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疫情爆發以來,各大醫療機構和網際網路企業發揮平臺優勢,積極協調醫療資源,動員各方醫療力量,及時推出在線諮詢、診療、資訊、科普、送藥等多種服務。
在抗擊疫情的陣線上,有著這樣一股力量,他們運用自身知識和資源優勢,通過「網際網路+社群」的方式,築起線上「抗疫」的防火牆,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公眾攜手共渡難關。
在線傳遞「防疫錦囊」
疫情期間,我國約160萬留學生中仍有約142萬人由於各國防疫政策以及學業等原因滯留海外,主要分布在疫情較為嚴重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由於面臨醫療資源擠兌和社會歧視等情況,焦慮不安的情緒在留學生群體中蔓延。
4月12日,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向廣東省委統戰部和廣東歐美同學會會發來感謝信,誠摯感謝為在法留學生抗擊疫情提供諮詢、打氣鼓勁的國內醫生們。在這一事件背後,是「花花博士醫生團」一群青年醫生24小時的陪伴與指導。
據了解,「花花博士醫生團」由200多名來自廣東省各三甲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由中山大學醫學博士、兒科醫生王花發起,以「多對多」,「跨學科」的線上義診諮詢方式助力海外留學生防疫抗疫。
今年4月初,在我國駐歐洲各使領館的支持和騰訊微信平臺的協助下,「花花博士醫生團」 以一群「包」一個國家的方式,陸續為德國、法國、美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6個國家搭建了8個義診諮詢群,為超過1700名身體有不適或者需要心理安撫的留學生提供了服務,協助海外留學生提高自我健康和保護意識。每個群均由30位跨學科的經驗豐富的醫護志願者進駐,信息公開,為留學生提供及時、專業、針對性強的「綜合會診式」諮詢,緩解了海外同胞的燃眉之急。
建起「空中防火牆」
疫情期間,由於線下交流不便,醫生們更多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交流,線上化成為新常態。出於專業醫護人員的敏感度,在全國醫療機構尚沒有大規模地派出醫療隊援鄂的時候,王花就已經察覺到了異常,在1月份武漢剛剛封城之時,王花就已經組織了「第一支網上援鄂隊伍」,自發建立了12個免費諮詢群,義務幫助武漢居民解答問題,提供疫情防護指導。
「當時每個群裡都有10-15名醫生,涵蓋呼吸、重症、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各個專業,以微信社群N對N的方式線上援助湖北居民,累計援助超過7000名武漢市民。」王花介紹,當時醫生們不僅回答新冠相關問題,也會解答一些常見健康問題,並給出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指導。
為什麼王花在疫情期間能迅速集結武漢和留學生義診群?原來,在疫情發生前,王花就有一個比較成熟完備的醫生團隊。平時醫生們就是以這種方式在線上指導社群成員們兒科相關健康疾病的輕諮詢,皮膚問題、婦產科問題、慢病等的隨訪、諮詢,指導。而這個團隊最初由16個育兒群發展而來。
王花在兒科專業的基礎之上,建立了16個育兒群,截至目前已經成功運營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花花博士育兒團隊包括了各專科兒科醫生,擁有專業的答疑醫生200多名,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山一院,從專業性而言,屬於國內頂級的醫療團隊。
因為花花育兒群的成功,王花醫生的花花博士醫生隊伍不斷擴充。現在,花花博士醫生團隊已經擁有300多名廣東頂級三甲醫院的中青年骨幹醫生,用戶可以在線上獲取醫生的專業援助,然後通過家庭護理,可以及時地應對疾病的侵害,並適當用藥來控制或者自愈。
網絡科技成抗疫中堅力量
全球疫情蔓延的今天,突破時空的便捷特點讓網際網路成為連接海內外的橋梁和紐帶,海外同胞通過網絡傳遞愛和力量,積極參與到「雲抗疫」中。而5G、信息化和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讓線上溝通更加普及和便利,為線上「抗疫」提供了技術支撐。
疫情爆發後,國家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提到要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診療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藉助「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的高效便捷優勢,中國各大醫療機構搭建起全球抗疫平臺,連接全球2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形成中外醫生並肩抗擊新冠疫情的「新戰場」。
「花花博士醫生團」的成功乘借了網際網路發展的東風,但又在「東風」之上增添了人文關懷。團隊的成功不僅依靠了技術平臺,醫生間的協作、民眾合理的需求、雙方之間的配合才能讓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擴散出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以一當多的效果。
與此同時,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對外推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海外華人華僑網際網路諮詢服務平臺,為華人華僑、中資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留學人員提供免費的網際網路健康諮詢服務。據數據統計,截至9月初已匯集國內26家知名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服務方,直接提供諮詢服務的人次數超過了600萬。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具有找到可能的感染者、減少傳播途徑、降低感染風險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線上化是出於抗疫的需要,也是醫療信息化的趨勢。網絡信息技術在疫情期間的表現,也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到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重要作用和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