣為流傳的校園恐怖傳說時,約有三成的同學認為這就是迷信。如一位網名為「龍雲」的同學評論道:「陰風四起,吹散了大學的精神,光剩下迷信、恐懼和無知。」但是正如大家所調侃的一樣,「沒有鬼樓的大學不是好大學」,更多的同學則樂見其成,認為這些傳說沒有什麼不好,其實就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調查問卷中約有七成的同學持此觀點。網絡上也多有同樣的觀點,如「李穎」:「大學這種事應該還是比較多的啊」;「張驥ZJeesy」評論:「大學沒有這種歷史就不叫大學了呀」。甚至有的同學會在內心深處,希望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真的可以發生傳說中所發生的那些詭異事情,仿佛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生活不再那麼普通,甚至希望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因此,大家都喜歡這些校園恐怖傳說,因為這些傳說滿足了他們對於神秘世界的想像,也滿足了他們對於校園的想像、了解與認同。
四、結論
與傳統傳說相類似,校園恐怖傳說亦呈現出類型化的特徵,在各個高校中基本都有大體類似的傳說故事與情節。在此基礎上,每個高校可能也會表現出自身特色。另外,作為在當下高校校園中廣泛流行的一種傳說形式,校園恐怖傳說受到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並已成為當前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能單純地以「怪誕」「迷信」等審視之。在傳播方式上,口頭傳述仍是校園恐怖傳說的最主要方式,與此同時網絡傳播亦異軍突起。在性質上,校園恐怖傳說是當下都市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傳說相比,既有諸多共性之處,如類型化、有「中心點」、口頭傳述為主等;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如現代傳媒尤其是網絡成為重要傳播平臺、以青少年為主要傳播群體等。
大學生之所以對這些恐怖傳說感興趣,首先是因為這些傳說帶有娛樂的性質,是大家茶餘飯後、課間閒聊的談資,是各種場合中大家都願意談論的主題之一。其次,它們還滿足了大學生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我們之所以鍾愛校園恐怖傳說,是因為這些傳說中有我們在現實中不可能達成的願望,滿足了我們對神秘世界的想像,我們渴望充滿刺激冒險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看似荒誕無稽的傳說背後實則隱含著大學生群體所關注和需要的信息,正如布魯範德所說的那樣:「我們講述的傳說,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希望、恐懼和焦慮心理的反映。」尤其是近些年來,由於大學校園中頻發的自殺、暴力和死亡等事件的不斷發生,在大眾新聞媒體的宣傳炒作下,校園問題成為了大學生乃至全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校園中流傳的諸多關於教學樓、宿舍樓的鬧鬼事件以及電梯事件等,其實都與這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有關。校園恐怖傳說的講述和分享說,實際上表現了大學生群體對時下校園中各種自殺事件、危險死亡事件的關注。如各種關於電梯的恐怖傳說———男女主人公在離奇的電梯故障中不慎喪生,其實表現的就是大學生對校園安全的擔憂。而反過來看,這些恐怖傳說的廣泛流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著教育和警示的意義。「當代都市傳說側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風格詭異,恐怖氣氛濃鬱。儘管內容與其它傳說形式有重疊之處,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傳說已經逐漸發展為內容是以城市暴力、黑暗、死亡以及新技術的發明應用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等為主要表現對象。增加了人們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從某些方面看,城市傳說是人類對自身行為和社會環境的一種批判。」因此,校園中流傳的恐怖傳說也帶有一種告誡的意味,告誡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傳說中的受害者多為女生),要時刻注意自身安全,要有防範意識,儘量不要獨自待在無人的教學樓,也不要深夜出門等等,同時,也是對現在社會環境的不安全以及頻發的傷害事件的無聲譴責。
傳說往往具有地域性特徵,儘管某一類型的傳說廣泛地流傳在各地,但是不同地點流傳的傳說卻總是各具特色,是與一個地方的特定語境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任何一個傳說,不管是地方性的還是全國範圍內流傳的,在本質上都是「地方化」的。所以,某一個傳說通常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群體中流傳的,是被某一個固定群體中的人所共同分享的。雖然校園恐怖傳說是類型化的,但在不同的校園中的,同一類型恐怖傳說的表現形式卻是不同的,即總是與各自校園的特色建築與校園傳統等緊密相連。例如山東大學的校園恐怖故事,就總是與知新樓、八角樓等代表性建築緊密相關,並且以特別突出的「風水」元素為其特色。這些特色,只有曾在這個校園裡生活與學習過的人才能真正熟知與理解,因為這是他們所共享的「文化」。於是,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以及共同的校園文化之下,在這裡生活的群體也就自動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感。「只有通過共同的代碼,我們才能發現和表達我們的文化成員身份。通過使用這些傳播代碼,無論是作為受眾的信息源,我們都將自己植入文化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只有文化成員藉助於傳播代碼的積極參與,才能使文化成為積極的、動態的、生生不息的有機體。」校園中流傳的恐怖傳說,總是帶有深深的校園文化的烙印並自身就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校園生活的特色,因此我們分享與講述這些流傳在自己校園中的恐怖故事,也就是在分享與講述校園文化,進而在標示和表達自己的身份認同。而在獲得身份認同感的同時,我們又通過對這些校園恐怖傳說的不斷演繹和傳播,賦予了它新的魅力,從而又衍生出更為豐富有趣的傳說,使它能始終保持鮮活的吸引力。
(參考注釋請參見原文)
文章來源:《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