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屬於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急性疾病, 由非洲豬瘟病毒引發。發病症狀為高燒、皮膚發紅、淋巴結及內臟器官出血嚴重, 一旦病發則無法救治。該病發生的症狀類似於豬瘟發病症狀, 但是造成病發的病原不同。
發病後, 生豬體溫急劇升高, 可超過45℃, 稽留4d左右, 此階段臨床症狀不明顯
當豬體溫開始下降時或者死亡前2d左右才開始表現出厭食、器官衰竭、精神萎靡、後肢無力支撐、行走困難, 眼睛和鼻子內分泌黏液、膿液, 耳、腹下、鼻端等位置可見發紺等症狀;之後體溫繼續下降, 直到低於正常溫度死亡。
非洲豬瘟病程一般持續4~7 d, 發病死亡率極高, 可以達到95%~100%。非洲豬瘟僅在豬身上發生, 非洲野豬為該病毒的天然攜帶者, 可傳播病毒, 造成家豬染病;傳播的方式包括間接接觸和直接接觸, 傳播介體包括豬蝨等;此外, 各種方式的人工接種也均可造成感染髮病。
診斷技術
臨床初步診斷非洲豬瘟發生時的一些症狀與其他豬瘟等出血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相似, 容易造成診斷失誤
非洲豬瘟發生後, 臨床症狀表現出來時豬已經高熱 d左右, 此時豬的體溫較前幾天開始下降, 豬已經臨近死亡;其身上毛較少或者無毛的部位可見皮膚上有明顯的病斑 (紫色, 界限分明) , 腹壁等位置的皮膚出現乾性壞死灶, 此特徵與豬瘟有明顯區別, 發生豬瘟的病豬皮膚上有針狀出血;腹腔淋巴結出血性變化明顯, 與血瘤類似, 而豬瘟發生後淋巴結表現出大理石狀。
一般豬注射過豬瘟疫苗後免疫的效果極佳, 幾乎不再發生豬瘟。
因此, 如果已經注射過豬瘟疫苗的豬群出現發病及死亡率高、急性出血症狀的傳染病, 則可排除豬瘟發生的可能, 初步診斷為非洲豬瘟。
但是僅靠臨床症狀無法準確判斷, 需要更加準確、可靠的實驗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