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身之憾
最近,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又引起了網友們的大討論
有些人考上了 985 211,可畢業後工資還沒有大專畢業混吃等死的富二代零花錢高,是不是很可悲?
為了能更好的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給這個事情進行定量
一個985的畢業生,工作一輩子到底能掙多少錢?
有網友根據2018年各大高校發布的就業質量信息報告,統計出2018年985畢業生的平均年薪:
10.57萬元
假設小明22歲從985本科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大公司工作,年薪為10.57萬元
前15年為小明個人事業的上升期,工資收入每年遞增15%
第15-25年為個人事業的平穩期,工資收入每年遞增10%
第26-38年為個人事業的平臺期,工資收入每年遞增5%
照這個模型計算,小明22歲從985本科畢業,不吃不喝38年,工作到60歲退休
他能夠賺多少錢呢?
答案是5422萬
5422萬!
看起來還挺多的吧,但是請注意!這個數值只是在理想模型下計算而來,這個理想模型是什麼樣的呢?
在這個理想模型下,我們假設小明從事行業沒有天花板限制,工資可以無限增長,同時在這38年裡,小明不吃不喝不睡覺,不買房子不娶妻,不生兒子不看病,在這樣的條件下,小明的工資有5422萬。
這些錢裡有很大一部分是未來的錢,那麼再將其折現為當下的錢,經過計算得到1035萬
什麼意思呢?小明不吃不喝不睡覺,不買房子不娶妻,不生兒子不看病賺了一輩子的錢,折合到當下為1035萬元。
跟一名幼兒園畢業的富二代相比,小明這一輩子可能就賺了人家的一套房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這些「loser」985、211們,可悲嗎?
下面,以美國為例
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階級固化非常嚴重的問題,那麼階級固化的程度是如何度量的呢?
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性又要看「代際收入彈性」,也就是指父母的經濟水平和子女的經濟水平有多大的相關性。最高值為1,就是徹底固化,沒有人能離開父母的經濟階層。
最低值為0,也就是沒有社會階層固化,子女和父母的經濟階層沒有任何相關性。
這裡我找來一張圖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
秘魯為0.67、英國為0.5、美國為0.47,分列前三甲,英美分別為老牌強國,美國更是現在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那麼階級固化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
大多數子女的社會地位、工資收入很難超過甚至達到父母的水平。
想想你的身邊
有多少人達到了他父母的水平了呢?
說到這裡則又要引入一個名詞
「馬太效應」
「馬太」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的意思則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不正是我們的現狀嗎?
父母社會地位高的可以給予孩子更好的資源,直接導致了孩子們起跑的時候就不在一條起跑線上,自然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在父母那一輩,大專生就是人中龍鳳
在我這一輩,本科生漸漸貶值
在當下,全國報考研究生人數將要突破400萬
全國人民都意識到,只有教育是衝破階級固化的唯一途徑
無產階級的一輩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供著下一代上了大專,最終成為了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父輩,「辛勤工作996」、「年到35被優化",
很多家庭都是一人工作,另一方全職陪讀,陪著孩子上大學
為的是孩子能衝破中產階級,實現階層跨越
985、211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僅僅是心比天高,考上211、985就要和富二代比較
難免會落得個命比紙薄的下場。
非要用個例相比的話
馬雲,1988年杭州師範學院畢業,文學學士學位
馬化騰,1993年深圳大學畢業,理學學士學位
李彥宏,1987年考上北大信息管理專業,後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深造
這些人的學歷在當時都屬高學歷吧,他們的成就更不是那些大專富二代可比!
所以我覺得
人不要和別人較勁,別人當富二代是因為別人的祖輩努力過
你還在努力,是因為你要讓你的孩子成為富二代
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不如別人混吃等死,無非是想給自己一個不努力的藉口
這藉口,我不要
本文由一身之憾原創發布,其中計算部分引用網友@Puddle
侵權必刪,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