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鄉內江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全面布局、重點突破,經濟社會共同發展!」9月25日,參加2019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飽含深情地為家鄉寫下祝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內江,每年都有眾多人才交流和引進活動,通過多渠道「引智」,讓八方人才齊聚內江為我所用,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報記者 邵明亮
搭好平臺 拓寬引才渠道
「海科會」海外高新科技人才走進內江、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進入9月,多場大型人才交流活動在內江接連上演。
9月25日,150多名內江籍在外高層次人才齊聚內江,其中有4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麼多高層次人才來到內江,並非只是單純地走一走、看一看,他們帶來的先進理念以及資金項目,都能給內江發展帶來啟發和推動。」談到人才交流活動,內江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這樣看。
作為鋼鐵研究總院院長,幹勇這次來內江,他十分關心家鄉川威集團的發展,建議川威集團通過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提升現代鋼鐵流程技術、開發新的鋼鐵品種、發展多元化的鋼鐵產業,把企業做大做強。
「人才即是團隊,有了一個人才就有一個團隊,有了一個團隊就有一個領域。」談到如何利用人才發展內江經濟時,幹勇說,他將為人才與地方、人才與企業、人才與人才之間的深入交流搭好溝通平臺。今後,他也將在鋼鐵、冶金、釩鈦利用和新材料發展等方面,與內江建立深層次合作關係。
活動周期間,內江籤約了重慶市現代物流發展研究院(內江)川南物流大數據平臺、高性能釩電解液製備及應用技術研發等12個項目,還舉行了人才項目對接會、大數據安全研討會、高層次人才園區行等系列交流、考察活動。
在本屆「海科會」海外高新科技人才走進內江期間,內江成功籤約9個項目,涉及醫學合作、電子元器件生產及銷售、農業科技、大數據人工智慧、電商合作等領域。
統籌協調 深化校地合作
從內江主城區出發,經過約40分鐘車程便到達資中縣魚溪鎮金鐘村金帶水庫魚苗魚種繁殖場。今年6月,內江師範學院「長江上遊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這裡投放了10萬餘尾花斑副沙鰍,成功實現了大田養殖。
花泥鰍從實驗室培育到成功實現大田養殖,這僅是內江開展校地合作結出的碩果之一。
為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2016年12月底,內江市專門成立了加強市校(院)合作工作領導辦公室,通過統籌協調和牽線搭橋,校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我們與西北工業大學開展合作,開拓工控信息安全領域,為能源、交通、石油、石化等重要行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四川效率源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效寧對校地合作給企業帶來的利好深有體會。
作為內江一家信息安全領域的高科技企業,自2017年內江與西北工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不僅在技術領域展開合作,雙方還集資成立了科技公司,經濟效益連年增長。
截至目前,內江已與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達成合作,建立合作關係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有30所左右。
優化環境 提升服務水平
9月24日上午,內江市中醫醫院新區兒科門診,就醫的患兒絡繹不絕,兒科負責人常英麗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
2015年,時任某縣中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的河北人常英麗,報名內江「甜城英才引進工程」並被選中,被引進到內江市中醫醫院。
在常英麗及團隊的努力下,短短三年時間,內江市中醫醫院新區兒科門診形成了符合自身定位的兒科特色,在該市中醫兒科領域的臨床和學科研究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內江,越來越多像常英麗這樣的「甜城英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2019年下半年四川內江市『甜城英才』選聘492人!」根據計劃,今年10月中旬,內江還將在西安、哈爾濱舉行兩場專場選聘活動。
「我們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出臺人才發展『三百計劃』、人才特區建設試點等政策,設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和人才資料庫,夯實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不斷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努力打造人才生態、人才環境最優城市。」內江市委書記馬波說。
截至目前,內江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4.6萬人,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和高級職稱人才1.7萬人,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5個、技術轉移中心4個、企業技術中心99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