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人師,你無私奉獻守講臺,無怨無悔;為人師,你春風化雨潤桃李,鞠躬盡瘁。9月10日,全國第34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 尊師重教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姜子牙所作的《太公家教》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而今,隨著教育事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教師的作用日益增強,與此同時,教師的道德品行也受到了普遍關注,整個社會對教師的「師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麼,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繁榮以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在青年教師、中年教師和老教師三代人眼中,「師德」各自意味著什麼?他們對「師德」又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如何樹立符合當代教育需求的教師「師德」?又如何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踐行? 在全國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記者走訪了十位在教育路上不斷追夢、圓夢的老中青三代教師,聽聽他們對「師德」的理解,以及從教的心聲。
老中青三代教師熱議「師德」 始終不變的原是責任與擔當
A 老教師:恪守使命 靜心育人 蕭山區益農鎮中心輔導學校 周覺偉 熱愛教育事業,靜心教書育人 「要成為一名好教師,首先要有一張笑臉。」1960年出生的周覺偉是蕭山區益農鎮中心輔導學校的主任,現已從教42年。他說:「教書幹嘛非要板著一張臉?」所謂相由心生,一個常常將笑容掛在臉上的老師,必定是一個願意對學生付出所有心思與耐心的好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著這份事業。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是中國傳統美德,也是當代教師必備的品德。」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周覺偉認為必須「潛下心來育人,靜下心來教書」。 「現在有一些年輕教師一天到晚忙著發表論文、評職稱,對待教育過於功利化。如此一來,怎能好好備課、批改,怎能教好學生?」周覺偉說,教好書、育好人是教師的第一要務。為此,他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託馬斯·薩金特的事例。 當獲獎電話從瑞典打來時,託馬斯·薩金特正急匆匆地出門,準備搭乘從紐約開往普林斯頓大學的火車,去給等在那裡的學生上宏觀經濟理論課。「我還沒有備好課」,他對著電話那頭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工作人員說,「我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講不好課學生們是不會饒恕我的」。於是這位諾獎得主拒絕了所有採訪電話,從容地踏上了列車,並在車廂的小桌上伏案備完課。 「除了靜心,終身學習也是教師的自我要求之一。「想做一名好教師,就要成為一名博學、儒雅的引路人,不斷提高自我修養。 惠興中學 李美君 34年如一日,恪守教育人的本分 「今年剛好過第34個教師,時間過得好快啊。」惠興中學李美君感慨地說,她第一批過教師節的老師,明年即將退休。默默耕耘34年來,「師德」已在李美君的心裡深深扎了根,於她而言,「師德」是她為人師表的準則——一切為了學生。 說到三十多年來「師德」的變與不變,李美君說,她當教師的那個年代,榮譽感很強,很淳樸、很單純。雖然大家對老師的「師德」問題沒有特別要求,但每個老師都很自覺,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憑良心做事;進入新時代後,「師德」的內涵和相關要求有所提高,但始終貫穿其中的是「恪守本分、堅守責任,以仁愛之心對待每個學生。」 三十多年來,李美君跟學生相處的原則就是「以身作則」。因為在她看來,老師必須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多年來,當老師其實已經不是我的工作了,更像我的生活,我竭盡所能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每個孩子,讓他們樂於接受。」李美君說,對學校和老師來說,有責任踏踏實實教學生、育學生,這是職業所賦予的神聖使命。 身為學校裡的老教師,李美君也會帶徒弟。對於現在的年輕教師,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年輕老師們在大學裡接受了良好的師範教育,品行高尚,他們看待問題很透徹,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易被家長和學生接受。」李美君表示,80年代跟現在是兩個「不好比」的時代,不過,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不外乎教書和育人,身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兩點。
B 中年教師:善待學生 勤業樂研 大關小學教育集團 羅才軍 做三「心」伯樂,成就孩子發展的無限可能 羅才軍是杭州市大關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特級教師、全國青年名師,中學高級教師。他從19歲開始教書,教了20餘年語文,做了14年班主任。雖做校長多年,但他卻一直堅守一個原則:從不離開教學一線。在他看來,他對教育的熱情和對孩子的熱愛,就源於一線課堂。 2016年浙江省中小學師德楷模共有103位,羅才軍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持續『紮根』一線的優秀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學識素養、博大的仁愛之心;熱愛學生,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育人成績突出,教育教學成績顯著。」羅才軍認為,這些都是教師「師德」的核心。 對於「師德」,羅才軍這樣理解,並在二十餘年教育生涯中,始終踐行著。首先,教師要有無限的慈愛之心。「如果沒有這一點做基礎,教師的一切都是空談。」羅才軍說,當下很多老師過於「規範」,以至於對教育或者孩子都是冷冰冰的,這不應該是一個教師對待教育的態度。 其次,教師要沒有「分別心」。「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老師會因其在學科上的表現做區別對待,這會使所謂的『差生』對老師失望甚至不信任。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 再次,教師要有豁達之心。「做老師,不僅要能包容同事,更要能包容每個孩子。正因他們的不同,才給未來發展帶去了更多可能性。」羅才軍說,孩子不是產品,沒有「不合格」和「待加工」,課堂學習和活動實踐都是他們的生命經歷,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因此,老師就是那位「伯樂」,要對孩子始終充滿期待和希望,要善於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成就他們的無限可能。「看到孩子們展現出始料未及的優秀,這也許就是做老師最大的幸福。」 下沙二小 方美桃 主動用「愛的方式」愛孩子 2014年,方美桃來到下沙二小,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她對「師德」有著深刻地感觸和追求。方美桃說,現代社會對教師「師德」的關注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否合格,教學工作是否負責;第二方面是教師個人表現出來的文明禮儀、言行舉止是否符合教師形象。「無論社會對『師德』的關注點在哪裡,作為老師,『師德』的核心就是『愛的能力』,教師要愛學生,並且要主動去愛學生。」方美桃說。 9月中旬左右,杭州主城區小學將全面實行校內免費晚託班,但事實上,下沙二小早就已經自發性地組織校內晚託班了。方美桃介紹,因地域的特殊性,下沙二小的家長來接孩子放學的時間很不固定,最晚的要晚上八點才能來。不少教師發現這個情況後,主動邀請家長志願者們,共同組建了校內晚託班。一方面確保了孩子放學後的安全,另一方面還可以合理利用時間,指導孩子完成課後作業。下沙二小校內晚託班的主動出擊贏得了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 方美桃說,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老師的主動是家長所看中的。而教師對孩子的愛,要注意方式。真正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會注重孩子心理,尊重孩子,用正確的愛來愛每一個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單獨教育,有的孩子集體教育,有的用同伴教育,有的喜歡讓你傾聽,有的喜歡聽你說……也就是說,老師在愛的方式上,要貼近每個孩子的心。 育才京杭小學 胡培進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不碰師德紅線 育才京杭小學的胡培進老師出生在70年代,從事教育工作已有27年。談起自己對「師德」的理解,胡老師說,首先教師要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但又要儘量少佔用孩子的時間,要學會付出,要敢於奉獻;其次,教師要勤業,樂於花時間專研,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上課的內容和方式不能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讓孩子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再次,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教師要恪守自身品格,不接受家長饋贈,不接受家長宴請,不委託家長辦私事,不做有償家教……嚴於利己,絕不觸碰師德紅線。 胡培進說,在學校各類先進評比中,「師德」具有一票否決權。「師德」方面有問題的老師會成為學校重點整治對象,同時,學校也會給予「師德」表現優秀的老師更多的評優途徑,引導教師關注自身的師德師風,最終引導教師團隊健康發展,為學生營造公平公正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始終對學習充滿信心和夢想。
C 青年教師:用心呵護 平等交流 「用心」陪伴,助孩子快樂成長 崇文實驗學校 朱良 崇文實驗學校的朱良是個東北小夥子,今年是他踏出教育大門的第二年。說起當初成為一名教師,他依然有強烈的榮譽感。「我母親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可能是從小受她的影響,當年考大學時報考了師範院校。」朱良說。 作為新教師,他一直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在他看來,「師德」包括很多方面,他選了一個最適合他的詞來概括——「用心」。「作為教師,對待孩子一定不能少的就是『用心』,用心呵護,用心陪伴,用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去助力孩子的成長。」朱良坦言,既然為人師,就要處處做好孩子的榜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孩子。 在日常工作當中,朱良也是這樣做的。作為90後新教師,他在孩子們眼裡是一位提倡民主和自由的老師。課上時,他是一本正經的朱老師,課下時就成了孩子們的大哥哥、好朋友。 去年冬天杭城下大雪,南方孩子見到雪激動得手舞足蹈。面對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朱良沒把他們「鎖在籠裡」,而是跟和孩子們約定,玩雪十五分鐘,回來繼續複習。因為這樣的決定,班上爆發了震耳的歡呼聲,十五分鐘之後,無一人遲到全部回班裡認真複習。「事後有家長在微信上跟我說,這將是孩子們小學時光裡最難忘的回憶。我很開心,我這個經驗不足的新教師竟也無意中闖進了孩子們的回憶,很幸福!」 尊重孩子天性,「彎下腰」與孩子交流 杭師附小 戴競成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杭師附小的戴競成有太多關於孩子的話要說,她認為,作為老師,從孩子出發,尊重孩子的天性,做到心中有孩子,彎下腰來與孩子交流。「只要做到心中有孩子,自然會有表率作用的自我意識,隨之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師自我修養。」 戴競成回憶起自己剛帶一年級時,有一個孩子因剛入學未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上課時偷偷溜出教室玩耍。他把孩子找回來後,並沒有不由分說批評一頓,而是耐心詢問孩子為什麼跑出教室。原來,孩子出於好奇,想看看校園裡的樹有沒有因天太熱而「渴死」。 「如果我沒能仔細詢問原因,可能就忽視了孩子的好奇心與積極性,」戴競成說,新時代的教師已經不僅僅是「教書」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發揮「育人」作用,尤其面對低年級學生時,老師要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僅要做引導者,更要成為孩子的傾聽者,成為孩子活動的參與者。 杭師附小 羊宇輝 作為一名95後,今年剛走上教學崗位的羊宇輝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老師,對於「師德」,他有許多自己的新理解。在他看來,「師德」就是老師的道德,是作為一名教師所必備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論是形象、言行,還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我都認真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因為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羊宇輝是一名體育老師,跟孩子的年齡差距小,他把自己作為孩子們的朋友。在日常教學中,他不會太過苛責,而是真正的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溝通,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師生的關係更為融洽。 視學生為「戰友」,與師愛並肩同行 採荷中學 高蕾蕾 高蕾蕾是採荷中學初三年級的英語老師,今年是她教師生涯的第三年。2016年,高蕾蕾從杭師大經亨頤學院英語(師範)專業畢業,成為採中的新教師。剛入職時,她教初一的英語課,一晃新學期開始,她將帶著畢業班的同學們一同奮戰中考。 作為新一代人民教師的接班人,高蕾蕾在大學裡接受了非常好的師範教育;到了採中後,學校和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對「師德」有了更深地理解。在她看來,「師德」是一位老師必備的素質品質,更是成為優秀教師不可或缺的。「我覺得,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提升業務能力的同時,學會愛的教育。」高蕾蕾說,她心中的「師德」可以用「自律」「敬業」和「情懷」三個關鍵詞來總結。 她會主動去拒絕一切不良事物和影響,即「自律」;對待工作,她有敬業精神,並始終有熱情,願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即「敬業」;自從為人師以來,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育事業,她都發自內心的熱愛,即「情懷」。 採中學生每天晚上5點放學,但高蕾蕾有時會留到6點,為班上有需要的學生輔導、補習。「剛教初一時,有個坐在角落裡的學生總不聽課,了解得知他小學英語基礎沒打好,聽課十分吃力,但從他的眼神裡我能看出,他很想學。」之後,高蕾蕾為這個學生制定了相應的英語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幫他提升英語。到了初二下,這個學生的英語成績提升了一大截,120分的卷子能考到110來分。高蕾蕾說,跟學生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師生,有時候更像「戰友」,享受一起並肩作戰的感覺。 採荷中學 魏李飛 語文老師魏李飛也是採中的新教師,剛從教一年。說起這一年的成長,他十分感恩,「一方面我的教學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另一方面我跟著師傅學習如何做一名用『心』的教師。」最近就有一件事讓他感觸頗深。 魏李飛的班裡有一個學生,因為某些原因性格有些偏激,功課不是很好。有一次,魏老師和師傅把這個學生和家長叫到辦公室談談心。談心之後,師傅帶著魏李飛找到正在班上默默哭泣的學生,上前安慰並開導,這讓學生感動不已。此後只要師傅說的話,這個學生都會用心聽,還會主動說說他的想法,功課也慢慢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師傅的舉動對魏李飛觸動很大,他明白了作為教師的每個舉動對學生的影響都是不可小看的。「從師傅身上,我找到了做老師的方向,對『師德』的理解也逐漸清晰。」他說,教師必須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用「心」和孩子交流,把孩子引向美好的未來。 貼近生活,為大學生上好「人生課」 浙江師範大學餘韜 浙江師範大學的青年教師餘韜,曾被評為浙師大最美教師、浙江省高校系統「三育人」先進個人。他覺得,在大學裡教書和在中小學教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大學生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開始接觸更複雜的社會關係,也承擔更多的心理壓力。 所以,在餘韜心裡,「師德」就是要求自己儘可能地區幫助每一名學生,不僅僅是課內,還有課外。在教學時間裡,餘韜會適當地和學生拉近關係,了解他們的學生生活、學習狀況,所以學生遇到困難都會來聯繫他。 餘韜說,他經常會接到學生的求助電話,半夜失戀了心情不好怎麼辦?年輕氣盛晚上喝醉酒了怎麼辦?做課題遇到困難怎麼辦……這些事情,都需要他正確地幫助和引導。有時候,餘韜一個人忙不開,或者遇到一些不適合男老師處理的事情,他就請其他老師來協助,以便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 「雖然處理學生這些事兒會佔用我很多業餘時間,但我覺得這正是我踐行『師德』的最好方式之一。」餘韜說,在大學階段,大學生很可能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甚至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大學教師,他有責任在大學生步入社會前,為他們上好一堂關鍵的「人生課」。 看完這十位教師對於「師德」的理解與追求,你有什麼想法?作為教師,你心中對教育的信仰是怎樣的?作為學生,你心中的恩師是如何踐行師德師風的?謹以篇,表達對每位親愛的教師最崇高的敬意,感恩千千萬萬教師對這份平凡卻非凡的職業的堅守。
先「立德」再「樹人」 未來教師的「師德」養成教育離不開他們
編者按: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不懈奮鬥,而人才的孕育,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重中之重的教師,除了淵博的知識作為基礎外,良好的「師德」素質則是為人師表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實,想「樹人」,必先「立德」,高校作為培養各級各類學校師資的主陣地,培養師範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改善提升教師形象的實際需要。 現如今,整個社會對教師的「師德」問題的關注度日益增強,對其具體要求也日漸提升。那麼,究竟什麼是「師德」?怎樣的教師,算是一個「師德」良好的教師?高校作為未來教師培養的主陣地,如何通過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培養師範生的「師德」品行呢?
多年來致力於師德師風建設研究社會 對「師德」要求並非一成不變 浙江師範大學工會主席蔡志良教授從事高校教育幾十年,多年致力於教師師德師風方面的研究。在他看來,教師的「師德」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狹義和廣義。 蔡志良說,狹義層面的師德是指教師的行為是否符合相關的勞動規範和行為準則。比如我國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研究制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等;從廣義層面上來說,教師的各種行為,只要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影響的,小到教師的穿著習慣,大到教師的品德品格,都可能演變成「師德」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對教師的『師德』要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蔡志良說,從改革開放至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會環境的日益複雜,以及青少年對教育需求的不斷提高,教師這一職業變得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當代教育對於教師的「師德」要求也越來越高。 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時,人們的生活相對簡單,教師基本就是學校、路上、家裡三點一線。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心思單純,少有外物影響,能夠很好地投身教育事業,所以教育界對教師「師德」的要求相對簡單。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環境的日益多樣,教師的「師德」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評價「師德」好壞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教師的行為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上。蔡志良表示,當代教師,除了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外,更需要注重三方面。 首先要樹立榜樣作用。教師要嚴於利己,在思想品格、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等方面做好學生的榜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在校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在校外也要同樣注意。「現在處於自媒體時代,任何一條關於教師的不良消息,都可能通過朋友圈,在幾個小時內傳遍全國,傳進千萬名家長和孩子的耳朵裡,其帶來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的。」 其次,要注意教育效果的跟蹤,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教師在面對一些學生問題時,尤其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後,一定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跟蹤。蔡志良說,在大學執教期間,他一直堅持做一項調查,讓大學生們寫一件讀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經過多年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近90%的事情發生在中小學,其中絕大大部分都來自教師的批評,這些批評教育有的能成功引導學生向好,有的則最終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再次,教師要更主動地關注學生,要跳出課堂,走出學校。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家庭教育缺位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有些學生父母因工作原因,和老師接觸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教師要主動和學生父母對接,了解家庭教育現狀,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關注,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蔡志良說。「比如杭州主城區小學開始實行免費晚託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過,蔡志良特別提到,社會對教師「師德」問題要理性對待,不可盲目追風,不可人云亦云,不可以偏概全。 師德培養注重「內修」 「以藝潤德」推進「師德育人」 作為未來教師的成長搖籃,高校承當了師範生「師德」培養的艱巨任務。由於高校對師範生的培養是「師德」形成的最初階段,因此,如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培養師範生的師德信仰,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師範生的師德培養氛圍,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師範生的師德踐行能力尤為重要。 作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穿越110年歷史長河的杭州師範大學始終堅持師範教育的變革之路。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師德育人」一直是杭師大近年來著力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 「教師這個職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想當老師的人要打心底裡喜歡這份職業,並熱愛著。」 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副院長蔣永貴教授說,「教師一旦「師德」出了問題,這就是「根」子上的大問題,不能忽視。所以師範生的師德培養,不能光靠學習理論,也不能用強制的方式來規範,而需要更多由內而外的薰陶,讓師範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師德師風。」
蔡志良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工會主席
「一人一藝」書法考核
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學生
專場音樂會
杭師大聞音合唱團
對此,杭師大通過多載體、多形式幫助當代大學生「立德」,比如開展「思政論文」的理論燻德,樹立「榜樣力量」以德引德。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師德師風宣講團,經選拔的老師將自身多年從教的經歷通過專門的講座說給各師範生聽,激發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有所感染和觸動。 「誠信是教師的必備品德之一,每年師範生一來,我們就會進行誠信教育,通過『誠信考試』等途徑,讓他們將誠信內化於心。」杭師大經亨頤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沈嫣說。 作為創如今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培養優秀師範生的榮譽學院,杭師大經亨頤學院將藝術素養教育與師範生「師德」養成教育有機融為一體,提出「以藝潤德」的「師德」培養模式。學院將藝術鑑賞與審美體驗列為通識教育課程八大模塊之一,要求每位學生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至少發展一項藝術特長,學院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和環境薰陶等途徑,使師範生具有人文情懷和藝術特質,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薰陶品德、涵養教師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杭師大專門增設了一個特殊部門——公共藝術教育部,承擔全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學生藝術社團輔導、推動學校人文藝術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等任務,致力於提高師範生的人文藝術素養。杭州師範大學公共藝術部副教授、聞音合唱團指導教師周振宇說:「『師德』養成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並不是通過上一堂講大道理的課就能落實的,說到底這是一種行為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養成。」 據周振宇介紹,他的日常教學一方面以集體影響個人,比如聞音合唱團要求每位團員守時守信,注意傾聽,關注合作,要有集體榮譽感等;一方面以感知美、實踐美、展示美為途徑,通過美育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自我要求。 「師德」養成教育重在實踐 高校教師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毋庸置疑,作為未來教師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肩負著重大責任。而高校教師作為師範生「師德」雛形階段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引領示範作用對於師範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浙江師範大學數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許學軍教授在教師崗位上堅守了三十餘年,主要執教大學數學和物理。至今,他還保留一個習慣,每周抽一個晚上為學生答疑,「我這個習慣是從我的導師那邊繼承下來的,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中斷過。」 很多時候,許學軍答疑室的燈都要亮到晚上11-12點。他的堅守,也影響了一大批大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當老師,他們也開起了答疑課,為學生解答疑問。」許學軍說,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的延續,某種程度來說更是「師德」的傳承。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師範生的「師德」養成教育重在實踐,也離不開高校教師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引領示範。「潤物無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此,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丁賢勇也持有類似看法。他認為,在師範生「師德」養成教育上不能強制,而要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用教師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去引導學生。 作為杭州市第五屆「最美杭州人——感動杭城十佳教師」,在三十四年的教學生涯裡,丁賢勇跟學生之間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挑了一個最平常的。 以自己的課堂舉例,雖然丁賢勇年復一年上同一門課,但在每一堂課前,他會把相關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寫到備課本裡,和學生們一起分享。「我始終保持著上課前一天,一門心思備課的習慣,爭取不被他們問倒。」而丁賢勇這個作為教師來說最為平常的行為讓不少大學生頗為觸動,「我的行動若能讓他們學會如何當一個有『師德』的好老師,也不枉費我多年的堅持。」 此外,對於「怎樣做好一個教師」這個問題,丁賢勇總結說,一是對教育事業和學生有熱情、有情懷,用熱情、激情去感染學生,點亮學生的理想;二是有擔當、有責任心,以生為本,引導學生敢擔當、有責任感;三是教學方法更專業、更高效,以此推動學生成長。「當然,作為大學教師,學識淵博是必須的,而風趣幽默則是錦上添花。」丁賢勇說。
許學軍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數理與信息工程學院
丁賢勇教授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卓越小學教師培養項目
2014年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