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文章《品今控股陷兌付危機,關聯企業耳東影業夢斷港交所》被耳東影業投訴了,說我是水軍誹謗。
當時文章基於公開事實,有權威報導來源,怎麼就成為水軍?我一查才發現,近期品今控股和耳東影業又上媒體頭條了。
原定於1月8日上映的電影《獵狐行動》宣布撤檔了,這部電影耳東影業是出品方之一。從演員陣容和題材來看,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不少人都期待已久,提前3天突然撤檔,引發熱議也很正常。
按照官方說法,是海外製作沒完成,而不少自媒體將原因歸結於電影出品方之一的耳東影業深陷品今控股逾期兌付。平心而論,這種說法比較牽強。
在網上搜了一下,持這種觀點的自媒體和網民的卻很多,都在唱衰耳東影業與這部影片,的確有水軍跡象。對於這種觀點和行為,我不贊同,更不會湊熱鬧。
我只關注品今控股產品延期兌付,原文章均是基於事實成文。
被投訴的文章沒有任何問題,再次重申:
1、品今與耳東實控人都是陳碩罡是事實
這在業內都是公開的,兩家實控人都是陳碩罡,陳以前是品今的董事長,現在是耳東的董事長。
耳東的影視投資大多通過品今來募集的,去年品今逾期的產品裡,也有較大部分的影視基金產品。
2、品今旗下產品逾期是事實
截止2021年1月7日,黑貓投訴上關於品今控股逾期不兌付的投訴已有197件。
另外,據央廣網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記者近日從多個信源獲悉,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涉嫌以私募之名違規募集資金,侵佔、挪用基金財產,導致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大量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
品今控股旗下多個產品延期兌付已是既成事實。
3、耳東貼耳是事實
貼耳是港交所的一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變相的『點名及羞辱』(name and shame)。相當於你考試不及格,試卷還被老師貼在校園裡,供全校師生圍觀。
2010年,洪良國際上市3個月就被爆財務報表作假,自此之後,港交所對於提交上市材料有嚴重問題的企業就實行貼耳制度。
10年過去了,也只有十幾家企業能被貼耳,港交所每年上市超過100多家企業,有的年份未必有1家企業能享受到此「虛榮」。
對於借《獵狐行動》撤檔唱衰影片的事,我沒幹過,未來也不會幹,並表示不恥。
願君莫做劇中人
「獵狐行動」是國家追逃海外經濟犯罪分子的行動代號,「有逃必追」。
《獵狐行動》電影以此行動為基礎,講的也是海外追逃某金融犯罪分子的故事。
以理財知名,吸收投資款,最終爆雷無法兌付,實控人潛逃海外的案例近幾年並不少見。投資《葉問3》的快鹿集團,爆雷後實控人施建祥就潛逃國外,還有愛投資的趙紅霞,禮德財富實控人鄭彥森等。
2018年,啟藍控股通過「元泰金服」以高收益作為回報,吸收資金113億,未兌付25億。爆雷後,兩位實控人一個潛逃巴西,一個潛逃墨西哥,後來就是被「獵狐行動」給繩之以法。
當下P2P和三方財富平臺逾期高發,這部電影非常應景,既給投資者傳遞國家打擊犯罪的決心,「有逃必追」,也給那些圈錢想逃往海外的實控人一記警鐘,逃了也會被抓回來。
最後說三點:
1、期待《獵狐行動》早日上映,大家都去買票觀看,這是一部與財富預警(ID:caifuyujing)讀者匹配度極高的電影。
2、願品今控股和耳東影業的實控人們能化解兌付危機,莫做《獵狐行動》劇中主角。
3、未來會持續、也僅關注品今控股兌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