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是中唐時期的秀才,僅流傳下一首詩,但這首詩卻是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崔郊曾寄居在漢上的姑母家。姑母家有一位婢女,容貌俏麗,又通曉音律,崔郊與婢女相處日久,兩人暗生情愫,私定終身。後來姑母家突遭變故,生活窘困,就把婢女賣給了當時的顯貴於頔。崔郊悲痛不已,他把無限的思念、傷懷和憤悶化成了這首讓他名揚千古的詩歌。
《贈婢》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前兩句:
女子有多美呢?崔郊沒有直接說,但他卻用了側面烘託的手法,通過"公子王孫"對她的追逐,體現出她超凡的姿容。那些衣冠楚楚的王公貴胄們,競相追逐在她的身後。而她就像可憐的綠珠一樣,任淚水溼透羅巾。造成她"淚溼羅巾"的正是"公子王孫"的追逐。他們"追逐"她,是因為她的美貌,並不是真愛她;他們因為有權有勢,就可以把她當做一個玩物,就像西晉的綠珠一樣。
綠珠以傾城傾國之貌和能歌善舞之才而成為富豪石崇的寵妾。後來石崇捲入政治漩渦中,失勢獲罪。一個叫孫秀的人早就覬覦綠珠的美色,討要不成,便誣陷石崇為亂黨。石崇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對綠珠說,我這都是因為你,才惹下這殺身大禍的。綠珠流淚不止,縱身一躍,跳樓玉殞。其實,石崇的死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而可憐的綠珠卻成了無為的犧牲品。
詩人用綠珠作比,暗示了女子今後的命運,無論愛情還是生死,全由不得她。
三、四句: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蕭郎",古詩詞中經常用"蕭郎"泛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愛戀的男子,這裡是詩人的自比。侯門如海,庭院深深,她將會被深鎖其間,再難離開,從此昔日的情郎也將變成陌生的路人了。從"深如海"的比喻、從"一入"、"從此"的語氣中,傳遞出一種深沉的絕望,真是一出活生生的人間悲劇。
在封建社會裡,由皇家、豪門製造的這種有情人難成眷屬的人間悲劇非常常見,正是由於詩人的高度概括,使個人的悲歡離合的局限得以突破,表現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因為這"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太經典,還衍生出兩個著名的成語——"侯門似海"、"蕭郎陌路",時至今日,還被經常使用。
真的就"從此蕭郎是路人"了嗎?沒有。
寫完這首詩後,崔郊仍難忘這段情緣。寒食節,崔郊在柳蔭下徘徊,與外出的女子不期而遇。多日不見,二人都淚眼婆娑,心痛如絞。崔郊便把這首詩贈與心愛的人,以作紀念。
有一個人嫉妒崔郊的才華,就把崔郊與女子私會、贈詩之事向於頔告密。於頔派人叫來了崔郊,大讚其"一入侯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妙不可言,不僅把女子還給了崔郊,還贈送他們一筆豐厚的財產,以便今後度日。
這個故事一點都浪漫,滿含著心酸和無奈,而在那個強權的時代,更多的人沒有崔郊的"好運氣",有的只是那"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