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俄羅斯海軍只有一艘6.5萬噸級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能用,還屬於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狀態。由於艦上的蘇-33「海側衛」重型艦載戰鬥機日漸老邁,俄海軍已選定小一圈的米格-29K「海支點」艦載戰鬥機取而代之,看似好像增加了庫艦艦載戰鬥機攜帶量,實則原因全是錢鬧的。
大家都知道,蘇-33艦載戰鬥機是庫艦的「原配」,在代號為1143.5的前蘇聯第三代航母工程中,因為其航程遠、作戰能力強,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PK掉了米格-29K(老狀態,9-31版本),俄羅斯獨立後,蘇霍伊一共陸陸續續生產了26架蘇-33供庫艦使用,組成了俄海軍北方艦隊第279獨立航空兵團,駐地在庫艦的母港——摩爾曼斯克附近。
但是,蘇-33現在的問題是年事已高,機齡太大,最後一架是1999年出廠的。雖然蘇霍伊也在對它小幅升級,包括更換了AL-31F-M1發動機,增加了SVP-24-33轟炸瞄準系統,改裝L-150型電子戰莢艙,在2016年底,庫艦遠航地中海,參與了對敘利亞境內極端武裝打擊中,蘇-33投擲鐵炸彈「小試牛刀」,也是想測試升級的成效。
在那次被整個歐洲「圍觀」的遠航行動中,更引人關注的是庫艦上搭載了米格-29K(也叫KR型)艦載機,這個已經是比較新的9-41版本(KUB型為9-47)的「海支點」了,也就是印度海軍訂購的那種,俄海軍一共購買了20架米格-29K和4架米格-29KUB,採用增大推力的RD-33MK發動機,新型「甲蟲-ME」型脈衝都卜勒機載火控雷達,可使用R-77型先進中距空空飛彈、Kh-35空艦飛彈等,多用途能力完勝蘇-33。
不過,從航程和掛載能力來講,蘇-33的改進潛力無疑是大於米格-29K的。要知道,如果以蘇-35作為平臺,蘇-33完全可以改進得更加漂亮,採用推力矢量的117S型發動機,「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這樣的「超級海側衛」改進後,作戰能力會顯著強於米格-29K,何況米格-29K在庫艦遠航部署時表現不好,一架飛機直接摔倒了海裡,在印度海軍服役期間,質量問題也備受詬病。
由於在現在,俄海軍只有一艘航母,新航母遙遙無期,也只是買了24架海支點,以最小成本取代老邁的蘇-33,米格-29K體積比蘇-33小,庫艦可以裝更多,提升艦載機搭載量和出動量的優勢顯然是託詞,最關鍵的原因是,9-41版本的米格-29K是為印度海軍噸位較小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研發的,由他們買單研製的,如果要在蘇-33基礎上大改,俄海軍需要多掏不少錢,畢竟中國已有自己的殲-15,不會購買。
這種用外國軍購費用來填補研發費用,最後「出口轉內銷」順路摘桃子的做法,對於經費拮据的俄羅斯,是慣用手段了。
就拿著名的蘇-30系列戰鬥機來說,蘇霍伊旗下的共青城飛機廠,在中國訂購的蘇-30MKK基礎上,為俄軍生產了蘇-30M2系列戰鬥機,而伊爾庫茨克飛機廠在印度訂購的蘇-30MKI基礎上,為俄軍生產了更多的蘇-30SM系列戰鬥機,俄海軍裝備了在印度訂購的11356「塔爾瓦」級護衛艦基礎上研發的11356M格裡戈羅維奇海軍上將級護衛艦,只是把單臂發射的「無風」(施基利)艦空飛彈換成新研發的垂髮而已,研製費用幾乎為零。
畢竟,在美歐打壓之下,俄羅斯現在經濟狀況不佳,有限的軍費用於保障核武器、核潛艇,要掏大錢研製常規武器,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君不見,多少PPT付諸東流中。
『有趣有料的軍情秘聞,盡在烏龍防務直通車,喜歡我的觀點,就關注並隨我上車吧!任何未經授權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