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治癌「靈丹妙藥」 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是關鍵所在

2020-12-23 環球網

實習記者 於紫月

DNA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我們的遺傳物質,人體內大部分DNA都緊密摺疊在細胞核中的染色體裡。癌症,是全人類面臨的惡性疾病。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從DNA中找到癌症的起因和治癌的「靈丹妙藥」。作為DNA的聚居地,染色體自然是研究的重點目標。

近日,來自美國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德國夏洛蒂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卻先後發現,位於染色體外的環狀DNA在癌症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自然·遺傳學》等國際權威期刊一經發表,迅速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有人預言:環狀DNA才是未來癌症治療的重點。

環狀DNA和染色體究竟有什麼聯繫?它又是怎樣導致癌症並縱容腫瘤發展的?

環狀DNA不止癌中有

「環狀DNA和染色體上DNA一樣,都是一種三級結構。」哈爾濱醫科大學遺傳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朱靜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DNA中的4種鹼基排列順序被稱作一級結構,兩條多核苷酸鏈反向平行纏繞生成的雙螺旋結構是二級結構,而雙螺旋結構進一步盤曲、纏繞就形成了染色體等DNA的三級結構。

「從整個自然界看,環狀DNA是普遍存在的。」朱靜介紹,例如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細菌DNA以及其胞質中的質粒DNA都呈現環狀,即使在人類等高等生物中,也同樣存在大量環狀DNA。可見,染色體外的環狀DNA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家族」,其中,「個頭」較大(大小從幾百kb到數Mb鹼基)、主要存在於癌細胞中的環狀DNA(ecDNA,如雙微體等)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前文提及的新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就是此類環狀DNA。一般認為,人體內的ecDNA由染色體上脫離的片段經過重組和首尾相連環化而成。

記者了解到,早在1965年,科學家就在人體腫瘤細胞中發現了環狀DNA,當時科學家們稱其為雙微體。此後的研究證明,雙微體可以攜帶癌基因。2017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保羅·米切爾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對17種腫瘤、2000多種細胞系進行測序分析,發現超過一半腫瘤細胞中存在ecDNA,而且不少都攜帶致癌基因。

比較大的環狀DNA(ecDNA)主要存在於腫瘤細胞中,比較小的環狀DNA則廣泛存在。2018年3月,美國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從16名健康男性身上分離並測序了約10萬種來自肌肉和血液白細胞樣本的環狀DNA,它們大小相差萬倍,部分可以容納一個或多個可以表達的基因。

研究人員計算發現,每100個白細胞核含3.5—5.6個不同的環狀DNA。而在肌肉組織中,每100個細胞含0.85—0.93個不同的環狀DNA。這樣的結果表明,環狀DNA絕非癌細胞獨有,而是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中。不過,相比當年發現的雙微體,這些健康細胞中的環狀DNA要小得多。

擴增+環化帶來致癌性

「事實上,類似雙微體等大型ecDNA在人體中是非常罕見的,一般只在癌細胞和衰老細胞中存在,其中癌細胞中最為常見。」朱靜談到,因此,專家們一直認為,大型ecDNA和癌症是密切相關的。

「此前對ecDNA致癌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它的擴增性上。」朱靜介紹,ecDNA沒有染色體上的著絲粒,所以當細胞分裂時它不會像染色體一樣平均分配,而是隨機進入子細胞中。這種隨機性會帶來一些細胞中ecDNA數量的持續上升,進而導致ecDNA上的基因表達量提高,這就是所謂的基因擴增。眾所周知,正常人體細胞的DNA應該集中在23對染色體中,過多的ecDNA會影響基因組的穩定性,而大量ecDNA表達會使細胞偏離正常軌道。如果擴增的是攜帶致癌基因的ecDNA,就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和演進。

「最近的研究則超越了這種擴增性,加深了對ecDNA本身環化的認識。」朱靜表示,一方面,DNA片段從染色體上脫離再重新結合為ecDNA時,可能使DNA序列發生改變,細胞基因組的複雜性增強,同時擴增的增強子等序列可以因為拓撲學構象改變而更有機會發揮調控功能,並且ecDNA可以呈現更鬆散的結構,基因更易於表達;另一方面,ecDNA可能再次回插到染色體中,在此過程中可能激活致癌基因或者讓抑癌基因的停止表達,這些都可能帶來癌症。

2019年11月,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吳思涵等人在《自然》雜誌撰文指出,「ecDNA上的癌基因,是整個腫瘤基因轉錄組當中,表達水平最高的基因之一。」他們使用亞顯微結構成像、光學圖譜、全基因組測序等多種手段,清晰展示出ecDNA的結構,並且實驗證實了「大量轉錄的癌基因mRNA,就是直接來自ecDNA」。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由於細胞分裂中ecDNA分配存在隨機性,不同癌細胞之間ecDNA含量差異巨大。這提高了癌細胞的多樣性,使其抗藥能力上升。因此,如果是ecDNA擴增導致的癌症,其治療效果將更為糟糕。

無獨有偶,2019年12月,夏洛蒂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雜誌發文,他們繪製出了兒童癌症中ecDNA精細化圖譜,闡述了染色體外環狀DNA誘發兒童癌症的過程。

測序技術加深對ecDNA作用機制認識

「近段時間以來,在ecDNA的研究領域,國際上接連取得一些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生物實驗技術的進步。」朱靜認為,近期的研究比較集中地深入到ecDNA是否有特殊的表達和調控機制上,是ecDNA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在研究目的上符合學界對ecDNA相關特徵的疑問,但此前沒有合適的技術手段。隨著測序技術,如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衍生技術(包括DNA水平的二代測序、三代測序、轉錄組水平測序和表觀調控組學研究等),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等技術的發展成熟和成本降低,進一步深入研究ecDNA成為可能。

「上述研究成果都充分利用了這些先進技術。」朱靜談到,例如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就是採用「ATAC-seq(一種高通量測序技術)」等方法證明了ecDNA相比染色體DNA更易表達,這是該技術首次用於這一領域。

「不過,現有的突破仍然停留在ecDNA的作用機制上,雖然為臨床應用奠定了一定基礎,進一步證明了ecDNA在治癌領域的重要性,但是距離臨床應用還需要較多的工作。」朱靜表示,怎樣阻止ecDNA的產生以及怎樣加速消除ecDNA,這些問題仍然沒有解決。ecDNA的產生機制比較複雜,涉及多種通路,難以研製有針對性的藥物,其他阻斷措施既可能沒有效果,也可能影響正常的細胞功能。同時,雖然曾有學者使用羥基脲等藥物加速ecDNA的排出以及用基因敲減等技術降低ecDNA上基因的擴增和表達,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腫瘤的作用,但這些方式仍處於研究之中。

朱靜認為,如果我們可以證明ecDNA上的某個基因和某種癌症相互關聯,就可以將它的擴增作為癌症檢測標記物。目前在部分腫瘤中,確實已經發現一些反覆出現的ecDNA形式的擴增序列。但ecDNA在起源上存在較強的「異質性」,不同個體間可以有較大的差異,在走向應用前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和分析統計。

相關焦點

  • Nature Genetics: 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凱特林癌症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drives oncogenic genome remodeling in neuroblastoma」的文章,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 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一是環狀結構。研究團隊首先結合二代全基因組測序和光學匹配(optical mapping),從序列的角度發現,擴增出來的ecDNA形成了環狀結構。進一步使用影像學的方法,包括掃描電鏡、透射電鏡、3D結構照明顯微鏡等方法,獲得了環狀DNA的清晰圖片證據,最終證實了腫瘤中的ecDNA確實是環狀的。二是大量表達癌基因。
  • 科學家發現癌基因在染色體外DNA中擴增 可促進腫瘤發展
    染色體外DNA(ecDNA),是一種從穩定的基因組DNA上脫落下來的DNA,以單鏈或雙鏈環狀存在,可促進腫瘤細胞的癌基因的表達。此外,ecDNA上帶有的原癌基因使腫瘤細胞對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響應腫瘤內部環境的變化。
  • 子宮頸癌篩查體外診斷檢測技術獲WHO認證 可全球推廣
    這是當前全球唯一經過WHO認證、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在全球推廣使用的子宮頸癌篩查體外診斷檢測技術,具有簡單、快速、價廉、準確的特點。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全球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 僅次於乳腺癌。每年約有50萬子宮頸癌新發病例,其中80%的病例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每隔兩分鐘就有一位女性因子宮頸癌而喪生。
  • 由大腸桿菌環狀DNA到環狀高分子!《Nat. Chem》綜述: 環狀聚合物的合成、性能及應用前景
    Grayson教授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The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cyclic polymers」 (DOI: 10.1038/s41557-020-0440-5 ) 的綜述論文,系統地綜述了環狀聚合物的主要製備方法和基本物理性質,並對環狀聚合物未來應用前景的關鍵做了展望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巨噬細胞在動脈壁內累積過量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中的關鍵步驟。 因此,巨噬細胞整合代謝信號以響應脂質過剩的能力是疾病易感性的重要決定因素。由此,研究者證明了SHPRH-146aa有望作為惡性膠質瘤的生物標誌物以及治療靶標。
  • 體外和活細胞研究表明濃縮染色質在中尺度上表現為固體
    體外和活細胞研究表明濃縮染色質在中尺度上表現為固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40:42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Michael J.
  • 中外學者聯合在Nature子刊發文:環狀RNA翻譯出抑癌蛋白質!
    由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一項發現:使用翻譯組測序技術,在腦膠質瘤細胞中發現了數千種可能翻譯的環狀RNA(circRNA),其中
  • 國醫大師周岱翰:「癌毒」實質與解毒治癌十法
    導讀 根據「癌毒」偏於熱性,常與痰、瘀、溼等病理產物互生互助的特點,周岱翰教授治療上多以清熱解毒法為主,配合活血化瘀、除痰散結等治法,結合不同癌瘤的病理特點和臟腑辨證,擬訂出以祛邪解毒為主的常用抗癌解毒十法。
  • 新發現鏡像DNA能用於治癌
    原標題:新發現鏡像DNA能用於治癌   德國柏林NOXXON製藥公司和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鏡像對稱的DNA分子,它不會被免疫系統識別,也不會被酶分解,可以在體內長期存活。這項成果可為利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症等疑難疾病開闢新的途徑。
  • Cell:揭示精卵結合後精子DNA起始解壓縮及染色質重構的重要機制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實驗室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現了剪接因子SR蛋白特異性的激酶家族(SRPK)【13-14】,並長期致力於SRPK激酶在pre-mRNA剪接過程中的功能機制研究,其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均已成為當前SRPK激酶研究的關鍵文獻資料。
  • DNA包裝過程關鍵結構解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員們藉助先進的冷凍電鏡和染色體體外重建技術,率先以11(1=0.1nm)的高解析度獲得了染色質裝配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結構——30nm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    《科學》雜誌在4月24日刊登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成果。
  • 德隆給頭髮染色了? 或是在效仿布澤爾
    德隆給頭髮染色了?或是在效仿布澤爾 【網易智能訊 5月23日消息】德隆·威廉士給頭髮染色了?
  • Nature新研究:真正的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染色體,因可以被染料染色得名,是由生物體遺傳物質所在的DNA和組蛋白包被組成。人的基因組有46條染色體,分別是22對常染色體(1-22)和1對性染色體(X/Y)。早孕期,需要對胎兒進行唐氏症候群產前篩選檢查,檢測的就是染色體是否異常。
  • 中醫外治法讓患者遠離癌性疼痛
    有人說「不怕得癌、就是怕疼」,可見癌性疼痛是惡性腫瘤最常見且難以治療的症狀之一。據WHO統計,每天至少有500萬癌症患者在遭受著疼痛的折磨。難以緩解的疼痛症狀常導致不舒適感,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 國醫大師劉嘉湘:諾獎垂青免疫療法 佐證中醫「扶正治癌」
    昨天在滬開幕的2018年全國中醫腫瘤學術大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創科主任、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談到,諾獎佐證了中醫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西醫現在講提高自身免疫來應對腫瘤,這條路中醫已經走了幾十年。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從經典醫籍《黃帝內經》中得到啟發,認為正氣虛損是腫瘤發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
  • 江蘇疾控部門發現新型環狀單鏈DNA病毒
    江蘇疾控部門發現新型環狀單鏈DNA病毒 2016-12-16 19  病原所實驗室人員通過對送檢樣本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發現其中含有一種新型環狀單鏈DNA病毒片段,後根據高通量測序reads序列設計特異引物,對病人咽拭子樣本進行PCR擴增,產物經過sanger測序、序列組裝,於10月26日獲得該病毒全長基因序列3018nt。
  • 以人為本 劉嘉湘:「扶正治癌」學術思想之「道」
    「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是劉嘉湘在大量有效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勤求古訓,借鑑古人、融西於中而發展起來的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且「以人為本」的學術體系。   中醫學在發展之初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具備開放包容的特徵,當時受到其他學科精髓的滋養,尤其是道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至深。
  • 瘧原蟲治癌?是救命稻草還是潘多拉魔盒
    那麼,「瘧原蟲治癌」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潘多拉魔盒?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解讀。瘧原蟲治癌機理≠免疫治療注射一針含有瘧原蟲的血,再用青蒿素控制瘧原蟲密度,就能治癌症?乍一聽,這頗有坊間「死馬當活馬醫」——以毒攻毒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