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成都市民張女士在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南區就醫時發現,她的檢查項目被醫院直接「公示」在電子屏幕上,同時屏幕上還顯示其他患者的檢查項目,甚至包括HIV抗原抗體符合檢測、梅毒抗體等較為隱私的檢查內容。張女士質疑醫院的做法不妥。11月25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表示,「應該是系統出現了問題」,將儘快整改。
視頻截圖
說起來,這是二十年前醫院開始採用電子叫號系統時曾經發生過的老問題。當時患者一邊欣喜於告別了「叫號基本靠吼、患者擠作一團」的候診模式,一邊也不安於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就診科室、檢查項目等隱私全都被廣而告之。後來,在輿論和法律界人士的關注下,絕大部分醫院調整了系統設置。比如患者名字在電子屏上顯示時,一般都會隱去一個字;提示患者取化驗結果,不會顯示檢查內容等。過去那種一人看病多人圍觀、檢查單放在檢驗室窗口誰都可以翻看的景象,已經很鮮見了。
成都張女士遇到的情況,也許是醫院的顯示屏系統出了差錯,並非院方蓄意無視患者隱私。但對於醫院來講,沒能主動發現錯誤,還要媒體曝光後才去核實情況,就十分不應該了。在醫患關係複雜的當下,涉及隱私等敏感信息的細節更要做好。為患者服務不是一句口號,也不僅僅是看病開藥,而是要對患者的身心均給予照顧。更何況《民法典》第1226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洩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系統是靠人維護的,系統出差錯,其實也是相關責任人的差錯。
事實上,我國的法律法規和醫療衛生方面的規章制度始終堅持保護患者隱私。但在具體執行中,確實也會遇到困難,導致不少規定只存在道德意義而缺乏約束力。現在有了《民法典》,也有越來越多像張女士這樣知曉並積極主張自身權利的市民,相信今後對患者隱私的保護會越做越完善。
原標題:醫院叫號系統哪能「漏口風」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