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三代皆穿她織的衣物!嘉興99歲「布鞋奶奶」用愛暖寒冬

2020-12-20 浙江在線

2020-12-18 14:57 |共享聯盟平湖站 |記者 錢澄蓉 丁阮育 通訊員 朱笑迪 姚佳偉 編輯 肖未

冬日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給窗邊的縫紉機蒙上淡淡的光暈。幾乎每天,陸秀珍都會在這臺縫紉機前「工作」15個小時,流利而清晰的踩踏聲,很難讓人把她和「99歲」聯繫到一起。

雖近百歲高齡,可陸秀珍每年要做嬰兒小布鞋600多雙,無償贈送給親朋好友、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等。她的「工作」沒有報酬,可經她手送出的每一雙鞋、每一副手套、每一條圍巾……都收穫了滿滿的感動與謝意。

因著她那顆綿長而又滾燙的愛心,很多熟悉她的人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布鞋奶奶」。

艱苦歲月裡成長

她,叫陸秀珍,出生在平湖市乍浦鎮,排行老二。小時候,陸秀珍總愛圍在母親身邊,母親打襪樣、搖襪子、打紗線時,她就會把小小的身子湊過去,想看個明白。「我最愛看母親做這些活了,可是母親卻常常要把我趕走,說孩子總是要多讀些書、多懂些道理好過幹這些活。」陸秀珍說,家中雖然清苦,可是父母卻竭盡所能,把他們兄妹三個都送去讀書。所以,即便陸秀珍喜歡手工,也只能遠遠地看著母親幹活。

在陸秀珍的記憶中,母親除了教導她讀好書,更教會了她怎樣做人。「那時候,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要是有窮苦人家上門軋棉花時,母親總會蒸上一籠番薯,將熱氣騰騰的番薯一個個遞過去。母親總是不讓人餓著肚子、頂著冷風走。」陸秀珍說,就是這樣普通的一件小事,卻讓她記憶猶新。母親在做這些事時,臉上洋溢著的笑容也印刻在了她的心裡,每每想起,都是溫暖至極。

16歲那年,受戰亂影響,在蕭山工作的父親回家帶著一家人踏上了逃難之路。1938年,他們一家逃難到了江西弋陽。年少的陸秀珍讀過幾年書,會手工,不久便在弋陽不遠的貴溪縣找到了工作,前往貴溪各地教人識字、編草鞋等。1947年,在外逃難多年的陸秀珍和父母重新回到平湖。不久後,陸秀珍成為了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

堅持不懈傳溫暖

生活安定下來後,陸秀珍重新拾起了針線。繡花、打毛線、做床品……「物資緊缺,什麼都得自己來,剛好我又有這個手藝,想想不能浪費,索性就在業餘時間操持起來了。」 陸秀珍說。

大兒子結婚時,床的走簷全是陸秀珍繡的;孫輩們滿月、抓周的衣物全是她做的;女兒出嫁時,床的套帳、床頂也是她繡的……等到家人的家居用品做了個遍,周圍的鄰居開始上門了:「陸阿姨,我這裡有對枕頭,你看看有時間幫我繡繡不?」「嫂嫂,我家媳婦下個月要生了,能幫我做幾雙小孩子的鞋嗎?這個我真不會……」「陸阿婆,你幫我參考下,孩子的帽子該做什麼樣的又暖和又好看?」每每有這樣的請求,陸秀珍總是樂呵呵地應著。

就這樣在物資並不豐富的年代,陸秀珍靠著一雙巧手成了十裡八鄉的「紅人」。用她自己的話說,農村人情往來多,陸秀珍總是堅持著自己買原材料,親手縫製成成品衣物,不僅節約「成本」,送禮還體面又有意義。如今在陸秀珍家附近的一些村或社區裡,不少家庭都是三四代人都穿過陸秀珍做的鞋襪衣物。

1980年,58歲的陸秀珍走下三尺講臺,成為了一名退休教師。就在退休半年後的一天,她在路過乍浦鎮老西門時,偶然走進了一家敬老院,看到一些孤寡老人腳受凍後長了凍瘡。「我要給他們每人做一雙棉鞋。」她給自己定下了這樣的目標。

從那個寒冬開始,陸秀珍每年都會給這個敬老院的老人們送手工品,從鞋子、襪子到手套、領套,每年一入冬,敬老院的老人們都會收到人手一份的「溫暖牌」慰問品。為提高效率,70歲的陸秀珍開始學用縫紉機,用二女兒陪嫁的老式縫紉機縫製鞋面,鞋底還是要靠一針一線納出來。次年重陽節,陸秀珍就將30雙用縫紉機製作的嶄新的棉鞋送到了老人手中。這樣的溫暖,陸秀珍堅持了近20年。

1998年夏季,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看到新聞後的陸秀珍又坐不住了,當夜起她就連軸轉地開始縫製布鞋,實在來不及了,叫上親朋好友打下手,200雙鞋在過年前,全部寄往受災地區……

做手工底布鞋已經40多個年頭的陸秀珍,家裡經常會有帶著期望的陌生人到訪求鞋。雖近百歲高齡,但陸秀珍每年要做嬰兒小布鞋600多雙,無償贈送給親朋好友、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等。「為別人做點事,高興。」已近百歲的陸秀珍說。

好家風裡有傳承

陸秀珍的善舉,離不開母親的諄諄教誨。在助人為樂的家風引導下,年輕時的陸秀珍雖清貧,卻一直懷揣著一顆想要幫助他人的善心。再次回憶起來,有件塵封往事,讓她終生難忘。

五十年前的一天,陸秀珍勞動完後聽說鄰居的妻子生了場大病,雙腿站不起來了,而當時這對夫妻還有個正在吃奶的孩子。

當時,陸秀珍家裡已經有六個孩子,每天還要為掙工分發愁。但她知道這件事後,一直記在了心裡。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鄰居家。

「病這麼嚴重,要趕緊去大醫院醫治,孩子沒人帶的話,我可以把他帶回去養著。」 一番思考後,陸秀珍決定替她撫養正在吃奶的孩子。那時候沒有奶粉,自己也過了哺乳期,只能每天衝米粉給那個孩子喝。陸秀珍忙的時候,就會讓大兒子抱著孩子去玩,就這樣堅持照顧了孩子三個多月。

從戰亂、饑荒年代走來,陸秀珍照顧過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不止一個。每當看到路邊的棄嬰,不管家裡能不能揭開鍋,陸秀珍都會將孩子抱回來,撫養到半歲左右,再將孩子送給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沒有自己孩子的家庭。「有些我還知道他們在哪裡、生活得怎麼樣。」陸秀珍說,看到這些孩子,如今過得幸福美滿,就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陸秀珍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響著家人。兒子全星月深得母親「真傳」,退休後,一直做著公益事業,目前是平湖市家庭教育講師團的成員。乍浦鎮關工委還特地為他成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星月家風工作室」,傳遞好家風。全星月通過新媒體上發布「家風短語」「家風故事」280篇,同時還應邀到社區、學校、企業開辦家風傳承講座。「媽媽近百歲了,還在繼續做鞋送人,而我也要堅持用自己的方式為大家服務、為社會做貢獻。」全星月說。

如今陸秀珍的言行還影響到社區裡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朱福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79歲的朱福英,從朱福英的婆婆開始家裡4代人都是穿著陸秀珍做的鞋子長大的。退休後的朱福英也開始跟著陸秀珍做「愛心鞋子」、打「愛心圍巾」送給有需要的人。

「如今像我這樣跟著陸阿姨一起做手工的人還有好幾個。」朱福英說,面對送去溫暖後又上門來的謝禮,她與陸秀珍採取一樣的「政策」,禮品基本上都拒收,但會收下一些舊面料之類。「舊面料一般人家用不上,卻適合給小寶寶做鞋,有時候想買也難尋。」朱福英說,如今她們這些「學徒」們和陸秀珍一樣,將做愛心手工活視為老年之樂。

1608274626000

相關焦點

  • 滿滿正能量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父親爬泰山 81歲奶奶十幾年愛心捐助
    四兄弟穿上了統一服裝,老人穿上紅馬褂黑外套,從紅門停車場大橋出發,四兄弟用藤椅抬著老人,穩穩噹噹,半小時時間一口氣就到了孔子登臨處。「椅子加上父親大概130多斤,對我們兄弟幾個來說,不算啥。」李永祥說。 「一路上別人都打聽我們,也給我們拍照拍視頻,誇我們孝順,其實我們只是做了平常都在做的事,盡了為人兒女應該盡的孝心。」
  • 好暖!寧波7個小朋友獻唱「毛衣奶奶」公益歌曲《織愛》
    「是誰一針一線穿過萬水千山,穿過隆冬嚴寒,件件衣衫,把春意點燃……」12月20日晚上7點,7個小朋友正在錄製歌曲《織愛》,他們將在12月25日的「2020,愛心寧波」十大暖心故事發布活動現場獻唱這首歌曲
  • 寧波曙光社區有位「毛衣奶奶」,5年織了上百件愛心毛衣
    「這些毛衣就麻煩你了,早點送去,早點給甘肅的孩子們穿上!」11月2日上午,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勝街道曙光社區79歲老人李素玲將一大袋毛衣交給寧波壹行人公益聯盟負責人趙傑手中,她織的20件毛衣將送往位於甘肅天水的「寧波小學」。
  • 九旬奶奶織愛心毛衣,溫暖孤棄兒童的冬天……
    5年來,省會90歲的王奶奶每天堅持編織,如今已攢下了20多件幼童毛衣。她非常希望將這些「愛心牌」毛衣捐給孤棄兒童,幫他們驅散冬日的寒冷。△圖為王奶奶親手編織的毛衣。10月29日一早,記者走進河紡社區拜訪了王奶奶。雖然常年獨居,但老人家裡卻打掃得乾淨整潔,坐在灑滿陽光的窗邊,王奶奶手中針線翻飛。
  • 太暖了!男生課間給媽媽織圍巾:誰說生兒子沒有棉襖穿?
    這又何止是一條圍巾,這一針一線都是愛啊,戴上它,一定可以溫暖媽媽整個寒冬。 原來家有兒子,有我們想像不到的幸福。 他可能調皮搗蛋,讓你操碎了心,可是一旦暖起來,也十分讓人動容。 男孩,總會用自己的方式,悄悄溫暖著你。
  • 「暖新聞·江西2020」堅守20年 「毛衣奶奶」為福利院兒童送溫暖
    謝芝蘭在織毛衣(袁乾晰 供圖)謝芝蘭給福利院孩子送毛衣(袁乾晰 供圖)大江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袁乾晰、記者羅建華報導:近日,家住安源區後埠街後村社區的謝芝蘭,已經早早地為萍鄉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準備好了過冬的毛衣、帽子等衣物
  • 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鞋——布鞋文化
    布鞋,顧名思義,即用布製作的鞋。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在一年傳統的趕秋節對山歌的時候,她遇上了自己心儀的阿哥,為了表達心中的情意,於是把自己親手做的、收藏了多年的布鞋和繡花鞋墊送給阿哥。阿哥穿上布鞋,剛好合腳,不長也不短,心喜是先祖安排良緣,於是與黛帕斯結成伴侶,過著幸福生活。此後,湘西地區也就一直有著婚嫁必送布鞋和鞋墊為禮物的習俗。現在在我的家鄉,依然保持著婚嫁鞋的習俗,只不過也可能是毛線織的鞋。
  • 國產「破布鞋」的逆襲:馬雲一生只愛它,易烊千璽、吳亦凡公開穿
    有人說,中國人很久都不能正眼看世界,因為他們不自信。處處都流露著「國外月亮更圓」的想法。但幸運的是,這些年來,我們開始抬起頭了,自信地承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不應該都視之為糟粕。比如,我們中國人曾經穿了 3000 多年的「破布鞋」,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是穿著老布鞋,堂堂正正,一步步闖天下的。布鞋,柔軟舒適,透氣吸溼,穿起來極為舒適。但它卻沒落了好長一段時間,一度被年輕人視為「鞋中老頭樂」。
  • 閻良7旬老人五十餘年做出上千雙手工兒童布鞋
    貓娃兒鞋、豬娃兒鞋、兔娃兒鞋、獅子鞋……在閻良區武屯鎮西相村關東組,當74歲的孫玉鳳小心翼翼把純手工製作的小孩子穿的布鞋,整整齊齊擺在桌子上的時候,似乎勾起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  50多年,古稀老人孫玉鳳已經做了一千多雙布鞋,這些鞋成了村子裡幾代人童年最溫暖的陪伴。
  • 東莞寮步給200多戶困難家庭寒冬送暖
    12月15日,寮步鎮公共服務辦聯合寮步慈善基金會開展2020年寒冬送暖活動,籌集一批禦寒物資送給全鎮200多戶困難群眾,讓他們在嚴寒的冬日裡穿得暖、睡得香,平安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寮步社工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寒冬送暖活動為鎮內236戶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送上棉被、床墊、棉服大衣、保暖套裝等禦寒物資。
  • 農村手工布鞋,這樣穿,舒適又養腳
    而我們老家除極少數人穿皮鞋外,更多的就是穿手工做的布鞋了,夏天穿的是單布鞋,冬天就穿棉布鞋。布鞋經濟實惠,柔軟舒適,透氣吸汗,特別養腳,如果有人腳愛出汗的話,這種布鞋可就是首選了。布鞋也是由鞋底和鞋幫兩部分組成,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鞋底了。鞋底是由很多層布重疊在一起,在用針線密密匝匝地縫製一遍,針碼要稀疏得當、鬆緊適中。
  • 全國各地開展寒冬衣物捐贈公益活動:讓愛循環 衣舊情深
    ——唐山董大爺   近日,「衣暖人心愛心郵箱」暖冬系列活動在唐山市路北區展開,活動通過在各大型社區設立「愛心郵箱」的形式,發動社會力量為貧困山區募集衣物、圖書、學習用具等,讓居民家中閒置的舊衣物得到更好利用,將愛心傳遞給需要的人。
  • 阿笑奶奶的 毛線鉤織寶寶鞋
    在林邊農貿市場裡,有這樣一位被人親切稱為「阿笑」的70歲老人,一到冬天她就會坐在路邊,拿著鉤針編織毛線,鉤出各種各樣的寶寶鞋,精湛的手藝讓她收穫了不少「媽媽粉」。她說,雖然現在機器量產越來越多,但是機器做的遠沒有手工編織的寶寶鞋有「靈性」,哪怕花上一天的時間只能做出一兩雙寶寶鞋,但是只要有人要,她就願意做。
  • 布鞋情思 體會老一輩人的情懷
    一年到頭,奶奶總是收集不同的布條或碎布,到了三伏天,一層麵糊一層布條,最後堆成很厚方形,布片粘在木板上,再放到太陽下曬,太陽越大越好,大太陽曬兩三個就成了「布殼子」,拿出各種各樣的紙鞋模型,「依葫蘆畫瓢」手工剪鞋底,再鋪上些鬆軟的布片,就成鞋底了。最費工的是納鞋底,因為鞋底需厚實耐用,別看一個腳板那麼大的鞋底,每雙鞋需用200多米棉線、15平方尺棉布、約5千餘個針眼,耗時15天甚至更長。
  • 河南漯河:社區「媽媽團" 一針一線織溫暖
    從2019年冬至開始,灕江社區「媽媽團」的志願者們就開始了「寒冬送暖」計劃,她們用毛線手工製作了圍巾、帽子和棉鞋,送給社區的高齡老人、孤寡、殘障人士,目前已經有上百人感受到了來自「媽媽團」的關愛。 棉鞋有各種花色,表層的毛線織得很密,底子厚實,內裡還帶絨毛,摸著特別暖和。記者看到,每雙鞋子的下面,還放著寫有名字和鞋碼的紙條,都是量腳定做。   65歲的曹秀菊是做鞋子的能手,大部分棉鞋都出自她的巧手。
  • 母親的黑布鞋
    母親要洗去年過冬時換下的笨重絨衣,她低著頭,用力地用木槌敲打。她一旁的水窪裡,泡著一堆鞋子。有大的,有小的。陸續有人端著衣裳走來,有住在村前頭的李奶奶,有住在村東頭的姐姐秀群,還有后街上漂亮的小娥。李奶奶正在洗自己的頭髮,漂亮的小娥正往草坪上晾一件衣裳。我們齊刷刷被母親的尖叫和手勢拉回到河面,卻見一隻黑色的布鞋正在迅速地沉向河底。母親伸手去撈,但已經太遲。黑色的布鞋在飛速的旋渦裡,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 寧波7個小朋友獻唱「毛衣奶奶」公益歌曲《織愛》
    「是誰一針一線穿過萬水千山,穿過隆冬嚴寒,件件衣衫,把春意點燃……」12月20日晚上7點,7個小朋友正在錄製歌曲《織愛》,他們將在12月25日的「2020,愛心寧波」十大暖心故事發布活動現場獻唱這首歌曲。
  • 「布鞋奶奶」 擁軍愛兵好典範 - 好人365-中國文明網
    唐明憲,75歲,攀礦退休女職工,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馬家灣社區居民。自1982年起,連續32年間,她為各地官兵親手縫製布鞋超過10000雙和鞋墊超過22000雙,被官兵們稱為「布鞋奶奶」「編外政委」。2011年8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唐明憲30年如一日擁軍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驕傲」候選人。
  • 她是客家人,今年120歲!出生在清朝,子孫近百位,家中六世同堂!
    見到記者拍照的時候,她馬上坐正,認真地看著鏡頭,呵呵笑著說:「老是有人來攝我,我喜歡的很。每次都來看我,鬧熱的很。」拍完以後,她主動回到小屋,從柜子裡翻出一個布兜,裡面一個筆記本夾著存摺還有身份證,身份證顯示她出生於1900年8月2日。朱鄭氏的孫媳婦介紹說,這個日期實際上是農曆八月初二,她那輩的人根本不記陽曆,戶口一直就上了8月2日。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顧正蘭頗為自豪地介紹說:「我家三代人都從事鞋業。我的父親是大美華老職工,我從20歲起就在大美華上班,我的侄女顧露現在是大美華的最年輕的製鞋師傅。你要不要去看看她工作的地方?」  穿過鬧市街道,記者被領到位於奉賢路上的上海新大美華鞋業有限公司。令人唏噓的是,所謂的工廠車間,只是一個地下庫房兼辦公室,所謂的工作室只有兩間狹小、簡陋的傳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