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念經,唐僧手無縛雞之力,經常忠奸不分,為何最終取得真經?

2020-12-17 減法生活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誰的能力最弱?

毫無疑問是沙僧,與他對標的是企業中層管理者,負責執行上級的命令,卻沒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沙僧最常說的一句話:「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將問題傳遞給同伴之後,如何處理便是同伴的事情,自己要做到的便是死守行李不動窩。

豬八戒其實是高管出身,論背景原是赫赫有名的天蓬元帥,論本領也不比孫悟空差多少。或許在辨別妖怪、變化分身方面,他不及孫悟空,但要是真發起狠、打起架來,輸贏勝負尚無定論。在豬八戒的身上,體現的是創業者的能力。

孫悟空的能力也很強,一根鐵棒戰天下,身負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鬥可翻十萬八千裡,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雙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在他面前,誰是妖怪、誰是神仙,一看便知。如果放到創業層面,孫悟空代表的便是創業者的認知力,何處有機會何處有風險,都能一一看穿。

唐僧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除了念經,他手無縛雞之力,經常忠奸不分,錯怪好人。換句話說,他既不具備出眾的管理能力,也沒有強大的認知力。這樣的一個人,為何成為取經團隊的領導人物?原因在於,他此心堅定,不至西天絕不回頭,具備極其強大的意志和信念。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取經團隊才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苦痛和折磨,最終取得真經、修成正果,體現的正是心力對於創業的重要作用。

在取經團隊中,唐僧是師父,處於團隊的核心位置,代表認知力的孫悟空是大師兄,居於第二位,能力強的豬八戒再次之,最下方的是代表中層管理者的沙僧。心力、認知力、能力這三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能力之上是認知力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很多傑出人物往往並不是能力特別出眾的人。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種情況或許會有,但如果仔細研究歷史,你會發現,更多的時候,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恰恰就是因為他們做的都是能力之上的事情。

回歸到創業活動中,會英語、懂財務、寫代碼、講故事、做運營等,諸如此類都屬於能力的範疇。對創業者來說,掌握這些能力當然十分重要,但是有些能力和認知力之間的邊界並不清晰。比如,對趨勢性機會的判斷能力、搭便車的能力、把握價值窪地的能力、創造機會的能力、戰略框架的搭建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等。但這些能力都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面,擁有它們,確實能讓創業者打贏幾場小規模的戰役,卻無法讓創業者贏得最後的勝利。

比如楚漢之爭。劉邦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但他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反觀項羽,武勇過人也不乏謀略,作戰能力極強,背水一戰令世人刮目相看,是公認的「西楚霸王」。然而,識人不明、錯判大勢體現了他的認知力匱乏,最終垓下一戰敗北後只能自刎於烏江邊上。

創業好比「打仗」,優秀的創業者在「開戰」之前,便會有七分勝算。這七分勝算來自他的認知力,打的就是認知力之仗。特別是在面對競爭對手時,看上去是千軍萬馬彼此「搏殺」,但真正的核心戰場在於兩軍將領的認知思維系統。

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來說,認知力就像一個槓桿,你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決定,無論好的、壞的,其效能都是在這個槓桿作用下累加的,最終的結果會被放大幾倍、幾十倍甚至更多。

因此,一個創業者真正的精進,一家企業真正的成長與超越,不是表現為在戰術上將對手「打死」,而是表現為在認知深度上將自己「逼瘋」。所有的能力只是一種配合的手段,核心關鍵點是創業者必須有一個高層次的底層認知系統,這樣才有可能升維思考、降維打擊。如果認知錯誤,再有效果的執行,本質都是在增加成本,甚至執行得越徹底,成本損耗得越厲害,結果與目標背離得越遠。

李清照評價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但在我看來,項羽和劉邦相比,尚且存在較大的不足,最終輸給劉邦也在情理之中。

在此,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創業中的一大誤區——很多創業者在自己還沒想清楚該怎麼辦或者看不清前方的路時,就會循著自己的能力隧道鑽進很多細節和具體執行的事務中去,而忽視更重要的事情。

畢竟,所謂能力,其實就像是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就像會背唐詩三百首和圓周率後50位。簡單來講,能力是對一種知識的熟練掌握和使用,屬於封閉條件下的技能組合。厲害的創業者可能具備的技能更多一些,就像是手裡抓到了一把好牌。但如果缺乏認知力的支撐,一把好牌也有可能被打得稀爛。創業者需要做的事情,便是通過認知將這些能力串連起來,讓它們發生化學反應,將其變成一種勢能。

2、認知力之上是心力

其實,相比認知力,在劉邦的身上,體現更多的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水平。

劉邦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提到的這三個人被後世稱為「漢初三傑」,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在這三人中,韓信負責前線,百戰百勝;蕭何負責後勤,調度得當;張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韓信和蕭何的能力代表創業者對內和對外的兩種傑出能力。張良的表現,體現了創業者的認知力水平。而劉邦是那種志向遠大、百折不撓的人,心力極強,與一生之敵項羽交手時,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從認知到行動,中間還存在巨大的損耗。要想補足,就需要心力的加持。換句話說,認知力決定了你能否認出誰是「白骨精」,能否識破創業路上的各種陰謀詭計、陷阱、彎路,心力決定了你能否在一次次被打倒、被質疑後,還能站起來,不畏懼、不灰心、不被誘惑,堅持走到終點。

這一點,在三國時期劉備的創業團隊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各個獨當一面,帶兵打仗的能力之強不用多說。諸葛武侯隆中獻策,身居陋室便能看到天下三分的大勢走向,擁有極其強大的認知力。反觀劉備,雖號稱「大漢皇叔」,但他的創業之路充滿坎坷。從織席販履開始,十幾年奔波勞頓,率領團隊先後投奔過孔融、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雖丟城失地、屢屢受挫,始終難展胸中之志,但一路走來從未放棄,最終開創蜀漢基業,與秉承父兄基業、「氣吞萬裡如虎」的「富三代」孫權和胸懷大略的一代梟雄曹操相比,也不遑多讓,這又是心力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體現。

任何一個成功的團隊都需要一個心力強大的領導者,就像劉邦之於大漢,劉備之於蜀國,宋江之於梁山泊……從能力上講,他們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強者,甚至不一定是認知力方面的佼佼者,但他們是整個團隊力量的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

這樣的人常常有一個共性——心力強大。正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遇到大事不慌張,明白現實的殘酷,依然能夠保持冷靜和清醒,勇往直前;同時,在面對誘惑時也能「此心不動」。這兩點,才是成大事者的典型特質。

認知力是發現並解決未知問題的水平,心力是真正驅動人前行的內在感受和力量;認知力指引方向,心力決定邊界;認知力決定到哪裡去,心力決定能走多遠。

成功的創業者,無疑擁有著更高版本的底層思維系統,不僅更新速度更快,走得也更遠。作為創業者的你,是否也檢視過自己的底層作業系統,它有沒有系統漏洞,需不需要升級版本呢?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知名天使投資人、黑馬實驗室導師吳世春的首部作品《心力》或許能幫你找到答案。

這也是繼周鴻禕的《極致產品》、江南春的《搶佔心智》後,創業黑馬學院書系的又一力作。

相關焦點

  • 唐僧歷經八十難取得真經,老龜為何強行再加一難?其實是觀音故意
    唐僧歷經八十難取得真經,老龜為何強行再加一難?其實是觀音故意!說起《西遊記》中唐僧這個角色,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唐僧本是東土大唐的高僧,為了拯救黎民百姓,願意歷經千險萬苦去往西天靈山取真經。唐僧作為人類,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妖魔鬼怪,於是就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等為徒,一路護送自己前往西天取經。這唐僧師徒4人一路降妖除魔,歷經八十難終於到達靈山取到真經。但就在他們離開靈山時,老龜為啥非要找茬再加一難?看過《西遊記》的網友都知道,唐僧師徒經歷的第八十難就是金魚精。當時求助觀音菩薩來收服金魚精後,唐僧師徒坐著老烏龜才過了通天河直達靈山。話說,這老龜也不是等閒之輩。
  • 西天取經團隊三次差點散夥,唐僧靠什麼取得真經成功?不是孫悟空
    西天取經團隊三次差點散夥,唐僧是靠什麼取得真經成功?不是孫悟空。綜上所述,西天取經團隊,完美搭配,所以可以歷經艱險取得真經。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團隊只要具備這樣的搭配組合,就能獲得成功嗎?西天取經團隊這麼完美結合,卻三次差點散夥,就說明單靠完美結合是不可能取得真經成功的。
  • 西遊記裡如來給了唐僧這幾件寶貝護身,為何他從來沒有用過?
    西遊記裡的唐僧是一個凡人,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也不為過。那麼唐僧真的就像看上去的那麼弱雞嗎?他真的對妖怪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嗎?當然不是這樣。其實他手裡有好幾件如來給的寶貝,這些寶貝都可以幫助他逃離妖怪的魔爪,保證他的生命安全。但他為何從來都沒有用過呢?
  • 孫悟空找救兵時,妖怪為何不直接吃了唐僧?聽聽老君怎麼說
    唐僧師徒四人的取經之路屬實不易,九九八十一難關關難過,作為東土大唐派往西天求取真經的僧人,唐僧並不是普通的人,都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因此,眾妖怪都想讓其成為自己的盤中餐,而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的工作便是保護師傅,助唐僧取得真經,但孫悟空畢竟不是萬能的,很多妖怪並不好對付,因此
  • 易經:七日來復,唐僧送經時間為何必須是8天?看觀音菩薩怎麼說
    通讀四大名著《西遊記》,我們知道,最終唐僧取經前前後後的時間,一共是14載春夏秋冬,並非觀音菩薩所說的「二三年間」。有讀者在讀到此處時,心生過疑問,觀音菩薩對金頂大仙所說的時間,為何與實際取經時間,相差了一大截,會不會是觀音菩薩在有意隱瞞取經時間?
  • 西遊記中一妖怪抓了唐僧,孫悟空沒出手,最後此妖還能接著做妖王
    不過《西遊記》講述的絕不僅僅是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最終踏上西天取得真經這麼簡單的故事。若想真正理解《西遊記》,還需仔細研究原著,走進原著。《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是當之無愧的主角。美猴王孫悟空是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祖籍東勝神洲。以女媧補天留下的一塊仙石孕育而生。
  • 唐僧到達大雷音寺,為何不替老龜問壽命?有苦衷,看看如來說了啥
    唐僧到達大雷音寺,為何不替老龜問壽命?有苦衷,看看如來說了啥眾所周知,唐僧可以算是《西遊記》的主角,隨著86版電視劇的熱播,唐僧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角色。儘管路途上妖魔鬼怪眾多,可唐僧從沒有打過退堂鼓,就算唐僧不會神通,手無縛雞之力,可他的勇氣非常大,他說到做到,履行自己的諾言。而他的二徒弟豬八戒,雖然本領高強,可沒有一個堅韌不拔的心,遇到一點困難,老想撤退,還想要分行李回高老莊。
  • 西遊記中如來的「三藏真經」並非佛經,觀音菩薩不小心說出了真相
    按照通行的一百回本,除了前七回是悟空的個人秀以外,從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開始一直到全書結尾,一共九十三回的故事,統統是在描寫唐僧團隊取經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由此我們可以說,如來所傳的這個「真經」是整個《西遊記》的故事主線,它的地位甚至遠遠超過了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這就造成了我們不得不花大力氣去仔細研讀原文中有關「真經」的一切細節,它到底是什麼
  • 十萬八千裡除了唐僧,其餘幾人都沒走夠
    唐僧經歷了十次的轉世終於在最後一世取得了真經重新返回了西天,要說起前九世為何沒取得真經那就是佛祖對他考驗和他自己在接受懲罰,第十世的時候唐僧在菩薩的點化下收了四位徒弟,而取經團就在收徒中成立了,但是你知道嗎,師徒五人真正走完取經之路全程的只有唐僧一個人,悟空、八戒和沙僧都沒有走夠十萬八千裡
  • 唐僧是信仰苦旅的一條鯨
    他這個師父當的,既無駕馭徒弟的能力,又無上天入地的本事,關鍵時刻還要靠幾個忠勇的徒弟保護,顯得無能極了。這是唐僧給人們留下的最直觀的印象。正是這種一根筋的執著精神成就了唐僧,使他成為取回真經第一人,名垂千古,受人膜拜。可以這麼說,在信仰的苦旅上,唐僧是一條執著的鯨。
  •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靈山傳經大會剛一結束,觀音菩薩向法祖繳了東土尋取經人的金旨後,如來佛祖當即安排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師徒回大唐送經。隨後唐僧師徒,跟隨著八大金剛,升起祥雲,返往東土大唐長安城。
  • 《西遊記》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可以取得真經!
    這時已經是三人一馬的隊伍了,一行人繼續往前走去,走到了流沙河那裡,碰到了流沙怪,就是後來的沙僧,,這個沙僧一開始不知道是唐僧師徒三人,一上來就看到了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人拿著武器要和他打架,不知道他倆的厲害,然後就開打了,當然了,沙僧是打不過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打了一會兒,就逃到流沙河裡去了,之後孫悟空就帶著豬八戒一塊進入了河裡面。
  • 《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本期話題【《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看過《西遊記》的觀眾心底想必都有一種感慨,那就是唐僧師徒真是真的是多災多難,一路西行誠心求取真經,但是卻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妖怪或者劫難,可以說每一次都驚險萬分,讓人非常心疼。但是觀眾卻也因此有個疑惑,那就是如來佛祖即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 前世是金蟬子的唐僧,有沒有法力?你看看如來怎麼說
    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還真讓人分不出他是否有法力。二、那麼,唐僧究竟有沒有法力呢?其實,如來佛祖取經前後說了兩次。我們來開原著看一看。西天取經之前,如來對觀音說過,曰:「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很明顯就是說這個取經人是沒有法力的。
  • 唐太宗為什麼讓唐三藏去求取真經,竟不惜花重金為唐僧買下袈裟和禪杖
    可是,唐太宗竟然送給了唐僧,這是為什麼呢? 唐僧與唐太宗 主要是因為,唐太宗舉辦水陸法會,唐僧負責主講,這也算是對唐僧的一種獎勵。主要是菩薩還說,現在講的主要是小乘佛法,對超度亡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 職場:怕你胸懷鴻鵠之志,卻手無縛雞之力
    這家企業的老闆名叫格茨·維爾納,他在談起他的成功的時候會不忘說一聲:「細節決定一切。」大約在三十年前的時候,格茨·維爾納白手起家創建了DM連鎖店,他對細節很關注,有著自己的一套注重細節的經營理念,甚至於為了細節他還會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 唐僧向女兒國國王告別,為何行拱手禮而不念阿彌陀佛?
    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如來說這話時,也是雙手合十。紅孩兒變假觀音騙了豬八戒,觀音借了李天王的天罡刀去收拾他。當紅孩兒發現上當受騙,要奮起反擊時,觀音扔出金箍兒,喝聲:「著!」一個套在他頭頂,兩個套在他左右手,兩個套在他左右腳上。
  • 如來為何只給唐僧傳三分之一的經書?你聽他咋說
    如來的手中有三藏真經,想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傳到東土大唐去,如來言語之間都透露著對南贍部洲子民們的不喜,然後觀音去往東土大唐找尋唐僧,讓他去西天取經。這麼說來,取經的意義就在於求取真經,但是,大家知道嗎?如來最後只給唐僧傳了三分之一的經書。原著中記載道——「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
  • 春秋戰國有四位名人,個個手無縛雞之力,但都曾戲耍君主還沒事
    春秋戰國:晏子戲楚晏子是齊國宰相,然而卻生得身材矮小,還其貌不揚。可是人不可貌相,晏子外表不出眾卻滿腹才華。雖然他手無縛雞之力,但也可以有王佐之才。晏子戲楚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當時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結果楚國想戲弄他還被反殺。楚王知道晏子長得不高,於是特地開個小門讓他鑽。晏子當時就表示出使狗國才鑽狗洞,楚國這邊的人一聽臉都綠了,但又無言以對。再後來,楚王接待晏子,雙方正喝著酒,突然武士押著「齊國犯人」上來。
  • 唐僧師徒順利回歸長安,為何只有小白龍在歡迎宴席上揮淚而去?
    唐王擺宴歡迎唐僧師徒取經歸來,小白龍為何哭泣離席?唐僧師徒順利回歸長安,為何只有小白龍在歡迎宴席上揮淚而去?《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和白龍馬組成了完整的取經團隊。他們一路西行,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他們也算功德圓滿,終成正果。取經完成,一路艱險磨難終於到了收穫的時候,如來佛祖也加封了他們。唐僧成就大職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成就大職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成就汝職正果,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成就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白龍馬成就汝之正果,為八部天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