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生僅26天的夢夢(化名)在安醫大四附院接受了她人生的第一次手術——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雙眼玻璃體腔注藥(抗新生血管藥物)術。看著術後恢復健康的夢夢,父母是又慶幸又後怕,如果不是醫生反覆強調在寶寶第四周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進行眼底篩查,夢夢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了。
多學科協作 醫生眼球上「扎針」保住夢夢視力
原來夢夢是一個早產寶寶,在媽媽孕34周時候就迫不及待出來了。夢夢得的是早產兒常見的急進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這是一種發病急劇,發展迅速,可快速導致嬰兒永久性致盲的眼病,需要儘快做手術治療。
早產寶寶的眼球只有鵪鶉蛋大小,在這樣微小的眼球上進行手術,既要把寶寶的眼球固定好,避免傷及晶狀體和視網膜,又要對寶寶實施全身麻醉,這不僅要求主刀醫生有精湛的技術,還需要眼科、新生兒科、麻醉科等多科室醫生的默契配合,據了解,目前省內僅有不到5家醫院有治療能力。
時間緊急,安醫大四附院新生兒眼篩中心迅速開啟綠色通道,眼科、新生兒科、麻醉科、手術室全力配合,夢夢一路綠燈完成了住院、術前檢查和術前準備。在術前檢查時,夢夢還在發燒,理論上不應進行任何手術和麻醉。但是夢夢的眼睛需要儘快手術,否則隨時可能失明,醫生最終決定重新修訂手術方案,儘快完成治療。在夢夢入院的第2天,該中心負責人龔健楊主刀在夢夢的雙眼眼球上「扎針」行雙眼玻璃體腔注藥(抗新生血管藥物)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夢夢在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發熱,第三天爸爸媽媽高興地把夢夢接回了家。經過2周的複查,夢夢的眼睛明顯好轉,失明的風險已經被降到無限小。
早產寶寶一定要查眼睛 稍不留神可能會失明
安醫大四附院眼科學科帶頭人、新生兒眼篩中心負責人龔健楊從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和治療近10年,在省內率先開展ROP(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光凝術、冷凝術、抗VEGF玻璃體腔內注藥術、玻璃體切割術等,也是目前安徽省內唯一能常規開展所有新生兒視網膜病變手術的醫生。
龔健楊介紹,寶寶的視網膜發育要直到足月才能完成,早產寶寶出生時視網膜周邊血管還未成熟,甚至還未發育,這一片被稱為無血管區,胎齡越小、體重越輕的寶寶無血管區面積越大,也就越容易出現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
龔健楊介紹,一般來說,大多數有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寶寶,會在出生後4-6周出現病變,並在6-8周呈逐漸加重趨勢,如未得到及時救治,可能在10-12周發生失明。因此,早期的發現非常重要,國家規定,早產寶寶一定要在出生的4-6周到醫院進行眼底篩查,有的家長認為早產兒身體弱不宜出門或孩子太小就沒去檢查,等孩子幾個月大時再去醫院,卻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醫生呼籲:新生兒寶寶都應進行眼底篩查
據了解,2018年,我國獨立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新生兒眼睛具有嚴重異常的比例為9.11%,以安徽省出生率計算,我省每年新生兒具有眼部異常(常見的視網膜出血已排除)的就有6萬多人。「目前,醫生都會特別叮囑早產兒進行眼底篩查,排除視網膜病變可能。對於新生兒,國家雖然規定所有新生兒出生後都要做眼部簡單篩查,但是政策還沒有具體到要不要做眼底篩查,因此這就變成家長自選項目。」 龔建楊說道。
醫生認為,在新生兒階段進行眼病篩查,並及時幹預、治療是防治兒童盲的重要措施,及早發現治療有利於減輕家庭痛苦和經濟負擔。「眼部的病情隱匿,特別是新生兒的眼疾,需要專業的設備進行檢查。孩子的眼疾越早發現越好,一旦家長發現異常時候,可能已經到了晚期,因此,我們建議家長要有意識地帶孩子進行眼底篩查,哪怕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寶寶也應當做一次眼底篩查。」龔健楊強調。
作為眼科醫生,龔健楊也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新生兒眼篩,加強對新生兒眼篩知識的普及。(李琳娜、吳曉珍)
推薦閱讀:
一瓶蘿蔔條有兩個生產日期 合肥一職業打假人將超市告上法庭
隔著屏幕都疼!合肥一女工人從高處墜落 被80釐米鋼筋貫穿胸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