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馬敏與《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一起,受聘為國家教材委歷史學科專家委員主任,負責為中學歷史課本把關。他們正在審定的高中歷史課本,將力爭於2018年秋季在全國使用。
去年7月4日,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共有27位專家委員,馬敏是惟一一位來自湖北的專家委員。近日,他以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的身份接受長江日報專訪。
華中師範大學馬敏教授 記者李子云 攝
此次教材大變革中,高頻詞彙「核心素養」讓教育界眼前一亮。馬敏介紹,教材的統一使用和國家教材委員會的成立,將對過去教材中不嚴謹、不規範的做法做出調整,使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度統一。
整個教材體系都變了
長江日報記者:中學歷史課本的主線索,曾有通史模式和分類史模式,比如現行高中歷史課本,就以「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為課本結構,新課本將採取何種編排體例?
馬敏:新編中學歷史教材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外國古代史、外國近代史、外國現代史」六個模塊,基本還是以時間發展為主線。
編排方式則採取點線結合。「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比如事件、人物、歷史現象等,「線」是歷史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和基本規律。
長江日報記者:新編高中歷史課本的必修課教材,只有上下冊的《中外歷史綱要》,是不是意味著學生課業負擔減輕了?
馬敏: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這樣。核心課程內容的確比過去大幅減少,因為整個教材體系都變了。
按照新教材體系,每門學科的教材都是一套,由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選修課程組成。
很多有爭議的問題都涉及
長江日報記者:近來關於歷史課本內容取捨的問題爭議不斷,比如衛青、霍去病一度從歷史課本中消失。但據悉衛青、霍去病仍然在高中歷史教材之中,您怎麼看待這些爭議?
馬敏:衛青、霍去病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是很重要的歷史人物,應該實事求是地寫出他們的事跡和歷史貢獻,正在編寫的新版高中歷史課本中就沒有迴避。
新教材中很多現在看來有爭議的問題都涉及了,只是以更加科學的態度來看待和分析。
長江日報記者:為什麼新版中學歷史教材中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會有變化?
馬敏:對於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以往歷史教材的說法是「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而統編歷史教材的定性則是「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這一評價上的變化是以史學研究的新成果為依據,可以說是對辛亥革命歷史地位和意義的國家認知。
長江日報記者:近年來,戲說歷史的小說和電視劇很熱門,不少人是從這些歷史小說和歷史劇中普及歷史知識,您怎麼看?
馬敏:歷史知識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補充,但對歷史脈絡、歷史規律的把握、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避免人們對一些歷史熱點問題人云亦云,搖擺不定,也不會被一些誇大甚至虛假的歷史劇牽著鼻子走。
作為文藝創作者,尊重歷史事實和規律也是一個基本原則。既然冠名歷史小說和歷史劇,就要尊重事實,真實是歷史的生命。如果要戲說,那就不叫歷史劇,是另一種題材的創作了。
不能任由他人描繪我們的歷史
長江日報記者:近年來不斷有日韓歷史教科書事件引發國內外爭議,您怎麼看?
馬敏:我們說教材體現國家意志,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會根據國家意志和國家認知去編寫調整課程。歷史包括國史和世界史,既有時間線索,也有空間線索,既有對自己民族歷史的認知,也有對自己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作為的認知。
既然別的民族要塗改歷史,我們就要真實地記錄歷史,給我們的後代,也給全世界的後代們看,歷史真相是什麼。
日韓歷史教科書的一些有爭議之處,是從他們的國家利益出發去解讀歷史,尤其日本的一些歷史教科書中至今仍在粉飾或迴避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南京大屠殺,這實際上是對歷史的曲解。
中華民族不能任由他人描繪我們的歷史,怎樣運用唯物史觀,用正確的歷史知識還原歷史、看待歷史、解釋歷史,是我們民族的下一代需要面對的嚴肅問題。
作者:記者魯珊
▼
出品:長江日報融媒體 編輯:付豪 校對:彭豔
投稿:cjrb0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