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裡忽然醒來,才睡了沒多久卻感覺像是睡飽了的樣子,很多天沒寫了,既然睡不著了不妨來思考些有用的東西。
一、什麼是品牌?
我覺得在客戶心目中留有一定位置,讓客戶在需要購買某項產品時會被想到的,那就是品牌。
比如:功能飲料是不是想起的就是紅牛。涼茶想起的是王老吉,有的人可能是加多寶,但是我覺得王老吉這名字更具親和力,畢竟當年加多寶集團投入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及宣傳進行了打造,讓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廣告標語深入人心。不然廣藥集團也犯不著跟加多寶打那麼久的罵戰與官司,雖然個人對於廣藥的行為很不齒但是競爭就是如此,只能惋惜加多寶為他人做了嫁衣,沒有做多手準備。其實客戶不在乎喝的到底是王老吉還是加多寶,可能也就是喝那個名字而已這就是品牌的號召力。
二、為什麼要造品牌,特別是第一印象的品牌。
現在同質化的東西越來越多,客戶的選擇琳琅滿目,為了讓客戶對你的感知越多,必須造品牌做宣傳。而且需要讓客戶在需要購買時必須第一個想到你。在現在產品製造日趨透明的時代,品牌儼然成了企業的一道護城河。這等於說產品如果沒有技術壁壘,只能通過品牌的打造去自己建一個壁壘出來。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技術壁壘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是不是也覺得得造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技術壁壘跟品牌都有那當然是更好。
可能大家還不甚了了,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服裝行業,現在服裝行業在產品面料上其實基本已透明化,技術含量其實越來越透明,你開發出一種產品技術出來其實很容易被模仿甚至在你基礎上改進提升超越你,比如你宣傳透氣性,但是客戶真的會去買兩件不同牌子的衣服去比較透氣性誰比較好嗎?估計不大可能認死理去做這事吧,所以現在是不是就顯得宣傳品牌比宣傳技術創新更重要?一件耐克球衣與一件李寧球衣擺在那裡,如果說價格差不多,你是不是會直接就選擇了耐克。除非專屬定製之類的比如哪個你喜歡的球星的專屬款那另當別論,我這裡不是貶低國產品牌只是想說明品牌在客戶心裡的感知強弱問題。
再舉個例子,比如這幾年品牌打得比較響的瓜子二手車。其實第一個做二手車的不是它,市場份額做第一的可能也不是它。但是由於鋪天蓋地的廣告,讓客戶第一印象覺得買二手車就是要上瓜子二手車直賣網,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除了廣告效應外,還有就是產品定位以及抓住了客戶的痛點。客戶最想要的是一個平臺能幫忙鑑定做保證,又能拿到最稱心的價格,雖然前段時間爆出了不少負面新聞,賺差價問題汽車質量問題,但是只要公關到位,最終還是會不了了之。還有不是有不少二手車的網站在投訴瓜子二手車嗎?說他們公然宣傳佔據了市場多少多少份額,業內領先,業內領先以及佔了多少份額這個數據其實很難統計,反正宣傳做出去了,只要客戶看到心裡潛移默化是不是就會受到影響?客戶是搞不清楚誰做得好誰佔領了多少份額的,反正只要讓客戶相信你是第一認定你是第一那就贏了。
三、如何推廣?
以下只是我的一些粗淺想法,可能不一定全面,但是希望對看的人有所幫助。最先需要想好的是產品定位,是要針對什麼群體,要將品牌定於哪個檔次,品牌推廣的廣告語是什麼?品牌的未來方向要如何推進這些都是前期需要深入研究探討好的,這涉及到頂層設計的東西說下去可能需要非常大篇幅,這邊我就不細說了不然估計這篇要成老太婆的裹腳布了。
說說如何推廣吧,最為簡單粗暴的打法就是廣告轟炸,比如電視廣告轟炸,像主流媒體央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不過這是早幾年前的辦法了,當年很多人用這個方式打造數不勝數的品牌,比如當年的央視新聞聯播黃金時段拍賣打造的眾多品牌,像秦池雖然現在已銷聲匿跡,但是到如今我還記得,再比如當年的央視五套被戲稱成了陳埭頻道(福建泉州晉江的一個小鎮,現在成了中國鞋都打造了眾多的鞋類品牌),等等不勝枚舉。
這個辦法不是不可行了而是現在需要更細化的去精準投放,當年的粗放式打法雖然現在還能取得成效,但是在現在成本利潤都計算得更精細的年代,方法需要更進一步的提煉與運用。畢竟現在看傳統電視的人越來越少,就是有看電視很多也都是看著網絡電視,只要弄個vip會員,植入的廣告往往可以跳過,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喜歡看廣告的,可能有些有趣的廣告有些人多多少少還是會看,但是那些始終複述一句話的廣告你喜歡看嗎?比如極具魔性的腦白金,收禮還收腦白金,這廣告實在可怕,都那麼久了還能讓人記住,這也為史玉柱建造了一個帝國,最近這廝好像又惹上了什麼事,再次處於風口浪尖這邊就不展開說了。
言歸正傳,廣告很多人不喜歡看是沒錯,但是我們要如何做到讓客戶不得不看那就是需要好好去研究了,我這邊提三個想法:
1.融入輿論,如果有重要事件當然更好。
都不看廣告了不是嗎?那新聞看不看,我想80%的人應該還是會看新聞的,所以在新聞中做廣告的融入是不是挺好的一個思路,比如當年汶川地震,加多寶集團捐了一個億,這個廣告打得人們紛紛記住的同時也創造了企業的口碑,讓客戶覺得是個良心企業,進一步加深了信賴。
2.融入社會關注的娛樂性節目。
電視廣告不好打了是嗎?其實不然,人們平時休閒娛樂還是會看看沒什麼營養的娛樂性節目,比如一直挺火的快樂大本營、王牌對王牌、跑男、嚮往的生活等等娛樂性節目,是不是看到了娛樂中植入的廣告,oppo、vivo、小度音箱等,這些方式挺好相對來說宣傳了產品的功能與品牌,又不會讓客戶太過於反感。
3.融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視覺領域。
(1)現在生活中大部分碎片化時間被手機所佔據,微信、微博等社交類軟體的廣告,以及與眾多App合作推送廣告也成了一門精準營銷的套路。
(2)電梯廣告做得發家致富的分眾傳媒,其實也是思考了很多未來的廣告投入方式才找到了電梯廣告,在電梯裡手機經常碰到沒信號的情況(這個不好說畢竟現在很多電梯運營商都有做覆蓋),所以很多人無聊就只能抬頭看看廣告,另一方面現在生活出入,接觸電梯的時間越來越多特別是城市生活。
(3)電影廣告,如今的電影在放映前經常會播放一兩段廣告植入,由於在黑暗環境裡人們基本很少會再去盯著手機看,而且廣告時間也不多,因此很多人選擇了被動的接受了廣告,這個也確實是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強制廣告的辦法。至於電影播放中植入的廣告其實跟前面提到的社會關注的娛樂性節目是一個意思了。
(4)戶外廣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的平面廣告,這個仍然是傳統廣告不可能消失的方式,畢竟人總要抬頭看路,眼睛不經意的就會接觸到這些廣告。
打造了小霸王、步步高、小天才、oppo、vivo,順帶引導了拼多多的段永平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應該是:「廣告是做給20%的人看的,後面80%的人都是跟風的。」所以別管什麼人看了廣告,只要廣告做得多做得響,品牌自然而然就被打造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