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983年出生的,我的父母1982年結婚,那個時候,由於我的爺爺奶奶去世得早,就我爸一個光杆司令,他們結婚的時候,基本上是家徒四壁,婚禮也非常簡單,養了一頭300多斤的大肥豬,宰殺了請親友們吃飯,後來我比較好奇,就問我媽媽,80年代大家那麼窮,你們結婚請客,有人給你們送禮嗎?
我媽白了我一眼說:他們結婚一共收了350多元禮金,隔壁鄰居有的還送米和面,還有豬肉等等,不過1982年的農村婚禮,肯定沒有現在這樣奢華,沒有香車美人,甚至就連伴郎和伴娘都沒有,酒席一般也就是8個菜一桌,五個葷菜三個素菜,葷菜也都是豬肉做成的,沒有雞鴨魚肉。
隨禮一般的關係就是3毛或者5毛,遠房親戚的1元左右,如果是至親的2元,我父親的一個好哥們竟然送禮5元,也是他們婚禮的最大禮金,我父母結婚的時候,能夠收到350多元的禮金,我有點詫異,在那個年代,幾毛錢的禮金竟然還能有這麼多錢,這得多少人參加婚禮才能湊夠這350元。
酒席也非常樸實無華,因為葷菜肉食有限,每一桌的肉都是按人頭分發的,所以,每個人能夠分到幾塊肉都是有數的,不能多吃多佔,很多家裡有小孩的也一起帶去,湊一個人頭數,也能領到一份肉食。酒水一般都是農村自己熬製的白酒,每一桌分發半斤左右。有些家境好一點的可能會有汽水,這就是80年代農村婚禮。
我記得外婆每一次出門吃席,回來都會帶一雙或者一隻筷子,筷子上串著各種肉食,她自己那一份捨不得吃,留給我們兄妹兩個,回憶起來感覺非常溫暖。有時候她也會帶我們一起去吃席,送5毛錢,兩三個人去吃飯,感覺非常划算。就當是打牙祭了。
就是這樣的婚禮,我的父母風風雨雨幾十年下來,一直感情非常好,雖然生活清苦,但是其樂融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婚禮變得越來越奢華,婚姻感情卻越來越脆弱,這是為什麼,是時代變了還是人變了,誰能夠告訴我答案,謝謝,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