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雖逝 風範長存——深切緬懷向坤成排長

2020-12-18 白浪情

2020年11月25日,在我們鐵道兵第20團20連的戰友群裡突然傳出噩耗,我們的老戰友向坤成排長,因長期身患疾病,經醫治無效,不幸在武漢逝世。向坤成戰友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天,可他還不到70歲呀!這一天,戰友群裡有發唁電的,有送花圈的,整個微信群的顏色都是灰褐色的。

鐵道兵第20團20連2排排長向坤成

向坤成戰友是湖北仙桃人,1973年1月入伍,長沙鐵道兵政治學院畢業。入伍後在鐵道兵第20團20連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從戰士起步,考入軍校,入黨提幹,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部隊基層指揮員。回想起我們在一起修建南疆鐵路的日日夜夜,那些動人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我是在1977年4月初從鐵道兵第20團新兵一連新訓結束後,被分配到20連3排7班的。當時,我們3排排長是薛樂斌(江蘇鹽城人),向坤成戰友是2排排長。他雖然不是我的直接領導,但我們相處過從甚密。他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1977年底,在我擔任20連文書後,他作為老大哥,對我的關懷更是亦兄亦長。他雖未擔任過文書,可他的鋼筆字俊秀有力,剛健柔美,別具風格,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有時看到我晚上加班整理材料,就在沒事的時候,到我的辦公室裡坐一坐,陪我拉拉呱、談談心,交流一些做人做事的實踐心得。既對我的業務給予了悉心的指導,又對我的從軍之路給予了啟迪。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真諦。

1979年他被推薦到長沙鐵道兵政治學院學習進修,我們分別至今已有40多年了。

向坤成排長的軍事動作很標準,喊的口令也非常到位。那時,我們連隊是四個排,分別由四位排長輪流帶班擔任連隊值班員,每人一周,剛好輪值一個月。每天由值班員集合整理隊伍,向連首長報告後帶隊出操訓練。如排長休假或外出學習不在時,則由副排長代行此職。在每周輪到向排長擔任連隊值班員時,他每次喊口令或者做出的軍事動作,都非常的瀟灑利索,從不拖泥帶水。

向排長堅持以艱苦奮鬥為榮,熱愛勞動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來面對工作,享受生活。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在新疆修建南疆鐵路時,部隊駐紮在天山南麓深處的阿拉溝內,氣候環境異常惡劣。面對身處天山深處,高寒缺氧,戈壁荒漠,風沙瀰漫,夏天烈日暴曬,冬天冰雪刺骨的生活條件,向排長始終用一顆飽含激情的心直面困難,敢於挑戰,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絕不退縮。

那時我們連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四營施工,開鑿全長近4000米的「燈泡型」新光隧道和修建向兩端延伸的路基和橋梁。這是一個降坡隧道,上下落差近50米,進出口在同一個平面上,橋隧相連,蔚為壯觀。向排長在施工中,遇到危險衝鋒在前,髒活累活搶幹在前。他帶領全排戰士在陰暗潮溼的隧道裡,不顧隨時塌方和啞炮爆炸的危險,鋪設管道,抽水排風,架設電路,清理道砟;在建設路基和橋梁的工地上,頂風沙、鬥嚴寒,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施工任務,走過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為祖國的南疆鐵路建設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鐵道兵第20團修建的新疆南疆鐵路新光隧道

向排長愛好文化娛樂活動。部隊在修建南疆鐵路時,戰士們的文娛生活非常單調,當時連隊沒有電視機,看電影最多每月一次,原團宣傳隊也已撤編。在我擔任連隊文書期間,團黨委要求每個連隊成立戰士業餘演唱組,自編自導自演戰士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節目,豐富戰士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為推進這項活動的開展,團裡將適時組織全團文藝匯演活動。當時,我根據連黨支部的決定,組建連隊演唱組,並根據連隊戰士們的先進事跡編寫腳本,排演戰士們雅俗共賞的節目,利用周末的晚上為戰士們演出。

期間,向排長還在百忙之中與當時的副指導員袁成明(四川南充人)、四排副排長肖新生(湖北仙桃人,原團宣傳隊隊員)一起,經常到演唱組的排練場地——連隊的「三用堂」觀摩指導,並熱情幫助修改腳本,潤色臺詞,規範表演動作。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連隊演唱組的表演技藝提高很快,節目編排也緊湊到位。在四營黨委舉行的全營匯演時,一舉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向排長打籃球也是一個高手。那時文體活動較少,每到星期天或者節假日,戰士們都喜歡打籃球,這是戰士們普遍喜好的一項業餘文體活動。當時雖然連隊院子裡也有單槓、雙槓、桌球臺和羽毛球網,可那只能夠少數人玩。而打籃球,人多熱鬧,大家就喜歡上這一口,也都踴躍參與其中,連隊的大部分領導也愛好這項活動。指導員薛應銀(山西柳林縣人、曾任師警衛排排長)是個籃球愛好者,經常是向排長和薛指導員分別帶領一支隊伍,在籃球場上拼搶鏖戰。

鐵道兵第20團20連演唱組在排練中。右一為作者。

向排長始終懷有一顆報國之心。1979年2月初,對越自衛還擊戰尚未打響前,ZY軍委決定,駐疆部隊的主要戰略方向是防止蘇修的入侵。並要求駐疆鐵道兵部隊每個連隊抽調出一批指戰員,充實到駐疆野戰部隊,以增強西北邊防的防禦力量。當時,戰士們的想法是,與其每天在這裡打山洞、架橋梁、鋪路基、砸石子,還不如到前線去與敵人轟轟烈烈幹一場,如果戰死沙場,那也是一條硬漢子!

因此,大家都積極熱情地寫出了《請戰書》、《決心書》,有的戰士還專門到團部的軍人服務社購買白手絹,並將手指頭咬破,用鮮血在白手絹上寫下《請戰書》。向排長也和戰士們一樣,寫出了《請戰書》,堅決要求上戰場,保家衛國,為民殺敵,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祖國的尊嚴!

我當時聽說,因向排長是從軍校畢業的,具有一定的軍事指揮理論和實踐基礎。所以團裡決定,我們連抽調的那一批戰士,由向排長帶隊去野戰部隊的前線去,他當時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一天他到我的辦公室,看一下都是哪些戰士寫了《請戰書》。我就給他說:「你最好挑選一些老實的、聽話的兵帶上。不然到時候,那些調皮的不聽指揮怎麼辦?」誰知他的意見恰恰與我相反。他對我說:「我就是要帶那些調皮搗蛋的,這些兵有心眼、機靈。真正到戰場上,他們才知道往哪裡衝,怎麼樣的翻滾摸爬,才能躲過敵人的子彈和炮彈啊!」我一想,也確實是這個理啊!

就在戰士們積極準備開往前線,歡送大會結束,臨分別前夕,向排長送給我一張個人單身正面1寸照片,留作永久的紀念,我也一直保存至今。我一直以為,向排長與當時挑選的那一批戰士們一起到前線去了。後來聽說,團裡並未安排幹部帶隊,向排長被安排到長沙鐵道兵政治學院學習進修去了。向排長走後,連黨支部決定,由我到二排擔任副排長,接替向排長的職責,主持二排工作。向排長在軍校還經常與我通信,激勵著我在軍營裡不斷成長。

在對越自衛還擊戰結束後不久,我就考入鐵道兵第六師教導隊學習去了(在修建南疆鐵路時,鐵道兵第四師師部駐在山西省太原市,在新疆的19、20兩個團,由鐵道兵第六師代管)。至1981年初,隨著部隊精簡整編,鐵道兵第20團被撤編,我被直接分配到鐵道兵第19團,從此與向排長分別,相互不知所蹤。

直至40年後,由於科技的發展,通訊的發達,我們通過手機、微信又聯繫上了。向排長在電話中向我介紹了分別後他的一些情況。說他從長沙鐵道兵政治學院學習結束後,20團就撤編了,他被分配到了17團。1983年,在鐵道兵改工之前,他就申請轉業到了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武鋼分局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

2018年上半年,我們20連戰友商定,準備到浙江溫州聚會一次。但因組委會主要成員易為群戰友(浙江溫州人)要遠赴國外半年時間,聚會因此擱置了下來。我也因此錯過了與向排長相聚的機會。

2018年下半年,原連隊文書王衛平戰友(浙江溫州人)得知向排長生病了,專程去武漢看望,也曾邀我一起參加。但因我工作忙,無法離開,未能成行。我又錯過了一次與向排長相聚的機會。這都讓我終生的遺憾!

圖為向坤成排長(左二)和夫人(左一)及孫子(前)與王衛平戰友(中)、肖新生戰友(右二)和夫人(右一)在武漢小聚時合影。

斯人雖已逝,風範永長存。向坤成排長本該在退休後含飴弄孫、安享晚年,誰知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戰友,好兄弟,好領導。在這裡,我祝福他的親人們生活幸福!願向排長駕鶴西遊一路走好,在天堂裡安息!我們更要學習向排長的精神,繼承向排長的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唱鐵道兵的戰歌,傳承鐵道兵的軍魂,讓鐵道兵的旗幟在神州大地上永遠高高飄揚!

後記:本文在撰寫中得到了薛樂斌、肖新生、王衛平等老首長、老戰友的大力幫助,在此一併感謝!

2020年12月10日寫於臨沂

(未經本人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

作者:鐵道兵第四師第20團 王甫亞

責編:李郎傑《白浪情》

相關焦點

  • 郝柏村、王文燮辭世 國臺辦深表哀悼:斯人雖逝風範長存
    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3月30日應詢表示,對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不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對他們的親屬表示誠摯慰問。斯人雖逝,風範長存。期待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堅決反對「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致力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柳寶慶
  • 程開甲:斯人雖逝 精神長青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題:程開甲:斯人雖逝 精神長青新華社記者李國利為祖國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逝後,他精神長青。他生前所在的某部官兵把對他的緬懷之情轉化為奮鬥的動力。一等功臣袁小進說:「一定要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赤膽忠誠、勇攀高峰、淡泊守真的精神火種,不忘初心、奮勇前行,為強軍興軍偉大事業作出貢獻。」(完)
  • 【訃文】斯人已逝 風範長存:沉痛悼念陳炎先生
    天妒英才,教誨在耳;先生風範,山高水長!沉痛哀悼!(陳炎教授蒞臨國學大學堂指導工作)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今特載一篇陳炎教授關於生死命運的文章,以此文緬懷陳炎教授。 說實話,這玩意兒雖不精通,可也不能說是一點兒不會,糊弄個女孩什麼的,還是綽綽有餘的。可眼前是一位長者,一臉虔誠的樣子,實在不好意思拿人家開涮,便以「不會」相推託。可哪知那長者死活不信,倒好像我是在「拿一把」似的:「您可別謙虛,我是看了您的大作才慕名而來的。不會?不會哪兒能寫研究《易經》的文章呢?」
  •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石德亮先生逝世七日祭原創牛忠仁赤峰市老一輩穆斯林播音藝術家、德高望重的石德亮先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摯愛親朋,離開了他鍾愛一生的播音事業。最後是一首委婉動聽的「彩雲追月」、「花好月圓」或是一曲「步步高」等廣東音樂,恰似一支搖籃曲,讓你輕鬆地入睡,他是每家每戶安著有線廣播小喇叭的催眠人!石德亮先生一生愛好廣泛,朗誦、硬筆書法、彈撥月琴、傳統國粹京劇都有涉獵並水平很高,馬派唱腔是他的最愛,經典馬派名段《蘇武牧羊》他唱的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曾記否?
  •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記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
    原標題:斯人已逝,風範長存——記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 事實上,鄭杭生的貢獻又何止這些,為青年一代、後輩學人幫扶提攜,堪稱楷模。
  • 斯人雖逝、亞細亞精神不落 向王遂舟先生致敬!
    那時候,我們不知道升起亞細亞這枚野太陽的人是誰,也從沒想過將來有一天會和他有交集,更想不到會和他成為合作夥伴。和王遂舟先生的緣起於2020年5月15日,至他9月15日辭世,只有短短的120天。三日後的9月15日,卻得到斯人離世的消息,內心怎不疼痛?!二、致敬王遂舟,致敬中國野太陽!從5月15日的第一次會面,到9月15日的王先生辭世,儘管只有短短的120天,但王遂舟先生的情懷和精神深深感染著我。
  • 先生雖去 身影留記 深切緬懷老校長王世傑
    ——王瑞於河南鄭州● 王世傑老師為教育事業奮鬥一生,緬懷不忘!——王萬謙於江蘇省蘇州● 王世傑老師為人師表,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尊敬。我們為有這樣的好老師好校長而自豪。我們深切緬懷您!王老師您一路走好!——梁文獻於河北廊坊● 明知道人生這條去路誰也躲不過,明知道按壽數來說86歲也算是高壽,但王老師去世的消息還是讓人很難過。王老師的去世也代表著柴師歷史一個年輪的逝去和結束。深切懷念王世傑老師!真的感到很難過!
  • 武國屏:斯人已去 風範長存——追憶郭鐵民先生
    這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為了實現突出重點、長文短教的教學要求,我在備課、授課時抓了如下兩個環節:通過對情節結構的梳理,分析、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點;通過對魯鎮人與人關係的剖析和對魯鎮特定環境的把握
  • 斯人雖逝 哲思長輝
    董先生的生前同事、相知及後學等,又一次聚首,追憶、緬懷其為人為學,品味此獎的意義。     翌日,各大媒體、網站對此加以報導,認為此獎的設立,對於推動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研究、促進青年學者成長必將發揮積極作用。斯言甚是!
  • 航天四院職工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錢學森
    這所當年錢老親自提議創立的研究院裡,科研人員、幹部職工連日來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他們心中敬愛的錢老。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人、奠基人,錢學森一直關心惦念著固體飛彈事業和航天四院的發展建設。1956年10月8日,我國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首任院長。1962年7月,在錢老的提議下,航天四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宣告成立。
  •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深切緬懷遠東聯邦大學奧莉加·巴甫洛夫娜教授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時間回到2020年的1月份,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冬季研學活動。龍媒學子滿懷著對知識的嚮往踏入了白雪皚皚的遠東聯邦大學,開始了充實、快樂的研學之旅。
  • 杏林失巨匠,後輩緬英靈 ——眼科各界深切緬懷張承芬教授
    斯人已去,唏噓不已!張承芬教授永垂不朽!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副主委許訊教授:張老師是一位偉大的學者,嚴謹治學,勤奮風險,提攜後輩,虛懷若谷。她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她的離去,是中國眼科界,特別是眼底病領域無法彌補的損失。我們一定要繼承她老人家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精神,做好工作,以告慰她老人家在天之靈!
  • 音樂學院深切緬懷蔡繼琨教授
    我院領導師生通過各種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愛國華僑、國際著名音樂家—蔡繼琨教授。蔡繼琨教授1912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市,是中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抗戰中,他創作了大量抗日歌曲鼓舞人民鬥志,還先後組織並帶領福建戰地歌詠團,福建南洋僑胞慰問團巡迴國內外,進行抗戰宣傳演出。
  • 深切緬懷!今天,向先烈致敬!
    深切緬懷!今天,向先烈致敬!市委書記包惠,市委副書記、市長郭亨孝,市委副書記徐芝文同各界人士代表一起,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表達崇高敬意。鄧瑜華、熊隆東、莫懷學、洪繼誠、黃智輝、胡杰、何政、杜海洋等,以及市直各部門、各人民團體主要負責人、駐達部隊官兵、在鄉老復員軍人、參戰老兵、烈士親屬和社會各界群眾代表約400人參加敬獻花籃儀式。
  • 人生幾何風範長存 《陳省身傳》作者追憶數學大師(圖)
    人生幾何風範長存 《陳省身傳》作者追憶數學大師(圖)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陳省身傳》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奠宙,前不久曾專程前往天津看望陳省身,對面對面交談的情景記憶深刻。  點燃華人科學之光第一人  「他是在20世紀世界科學史上點燃華人之光的先驅,或許就是第一人。」作為現代數學史研究專家的張奠宙,如是評價陳省身。  1943年,二戰正酣。
  • 『專題』斯人已逝,風範長存——記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
    中國青年網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之中,有白髮老者,有年輕學子,有從世界各地趕來的社會學愛好者,送行的隊伍綿延數十米,大家表情肅穆,情緒悲痛。據中國人民大學官網訃告顯示,鄭杭生教授是新時期我國社會學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奠基人、社會運行學派的開創者,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社會學系創系主任、《社會學評論》雜誌和《社會建設》雜誌的創刊人,曾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首屆費孝通學術成就獎、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特別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或學術獎勵。
  • 深切緬懷老校長 王世傑
    深切緬懷老校長畢生紮根一所校,育得桃李千萬人。德高望重眾口鑠,青史怎得不留名!——梁文獻於廊坊● 明知道人生這條去路誰也躲不過,明知道按壽數來說86歲也算是高壽,但王老師去世的消息還是讓人很難過。王老師的去世也代表著柴師歷史一個年輪的逝去和結束。深切懷念王世傑老師!
  • 今天,讓我們銘記緬懷他們!
    雨潤萬物,草長鶯飛硝煙散去,歲月靜好但多少人,曾為此負重前行他們是誰?鞠躬盡瘁的「雷鋒們」……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有太多太多的名字值得被我們銘記都說,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是什麼樣的信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砥礪前行今天,我們摘取部分湖湘英烈的經典語錄,共同緬懷
  • 願花饗逝者、春暖斯人……廣東高校降半旗誌哀,師生用文字緬懷
    在這個緬懷先人、遙寄哀思的日子裡,清明節有了格外沉重的特殊含義。抗疫仍未結束,生者必須堅強!向英雄致敬,向勝利衝鋒!又是一年清明節,萬物復甦,春山如黛,但這個清明註定有點特殊,我們只是暫時被困在去年冬天,但有的人卻永遠地停留在那個冬天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再一次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也願我中華早日戰勝疫情,從此國泰民安,海晏河清!
  • 深切緬懷陶西平先生 他的教育生命延續到最後時刻
    您不斷展示智慧和成熟的風範,讓我從您身上也了解到了偉大的中華文化和文明。」「謝謝大家,我還是那顆心」陶西平是教育大家,是溫厚長者,也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積極的人。和陶西平接觸過的人,無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他關心身邊每一個人的長者風範所溫暖,被他對生活的熱愛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