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教育頻道5月25日訊 「每個詞語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愛哭,有的愛笑,有的脾氣挺古怪。『再見』這個詞就挺怪,明明在離別的時候那麼傷心,它還一副高興的樣子。再見,一定會再見到你,在一切結束的時候,寓言著一個美好的未來。沒有眼淚的再見,信心比誰都堅定!」
這是一段寫在浙江師範大學阿西劇社2010年畢業演出宣傳板上的文字。當5月20日至22日晚,阿西劇社畢業大戲《再見,彼得潘》三次在校音樂廳上演後,「再見」,帶給臺下近2000名觀眾和所有阿西人的,既有笑聲連連,也有收拾大學記憶和青春夢想的行囊,整裝出發時的眼淚在飛。
劇目:用經典童話詮釋夢想與現實的關係
全劇由夢境和現實兩條主線交錯演繹。夢境沿用了經典童話故事《彼得潘》中的人物關係和故事,而現實中剛畢業進入公司工作的林溫迪的故事,有點像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不願長大的男孩彼得潘為拯救永無島,來到現實中向林溫迪索要一個微笑。但他驚訝地發現——長大成人、畢業工作後的林溫迪因為遇到種種夢想與現實差異帶來的苦惱,竟不會笑了。歷經了幾番波折,林溫迪找回了遺失的笑容,而彼得潘也終於明白「長大很辛苦,但很有價值,長大就意味著你要去創造一個新世界」。
為了演繹時空交錯的紛繁劇情,劇中出現了30多個角色,主角個性鮮明,配角活靈活現。劇中小精靈「叮噹」的飾演者陶璐,將「叮噹」既想幫助彼得潘找到林溫迪,又不想招來「情敵」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人性善惡的兩面也在掙扎中層層剝開。首次被角色「分裂」的陶璐大呼「過癮」,為了演好兩個「自己」,她下足了功夫,舉手投足間的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也力求讓觀眾琢磨出不同的況味。「她一人分飾兩角,善良的自己與戴著面具的邪惡的自己隔空對話,那幾場戲很見功力。」外語學院的研究生小夏和其他觀眾一樣都被她精湛的演技折服了。
頭戴粉紅色兔耳朵帽子、身後還綴著毛茸茸尾巴的「宇宙拆遷辦」兔子紳士;擁有魔法,深愛著彼得潘的精靈小叮噹;手上戴著鐵鉤,說話時常冷笑幾聲的海盜船船長胡克;膽小痴愚,溜須拍馬,總抱著一隻玩具泰迪熊的胡克秘書斯密……其他演員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滑稽的肢體語言,也贏得觀眾一次次的滿堂喝彩。
阿西人對場景的布置、燈光音樂的運用也是相當考究。幾個夢境和現實之間各種類型的「門」的設置,使得劇情自然切換。林溫迪在夢境中化身智慧與勇氣並存的白袍法師與宇宙黑暗勢力大戰三回合的一幕點燃了全場的激情,將氣氛推到最高潮。為烘託人物內心活動而不斷變幻的燈光,隨著劇情發展而加快加強的音樂,把觀眾緊張、喜悅、期待等複雜交織的情緒完全調動起來了。
思考:畢業的憂傷和成長的眷戀讓人難言再見
「你十歲的時候,我穿過窗戶,帶你去了永無島,那裡是世上最美麗的地方。我們在空中飛翔,在水中嬉戲,我們還曾擊敗了邪惡的胡克船長,可是現在你卻看不到它了,因為你離它越來越遠了。有多遠?從小孩到大人那麼遠」;「只有大人才需要童話,他們是最弱小的,連承認自己想要一個童話都沒勇氣」;「每當人們與過去分離,心就會分裂一次,一半是喜悅,一半是悲傷,一半是銘記,一半是遺忘」……這些是《再見,彼得潘》蘊含哲理的對白或旁白。
「透過搞笑、搞怪、錯綜複雜的情節,這些對話中、旁白裡暗含成長的眷戀,分明在訴說著畢業的憂傷!而每每咀嚼這樣的言語,我總會和很多同學一樣,淚流滿面。雖然又要送走一屆畢業生了,但真的讓人難言再見!」這是一位關注阿西十餘年的老師,看完《再見,彼得潘》後,在他的微博中寫下的一段話。
2006級畢業生楊豐和一大群好友相約來看《再見,彼得潘》,她說:「阿西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從《滄海月明》、《活著》到《再見,彼得潘》,阿西的話劇成了我們大學生活的一部分,看阿西的畢業匯演也成了我們告別大學時光的必經的一個儀式了。今天的話劇探討成長與現實的話題,對於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或繼續求學深造的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阿西劇社社長金星宇說,現在有一些人患有「彼得潘綜合症」,他們雖已成年,但在心靈上卻並沒成熟。他們總是逃避責任,逃避生活,拒絕長大。這個劇就是要告訴即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既要堅守夢想和純真,又要學會成長,告別幼稚與無知,擁有直面未來的勇氣。
阿西人對話劇夢想的執著和堅守恰好詮釋了《再見,彼得潘》的主題。70餘天的排練,起早摸黑,每天早晨7點到初陽湖邊練聲,晚上反覆排練到10點多才結束;一遍遍修改劇本,編導李維肖為了該劇的排演,甚至放棄了《人民日報》的實習編輯機會;最後一場演出,十幾位「老阿西」從全國各地趕來,在美國留學的上一屆社長郭松也千裡迢迢趕來,在謝幕時向即將畢業的同學們送出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