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燕」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勞」是伯勞的簡稱,和「辛勞」無關。「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比喻夫妻、情侶別離。因此,它們的姿勢是「分飛」。如果寫成「紛飛」,那就錯了。
典故出自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古辭·東飛伯勞歌》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裡閭。 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
伯勞食蟲鳥類,大多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為我國較為常見的鳥類。因為較常見,所以也就被寫進了詩裡。
和伯勞一起走進詩裡的還有燕子。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這樣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
在傳統詩歌裡,取意是:伯勞匆匆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瞬息的相遇無法改變飛行的姿態,因此,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和西飛的燕子,合在一起構成了感傷的分離,成為不再聚首的象徵。
伯勞屬雀形目,伯勞科鳥類,有紅尾伯勞,棕背伯勞,虎紋伯勞等約64種分類。不同種類的伯勞,顏色差異較大。伯勞生性兇猛,素有"小猛禽"之稱,通常以昆蟲為食,但也可以捕獲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鳥類。
我國大部分種類的伯勞都屬留鳥,領地意識很強,而燕子則是眾所周知的候鳥,隨著季節的變換而遷徙。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
伯勞成為人們喜愛的新鳥種,易於壓口,和換食料,性格剛烈,外觀勇猛,深受廣大鳥友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