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慢直播,在這一平米的「朗讀亭」,讀我的故事給你聽

2020-12-25 瀟湘晨報

10月16、17、18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公園、廈門音樂廳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這是《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每一位走進朗讀亭的人,都能通過直播分享自己的聲音和故事,並有機會與董卿現場連線。

他們中有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古稀老人,有在疫情中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生,也有因為在東莞圖書館的一段留言成為「網紅」的那位打工者……在這裡,他們說出了心中的故事,用一段朗讀,呈現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

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三兩人站立,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人的心底的聲音。

三城三天的慢直播,讓更多努力生活又熱愛朗讀的普通人,在文字的觸動中找尋自我,釋放內心的聲音。

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一段接一段的朗讀,在長達72小時的直播當中,萬千實時圍觀的觀眾在觀看直播、書寫評論中激發情感共鳴,尋求到了一種寧靜順遂的心靈體驗。

聚焦普通人

有家長裡短也有詩與遠方

一人、一文、一話筒,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三天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朗讀者」,帶著屬於自己的朗誦,展現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他們中,有人回憶往昔,有人吟誦生命,也有人歌頌理想;這些故事,可以是充滿煙火氣的家長裡短,也可以是承載了文學夢的詩和遠方。

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吳桂春,來到北京的朗讀亭中,借柯靈《書的抒情》,讀出自己與書的緣分:「書是我的恩師。貧窮剝奪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關在學校大門的外面,是書本敞開它寬厚的胸脯,接納了我。」

從識字不多到熟讀《紅樓夢》,東莞市圖書館向打工者吳桂春敞開大門,讓他遨遊在廣博的書山文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離開東莞前,吳桂春在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正是這段話,讓他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最終留在了這座城市。

「我們從車間走來……藍色的工衣上沾滿汙漬,油汪的雙手散發著鐵鏽味兒。」皮村工友文學小組的4位組員也走進了朗讀亭,朗讀了原創詩歌《我們從車間走來》,該文學小組從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上百位組員加入,他們有不同的身份,家政工、工人等。

「這首詩是我去年為『勞動者的詩與歌』原創作品晚會創作的,當時也是我們四個人讀的,來到朗讀亭朗讀前也沒有太多的彩排,就順著大家的默契讀的。」事後,這首詩的作者小海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說。

朗讀完畢,董卿與他們坐在朗讀亭門口閒聊。他們說這個小組是開放的、自由的,在外漂泊很多年,只有這裡有家的溫暖,「可以一邊腳踏實地的工作,一邊可以仰望星空」。

武漢作為英雄的城市,剛從一場大戰中涅槃重生。「朗讀亭」活動特意走進武漢,展示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態。

4位來自武漢十一中學的「學霸」,朗讀了泰戈爾的《夢想》:「我相信朝著夢想,大步向前。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可以實現夢想。」這四位同學共同經歷疫情,集體選擇投身醫學。他們說並不是因為關係好所以都選擇醫學,而是「默契」。這場朗誦也感染了演播廳的主持人們,帶來一首《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鼓勵學生追逐夢想。

三地慢直播

給更多人情感釋放的平臺

「朗讀亭」屬於節目《朗讀者》的線下活動,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距離,邀請各行各業的人朗讀名篇片段,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2017年,第一座「朗讀亭」來到國家圖書館,並陸續走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數座城市,掀起「全民朗讀熱」。

這次「朗讀亭」的活動,作為《朗讀者》第三季回歸的前奏,有多種升級之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三城三天的慢直播。在前兩季,參與朗讀亭活動的普通朗讀者所錄製的內容,只有極少一部分會被剪輯到節目中來,分享給全國觀眾,到了第三季,在直播成為風口的當下,「朗讀亭」活動實現北京、武漢、廈門三城連續72小時的慢直播,讓每一位朗讀者的故事與朗讀,能抵達更多觀眾的心靈深處。

《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也在位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搭建的演播廳裡,在這三天的直播當中與朗讀者進行實時互動。董卿坦言,雖然之前做過很多次直播,但都是在電視端,演播室內的直播環節相對較好控制,但這次一下在三地做連續三天的不間斷直播,對她個人是很大的挑戰。10月16日上午舉辦的啟動儀式上,白巖松就提到,為了籌備接下來的直播,前一晚董卿就一宿沒睡。直播期間,不少網友也表達了對董卿的心疼。

但董卿說,72小時不眠不休是值得的。《朗讀者》過去兩季錄製的朗讀者素材超過1萬小時,董卿經常被這些素材打動,「我覺得朗讀者們的人生故事太豐富了」。而朗讀者們的閱讀範圍之廣、整體閱讀水準之高,超出了她的想像,她遺憾於沒有一個足夠充分的空間、足夠寬廣的平臺,讓熱愛生活、渴望朗讀的人的情感得以充分釋放。這次試水直播,彌補了董卿當初對觀眾的遺憾。

「本身我們是相對邊緣的人,突然來到這麼大的舞臺,有好多網友留言,挺有意思的!」小海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難掩興奮,平日他就有寫詩、朗讀的愛好,還出過名為《工廠的嚎叫》的詩集,寫作與朗讀之於他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如此多的人同時圍觀他的朗讀還是第一次,他直言這也是一次「很夢幻」的體驗。

雙向性互動

朗讀亭空間優化為閱讀空間

《朗讀者》第三季,為什麼以朗讀亭的直播為開端?節目組方面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表示,這緣於本季主打三大關鍵詞:新媒體態、群眾態、雙向互動。

這次尤其注重加強與參與者的互動,突破往期的「單一方面」,放大對普通人群「愛」「友善」的閃光點,在節目組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是對所有熱愛生活、熱鬧文學的善良人的回報。同時,讓今年的《朗讀者》更新媒體化、更群眾化,也給大家一個巨大的釋放平臺、最大化傳播平臺。

而製作人和朗讀者互動,以及朗讀者實時在線分享互動,都是雙向互動的體現。除此之外,和以往大家熟悉的朗讀亭不同,在與實體書店進行公益性質的聯合下,朗讀亭在一平方米的朗讀區域外,打造出「城市閱讀空間」,為推廣閱讀盡一份力。

除了「一平方米」的空間,《朗讀者》節目還將跨域「一萬公裡」的距離——據董卿透露,明年下半年,《朗讀者》還要推出一檔半紀錄式戶外大型文化類節目《一萬公裡》,走向更廣袤的大地,去傾聽更多普通人的聲音。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朗讀者》前兩季多是邀請各界名人朗讀古今中外的名篇,獲得觀眾的認可關注,相較而言,第三季打開了更大的舞臺,「讓朗讀走向了大地,將其帶到了全社會,讓人人都能成為朗讀者。」

數據顯示,「朗讀亭」活動於16日早上6:27上線,截至18日0時,平臺直播觀看量近600萬次,相關視頻傳播量超2500萬次,全網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2億。

「當我看到迎著晨曦,在武漢、北京、廈門那些朗讀者們一個個打開朗讀亭門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董卿說,2020年,我們走過了如此不同尋常的歲月,對未來、對生命,我們又有著怎樣的感悟、思考與期望,「我覺得我們可以朗讀亭找到答案」。

董卿說,每一個走進朗讀亭的人,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朱嘉祺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一平方米》12月開播,脫胎於《朗讀者》第三季72小時慢直播
    在和觀眾暌違了800多天之後,《朗讀者》第三季在2020年10月16日—18日,以一場別開生面的72小時慢直播拉開了序幕,這場持續三天的慢直播不僅吸引了近1573.6萬人次走進直播間觀看,更憑藉「國家隊」班底的強大製作能力,一入局就將不少人眼中快餐式消費的「直播」做成了一檔文化精品,據了解,以這場72小時慢直播為素材的《一平方米》即將於12
  • 「一平方米」朗讀亭:用一場文化儀式,打破「跨媒體直播」邊界
    這場朗讀「儀式」源自於近期一場特殊的直播:「一平方米」朗讀亭慢直播活動,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的前奏曲。10月16日-18日三天的直播時間裡,「一平方米」朗讀亭的累計播放達1573.6萬,短視頻播放量達6109.5萬,節目相關微博話題總閱讀量達到10億+。
  • 學而思網校老師走進朗讀亭,讓孩子享受朗讀,發現語文之美
    作為曾經口碑載道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第三季播出之前,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地開啟了「一平方米」朗讀亭72小時慢直播活動。10月16日-18日,這場三城三天的慢直播完美落幕,不僅創造了全網在線觀看累計1238.8萬人的超高人氣,還收穫了無數溫柔與感動。
  • 《一平方米》12月11日央視綜藝頻道開播 朗讀者分享治癒催淚故事...
    2020年10月16日、17日、18日,《朗讀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漢、廈門進行了一場持續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活動,這時直播已經臨近結束,在凌晨的北京街頭,《朗讀者》第三季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和姚軼濱、馮碩、王嘉寧三位觀察員決定用一段朗讀來和所有觀眾說再見。
  • 《朗讀者》第三季升級歸來,一平方米內讀「天地人心」
    作為《朗讀者》第三季的開端活動,直播朗讀節目《一平方米》於16日6點27分在北京、武漢、廈門開啟,朗讀者們迎著三地晨曦進入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中朗讀直播,不到半小時已吸引上萬人收看。在各類泛娛樂綜藝充斥螢屏的當下,《朗讀者》被觀眾們評為一股「綜藝清流」,在網絡時代的信息繭房中,在碎片化、功利化的閱讀趨勢中,用聲音帶領觀眾重拾精神世界的寬廣與厚重。
  • 《一平方米》第二期播出 董卿首度獻聲讀繪本 99歲許淵衝讀《無衣》
    許淵衝99歲高齡朗讀《無衣》 董卿首次獻聲為小石榴讀繪本除了「一平方米」72小時慢直播外,《朗讀者》第三季還同時在微博上發起了#人人都是朗讀者#的特別活動,莫言、麥家、劉慈欣、周冬雨、朱一龍、張梓琳等眾多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紛紛和讀者分享了自己和文字之間的故事。
  • 郎酒三位匠人走進朗讀亭,他們讀了什麼?
    自10月16日,青花郎《朗讀者》「一平方米」直播活動啟動以來,就備受關注。截止18日24點,三天時間,央視頻、央視綜藝春晚、央視新聞等平臺直播觀看超1300萬次,相關視頻傳播量4700餘萬次,全網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4.2億次,在網絡這個大海裡激起了一片片浪花。在「一平方米」裡,郎酒廠酒體中心的三名工匠受邀分別走進北京、武漢、廈門三城朗讀亭,分享他們的心底聲音,訴說人生理想和郎酒品質故事。
  • 「一封來信」我從朗讀亭裡看到了普通人的故事
    琳琅滿目的書籍映入眼前,我從書櫃裡挑選了一本書,小心翼翼捧在手中,坐下來認真閱讀,靜靜等候著……輪到我朗讀了,我手捧著作文本,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朗讀亭。「今天,我給大家朗讀的是我在疫情期間寫的一篇作文——《櫻花外的風景》。櫻花開得爛漫,我們卻無法赴約了,但在櫻花之外,卻有一道道動人的風景。
  • 「朗讀亭」現身長沙橘子洲頭,你想讀給誰聽?
    「朗讀亭」作為《朗讀者》的線下活動,已抵達長沙、瀋陽、南京、深圳,每個城市依次擺放在三個人文地標,開放至2021年1月28日。其中長沙首站落戶橘子洲頭。《朗讀者》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節目,由董卿擔任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朗讀者》第三季將於2021年3月份左右,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時間聯合播出。
  • 毛不易邀你來自如「朗讀亭」讀詩,莘莘學子「讀」出心聲
    擺脫迷茫,「朗讀亭」+「海燕計劃」合璧助力畢業季在北大活動現場,許多其他學校的同學都因毛不易慕名而來,在清華大學讀大四的王同學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偏偏就是不想要轉彎』,毛不易的《囈語》裡唱的就是勇敢,我很喜歡這首歌,所以一定要來現場聽他讀詩」。
  • 「節目評論」《朗讀者》「一平方米」:開融合新局 讀天地人心
    走過兩季的《朗讀者》,放下輕車熟路的模式、摒棄傳統傳播的範式,以一場別開生面的72小時新媒體慢直播,吸引了超過1573萬名網友觀看,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9.8億。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心剪輯和創作,節目在網際網路上實現流量和口碑雙贏之後,在電視端再次收穫成功。
  • 「復刻」的朗讀亭遍布各處 點讀最多的是《再別康橋》
    當時節目組選了幾個城市,做了一個「漂流朗讀亭」的落地活動,杭州是重要一站,也在全城颳起了一股朗讀熱潮,「朗讀亭」到過的地方,無不留下排長龍的場面,不少市民排隊3小時,只為在亭子裡讀上3分鐘。登錄後,會挑出文本內容讓你選,系統內存儲了4800多篇詩歌散文、7500多篇唐詩宋詞、300多篇兒童故事、800多篇經典文學選段、700多篇外語名篇,甚至還有27篇搞笑段子。你可以看到每一篇的標題與作者,還帶著一兩句原文。如果你懶得選或選不好,讀自帶的內容也可以。
  • 央視朗讀亭,首站落地南京這三個景點!
    央視朗讀亭,首站落地南京這三個景點!「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只能容納兩三人,但又很大,可以傾聽數以萬計心底的聲音。朗讀亭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節目的線下活動及重要互動內容,兩季以來已經在全國採集了數萬人的情感故事。
  • 長江邊上讀長江,中文在線杜嘉走進央視《朗讀者》朗讀亭
    近日,《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走進北京、武漢、廈門三地,以全天直播的形式升級歸來,引領全民親近經典,開啟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 作為服務全民閱讀的文化企業,湖北中文在線數字出版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杜嘉受《朗讀者》朗讀亭直播節目組邀約,成為武漢地區的朗讀嘉賓參與直播,與許許多多的武漢朗讀者一樣,走進位於漢口江灘三陽廣場的朗讀亭
  • ...一家現身「一平方米」朗讀亭致謝守護者 董卿首度獻聲朗讀繪本
    我說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2020年10月17日,一個八個月大的寶寶在爸爸媽媽的懷裡走進了「一平方米」朗讀亭,他就是新冠疫情期間出生在武漢的「小石榴」,也是《朗讀者》節目開播以來年齡最小的朗讀者。在「一平方米」第二期節目中,小石榴一家人朗讀了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送給小石榴,以及從他出生起就一直關注著他的醫護人員和9000多萬「雲守護者」們。
  • 央視《朗讀者》欄目組在中街設立「一平方米朗讀亭」
    央視《朗讀者》欄目組在中街設立「一平方米朗讀亭」 瀋陽日報
  • 央視朗讀亭來瀋陽了!就在這個地方!開放45天……
    它就是 《朗讀者》「一平方米朗讀亭」 亭子不大面積為一平方米 裡面不僅有麥克風 還有專業的錄音、錄像設備 在這裡瀋陽人將記錄 屬於他們的朗讀故事 瀋河區疾控衛生中心應急機動隊的常虹和周思彤走進朗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