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記者申寧)今天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對現任領導進行了更新,空缺多日的校長一欄中出現一個新名字——萬立駿。這是兩天來,第四位履新的名校校長。昨天,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分別迎來了新「掌門人」。
此前,據本網安徽頻道報導,3月27日上午11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全校教授幹部大會,會上,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萬立駿任中科大校長。
據了解,今年58歲的萬立駿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04年2月-2013年1月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同時,他還兼任中國僑聯副主席。
他曾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等獎項。
萬立駿(Wan lijun),男,漢族,1957年7月出生於遼寧省新金縣。
1982年1月本科畢業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1987年7月碩士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3月於日本東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2年2月起先後在吉林省郵電工業總廠擔任助理工程師和吉林省郵電管理局政治部幹事,大連海運學院(現大連海事大學)講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研究員,日本北海道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助理教授等,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後回國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04年2月-2013年1月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2015年3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主要從事掃描探針顯微學、電化學和納米材料科學的研究。發展了化學環境下的掃描探針技術,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納米圖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於能源轉化和存儲器件的表界面化學、電極材料製備方法學和材料結構性能的研究,設計製備了多種高性能納米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和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等,並應用於能量轉換和存儲器件及水處理等領域。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論文他引超過1.5萬次,入選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2014年論文「高被引用科學家」名錄。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曾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等獎項。
應邀擔任Acc. Chem. Res., JACS, Angew. Chem.,Adv. Mater.等10餘種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或顧問編委;擔任中國科學化學卷主編,美國化學會志(JACS)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受聘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和訪問教授。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負責人。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中國電化學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技術學會副理事長,SPM系列國際會議組委會委員等。
曾獲得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僑界傑出人物,北京市首屆華人華僑「京華獎」等榮譽稱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僑聯主席,全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兼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