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東南亞發展歷史中,唯一可以稱得上有文化、有底蘊的國家,恐怕就是大家無法釋懷的島國日本。
這個曾經以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位列「亞洲四小龍」的國家,時至今日依然保留了很多古香古色的建築,以及獨具島國文化魅力的寶物。
日本文化實際上也是大雜燴文化的典型代表,既有唐朝的影子也有其他國家的元素。日本千年古剎法華寺,就是借鑑了唐朝、印度等國家的佛教基因,於1250年多年前拔地而起。
而這座寺院有一尊佛像,用X光掃描後專家犯難,保護佛像還是要寶物,日本專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第一、佛教在日本大行其道
早在一千三百九十年前,日本便開始覺醒並瘋狂地汲取優秀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據《唐史》等史料記載,日本曾於公元630年至894年,分多次派遣僧侶、文人、商人等群體,前往當時的唐朝學習文化、藝術、建築等,這些人在當時被唐人稱作遣唐使。
可見當時的唐朝就是亞洲的核心,無論是政體、經濟還是文化藝術,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而日本作為寄寓在海島上的小國,對唐朝充滿了無限的崇拜。
事實上日本是一個非常擅於學習的國家,尤其是當佛教傳入日本之後,更是成為了日本人的主流信仰。
第二、裝滿「寶藏」的佛像
在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同時,佛教也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傳入日本。有人統計過日本寺廟數量,據說被評為國寶的寺院就有38處之多。
如果將全國寺院算在一起,至少也有大小几百座,其中,淺草寺、清水寺、法華寺,更始人潮湧動、信徒如雲。
法華寺建造於是日本奈良時代,寺院中有一尊文殊菩薩坐像,高約73公分屬於一尊木質結構的佛像,據說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作為日本的國寶級菩薩坐像,卻因為一件事情而名揚海內外。
話說當年日本學者在對其進行研究的時候,曾進行X光內側檢視,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佛像內部中空,裡面好像還有很多東西。
在專家們進一步掃描之後,發現佛像中藏有近200件文物,應該是在建造佛像時被人為放進去的。按照比較專業的說法來講,這種做法被人稱為「裝藏」。
簡而言之就是在建造佛像之時,工匠會在佛像背後預留一個洞,然後在開光時由主持或得道高僧,將事先準備好的經卷、寶物、五穀、金屬肺肝,按照先後順序放入佛像中封存。
當然,佛像內的藏品種類也多種多樣,活佛、高僧的肉身或舍利,或者是甘露丸、嘛呢丸、藥材、花草、水土,以及聖物、經咒、符等,這個工序就被人們稱為「裝藏」。
一旦佛像經過「裝藏」之後,就不允許被打開了,否則不僅會損壞佛像,而且也會觸犯佛教戒律。
第三、要佛像還是「裝藏」的寶物
日本專家曾為發現這尊法華寺佛像內的寶物而欣喜若狂,但是緊接著一個天大的難題,便擺在了他們面前。
將佛像內部裝藏寶物取出來,勢必會損毀這尊擁有800多年歷史的佛像,但若不能打開它裡面的寶物,想必就很難重見天日了。
如果從宗教角度來講,隨意損毀佛像便是對佛祖、菩薩的褻瀆,法華寺的僧人也肯定不會讓人這麼做。
所以說這是一個令人十分糾結的難題,當所有人都陷入兩難的進步之時,日本政府做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那就是暫不開啟這尊佛像。
表面上看大家都白忙活了一場,如果看不到佛像內裝藏的東西,也就無法進一步了解這個佛教的來歷,以及有關佛教和法華寺的歷史謎底。
但是為了尊重歷史、文物、文化,人們又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了損毀這尊佛像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民族,他們對於保護古代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超越了其他國家。
因為去過日本的人都應該知道,當地有很多超過千年的古建,從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這個民族保護文物的決心。
結 語
「裝藏」是佛教比較常見的塑佛形式之一,在佛像製造即將進入尾聲之時,人們便會在佛像背後留一空洞,然後將與佛教和生活有關係的東西,塞入佛像體內封上洞口。這既表達了佛教徒對佛祖的虔誠和尊敬,同時也體現出了佛教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