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4:57 |共享聯盟平湖站 |記者 錢澄蓉 丁阮育 通訊員 朱笑迪 姚佳偉 編輯 肖未
冬日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給窗邊的縫紉機蒙上淡淡的光暈。幾乎每天,陸秀珍都會在這臺縫紉機前「工作」15個小時,流利而清晰的踩踏聲,很難讓人把她和「99歲」聯繫到一起。
雖近百歲高齡,可陸秀珍每年要做嬰兒小布鞋600多雙,無償贈送給親朋好友、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等。她的「工作」沒有報酬,可經她手送出的每一雙鞋、每一副手套、每一條圍巾……都收穫了滿滿的感動與謝意。
因著她那顆綿長而又滾燙的愛心,很多熟悉她的人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布鞋奶奶」。
艱苦歲月裡成長
她,叫陸秀珍,出生在平湖市乍浦鎮,排行老二。小時候,陸秀珍總愛圍在母親身邊,母親打襪樣、搖襪子、打紗線時,她就會把小小的身子湊過去,想看個明白。「我最愛看母親做這些活了,可是母親卻常常要把我趕走,說孩子總是要多讀些書、多懂些道理好過幹這些活。」陸秀珍說,家中雖然清苦,可是父母卻竭盡所能,把他們兄妹三個都送去讀書。所以,即便陸秀珍喜歡手工,也只能遠遠地看著母親幹活。
在陸秀珍的記憶中,母親除了教導她讀好書,更教會了她怎樣做人。「那時候,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要是有窮苦人家上門軋棉花時,母親總會蒸上一籠番薯,將熱氣騰騰的番薯一個個遞過去。母親總是不讓人餓著肚子、頂著冷風走。」陸秀珍說,就是這樣普通的一件小事,卻讓她記憶猶新。母親在做這些事時,臉上洋溢著的笑容也印刻在了她的心裡,每每想起,都是溫暖至極。
16歲那年,受戰亂影響,在蕭山工作的父親回家帶著一家人踏上了逃難之路。1938年,他們一家逃難到了江西弋陽。年少的陸秀珍讀過幾年書,會手工,不久便在弋陽不遠的貴溪縣找到了工作,前往貴溪各地教人識字、編草鞋等。1947年,在外逃難多年的陸秀珍和父母重新回到平湖。不久後,陸秀珍成為了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
堅持不懈傳溫暖
生活安定下來後,陸秀珍重新拾起了針線。繡花、打毛線、做床品……「物資緊缺,什麼都得自己來,剛好我又有這個手藝,想想不能浪費,索性就在業餘時間操持起來了。」 陸秀珍說。
大兒子結婚時,床的走簷全是陸秀珍繡的;孫輩們滿月、抓周的衣物全是她做的;女兒出嫁時,床的套帳、床頂也是她繡的……等到家人的家居用品做了個遍,周圍的鄰居開始上門了:「陸阿姨,我這裡有對枕頭,你看看有時間幫我繡繡不?」「嫂嫂,我家媳婦下個月要生了,能幫我做幾雙小孩子的鞋嗎?這個我真不會……」「陸阿婆,你幫我參考下,孩子的帽子該做什麼樣的又暖和又好看?」每每有這樣的請求,陸秀珍總是樂呵呵地應著。
就這樣在物資並不豐富的年代,陸秀珍靠著一雙巧手成了十裡八鄉的「紅人」。用她自己的話說,農村人情往來多,陸秀珍總是堅持著自己買原材料,親手縫製成成品衣物,不僅節約「成本」,送禮還體面又有意義。如今在陸秀珍家附近的一些村或社區裡,不少家庭都是三四代人都穿過陸秀珍做的鞋襪衣物。
1980年,58歲的陸秀珍走下三尺講臺,成為了一名退休教師。就在退休半年後的一天,她在路過乍浦鎮老西門時,偶然走進了一家敬老院,看到一些孤寡老人腳受凍後長了凍瘡。「我要給他們每人做一雙棉鞋。」她給自己定下了這樣的目標。
從那個寒冬開始,陸秀珍每年都會給這個敬老院的老人們送手工品,從鞋子、襪子到手套、領套,每年一入冬,敬老院的老人們都會收到人手一份的「溫暖牌」慰問品。為提高效率,70歲的陸秀珍開始學用縫紉機,用二女兒陪嫁的老式縫紉機縫製鞋面,鞋底還是要靠一針一線納出來。次年重陽節,陸秀珍就將30雙用縫紉機製作的嶄新的棉鞋送到了老人手中。這樣的溫暖,陸秀珍堅持了近20年。
1998年夏季,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看到新聞後的陸秀珍又坐不住了,當夜起她就連軸轉地開始縫製布鞋,實在來不及了,叫上親朋好友打下手,200雙鞋在過年前,全部寄往受災地區……
做手工底布鞋已經40多個年頭的陸秀珍,家裡經常會有帶著期望的陌生人到訪求鞋。雖近百歲高齡,但陸秀珍每年要做嬰兒小布鞋600多雙,無償贈送給親朋好友、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等。「為別人做點事,高興。」已近百歲的陸秀珍說。
好家風裡有傳承
陸秀珍的善舉,離不開母親的諄諄教誨。在助人為樂的家風引導下,年輕時的陸秀珍雖清貧,卻一直懷揣著一顆想要幫助他人的善心。再次回憶起來,有件塵封往事,讓她終生難忘。
五十年前的一天,陸秀珍勞動完後聽說鄰居的妻子生了場大病,雙腿站不起來了,而當時這對夫妻還有個正在吃奶的孩子。
當時,陸秀珍家裡已經有六個孩子,每天還要為掙工分發愁。但她知道這件事後,一直記在了心裡。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鄰居家。
「病這麼嚴重,要趕緊去大醫院醫治,孩子沒人帶的話,我可以把他帶回去養著。」 一番思考後,陸秀珍決定替她撫養正在吃奶的孩子。那時候沒有奶粉,自己也過了哺乳期,只能每天衝米粉給那個孩子喝。陸秀珍忙的時候,就會讓大兒子抱著孩子去玩,就這樣堅持照顧了孩子三個多月。
從戰亂、饑荒年代走來,陸秀珍照顧過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不止一個。每當看到路邊的棄嬰,不管家裡能不能揭開鍋,陸秀珍都會將孩子抱回來,撫養到半歲左右,再將孩子送給經濟條件相對較好、沒有自己孩子的家庭。「有些我還知道他們在哪裡、生活得怎麼樣。」陸秀珍說,看到這些孩子,如今過得幸福美滿,就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陸秀珍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響著家人。兒子全星月深得母親「真傳」,退休後,一直做著公益事業,目前是平湖市家庭教育講師團的成員。乍浦鎮關工委還特地為他成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星月家風工作室」,傳遞好家風。全星月通過新媒體上發布「家風短語」「家風故事」280篇,同時還應邀到社區、學校、企業開辦家風傳承講座。「媽媽近百歲了,還在繼續做鞋送人,而我也要堅持用自己的方式為大家服務、為社會做貢獻。」全星月說。
如今陸秀珍的言行還影響到社區裡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朱福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79歲的朱福英,從朱福英的婆婆開始家裡4代人都是穿著陸秀珍做的鞋子長大的。退休後的朱福英也開始跟著陸秀珍做「愛心鞋子」、打「愛心圍巾」送給有需要的人。
「如今像我這樣跟著陸阿姨一起做手工的人還有好幾個。」朱福英說,面對送去溫暖後又上門來的謝禮,她與陸秀珍採取一樣的「政策」,禮品基本上都拒收,但會收下一些舊面料之類。「舊面料一般人家用不上,卻適合給小寶寶做鞋,有時候想買也難尋。」朱福英說,如今她們這些「學徒」們和陸秀珍一樣,將做愛心手工活視為老年之樂。
16082746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