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
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後,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築。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型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裡。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範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稜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裡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beijinghonglu.cn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凌雲寺,即俗稱的。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
凌雲寺在凌雲山頂,被凌雲九峰環抱,寺宇輝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凌雲寺創建於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大佛開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宇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圈套修復,明末又經兵燹,大部分被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尤其是建國以後不斷維修,保存了現在面貌。
凌雲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宇的碑記。匾額「凌雲寺」為清末著名書法家趙熙所題。殿內正中塑像為金玉彌勒坐像,重33噸,系採自名山之巔漢白玉雕刻而成。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偉。天王殿後為韋馱龕,供奉木雕帖金的護法神韋馱。穿過天王殿,為清代建築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法身、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