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五年時間建成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

2020-12-13 中國江蘇網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趙竹青)「大數據已成為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一樣重要的戰略資源。」12日,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計劃用五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為「美麗中國」、「一帶一路」等建設提供決策支持。

「世界各國對大數據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數據已成為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一樣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對大數據這一戰略資源的研究、開發與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國家重大需求。

專項負責人郭華東院士表示,「新形勢下國家提出的『美麗中國』、『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全球治理等理念,都迫切需要在中國、區域及全球層面上,提供基於地球大數據的環境資源綜合信息以用於精準評價及宏觀決策支持。」

郭華東介紹,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域大數據,具有海量、多源以及更精準、更科學、更及時的獨特優勢,對於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新型國家戰略資源。

「然而,目前我國乃至全球還普遍存在著數據共享政策不完善以及資源分散、重複布局、成果顯示度不夠等情況,海量數據的低效應用成為當前我國地球科學領域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界面臨的嚴峻問題和技術瓶頸。」郭華東說。

據了解,「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包括科學工程總體、地球科學小衛星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三維信息海洋、時空三極環境、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共九個項目。專項為期五年,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開放式的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為目標,致力於推動並實現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

專項將主要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問題,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力求在資源環境、海洋、三極、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安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專項還是一個跨越多個領域和學科的融合性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牽頭實施,國內外共有129家單位參加,總計1200餘名研究人員。團隊匯聚了中科院在地球大數據資源和大數據技術方面的主要專家力量,專業涵蓋對地觀測、信息科學、生態學、大氣科學等十餘個研究領域。

白春禮表示,希望通過「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的實施,能夠切實滿足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提供決策支持,為科學家跨學科研究提供數據支撐,為相關領域科技成果提供展示窗口,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服務。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啟動「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 將建成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
    &nbsp&nbsp&nbsp&nbsp大數據研究是科技、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的關注焦點,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域大數據,具有海量、多源以及更精準、更科學、更及時的獨特優勢,對於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新型國家戰略資源。
  •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5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局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海南省及三亞市有關領導,中國科學院機關和有關研究所領導和相關專家等100餘人出席了會議。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史貽雲,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此前不久,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德國學者的論文,在採用水球試驗結果研究雲和降水對變暖的響應時,從57個CMIP5模式中同樣「看上」了FGOALS-g2等四個模式。  消息傳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的團隊成員們備受鼓舞。國際同行的認可,讓他們感到之前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發方面的努力沒有白費。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5月24日,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會在海南省三亞舉行。當天,於前日通過中科院驗收的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亦正式揭牌。會上,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表示,三亞站的建設運行使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直接獲取能力首次伸展到南部海疆,解決了我國南海和周邊區域長期缺乏遙感衛星數據的狀況,填補了我國民用對地觀測數據接收空白,對利用空間信息保障國家利益具有重大意義。
  • 國際科學數據中心概述
    2007 年3 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髮布《面向21 世紀科學研究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Cyberinfrastructure)的概念,並指出「在未來,美國科學和工程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將越來越取決於在數位化科學數據的優勢上,取決於通過成熟的數據挖掘、集成、分析和可視化工具將其轉換為信息和知識的能力」。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18...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
  • 中科院發布「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1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構建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新模式。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是集成多領域海量數據,服務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與決策支持的科學平臺。
  • 【北京日報】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百餘個科研院所將啟動重組,重新組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大類現代科研機構,長期不出科研成果的研究所將面臨撤併。8月19日,中科院通報「率先行動」計劃,公布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 地球科學學院
    雲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23年辦校之初的礦冶系,現由大氣科學系、地球物理系、區域與資源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地質系、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擁有雲南省示範實驗教學中心、雲南省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科技創新團隊、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工程中心、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擁有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繼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國科大重慶學院之後,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落戶...
    根據協議,重慶將與中科院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共建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這是繼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簡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簡稱「國科大重慶學院」)落地之後,中科院在重慶的又一重大布局。這一次,這支科技「國家隊」將給重慶帶來什麼?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數據歸檔總容量達38PB,擁有歸檔能力大於20TB/天,在線磁碟陣列容量達到2PB,近線磁帶庫存儲容量達到30PB的歸檔系統。建成布局中科院、直達各所的「一主一備+12分中心」的分布式、可擴展存儲系統,提供滿足國標5級的「同城雙中心」、「兩地三中心」的高等級災備服務。
  • ...科學數據中心(生態系統大數據與模擬中心)特別研究助理(博士後...
    因工作需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資源研究所國家生態科學數據中心(生態系統大數據與模擬中心)現公開招聘特別研究助理(博士後)2名。   一、研究方向與合作導師  研究方向: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數據挖掘與多源數據(地面、遙感)融合研究;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過程模擬;數據同化與迭代預測   合作導師:何洪林研究員、張黎副研究員、任小麗副研究員   二、應聘條件  1、獲得博士學位時間不超過3年,具備地理信息技術
  • 南京大學關鍵地球物質循環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啟動運行!
    >重大突破,支撐部分學科建成世界一流。成立中心是迎接南大地學新百年發展、提升地球科學學科水平、推動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機遇。地球科學自20世紀中葉創立板塊構造學說以來得到了飛速發展,20世紀末葉又提出全球變化重大理論。歷經三十餘年,全球變化研究逐漸從重大科學問題上升至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全球變化的本質是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物質和能量循環失衡。
  •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於1971年,現由大氣科學系、地球物理系、區域與資源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地質系、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遙感地質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擁有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理科學、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現場(央廣記者 官文清 攝)央廣網廣州7月18日消息(記者鄭澍 廖開迪 官文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今天(18日)上午在廣州舉行,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命名為
  • 作者:吳章生 來源: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16/1...
    1月14日,《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簡稱《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成立會議暨編輯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舉行,來自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遲學斌、《中國科學數據》編輯委員會委員、相關媒體等50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 走向地球系統科學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與「全球變化」不同,這裡說的「地球系統科學」不但穿越圈層,而且橫跨時空,將「全球變化」的概念應用於地質演變,在探索圈層相互作用的同時,研究時間和空間不同尺度的變化過程,揭示不同尺度過程的驅動機制和相互關係。地球系統概念進入地質科學,不但是全球變化研究圈層相互作用在時間上的延伸,更標誌著地質科學進入集成研究的新時期。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與「全球變化」不同,這裡說的「地球系統科學」不但穿越圈層,而且橫跨時空,將「全球變化」的概念應用於地質演變,在探索圈層相互作用的同時,研究時間和空間不同尺度的變化過程,揭示不同尺度過程的驅動機制和相互關係。地球系統概念進入地質科學,不但是全球變化研究圈層相互作用在時間上的延伸,更標誌著地質科學進入集成研究的新時期。
  • 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製成耐寒「金屬花」—新聞—科學網
    管內電纜導體截面圖 它是一朵「金屬花」,是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經過一道道工序精心培育出的「新品」。這個花有個特別嗜好,就是只有在極冷的情況下才願意「綻放」。而這種極冷必須要達到零下幾百攝氏度,大約比月球夜晚溫度還要冷兩倍,比地球記錄的最低溫度還要冷3.5倍。 其實,「金屬花」是由銅線材和鈮三錫線材絞制而成,最後這一朵朵花被擠擠挨挨地壓制在一起並在外層穿上一件鎧甲(穿管成型)成為一根管內電纜導體,中間保留大約30%~35%的空隙率。 「這朵花是用來研製超導磁體的,超導磁體產生強磁場,科研人員就可以利用強磁場來開展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