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聽習近平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五月五,慶端陽。划龍舟,掛香囊。雄黃畫個花臉妝,好吃粽子香又香。」隨著這朗朗上口的民間歌謠,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高度重視。在端午節之際,讓我們聆聽幾個生動的故事,感悟其中的深刻啟示。

  「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習近平心中擁有極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場合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他常常在考察中點讚那些植根於人民群眾樸素勞動、傳承守護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上世紀80年代,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被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等豐富的古建築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一次,他在正定縣隆興寺院西側,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名碑「本命長生祝延碑」上沾滿泥土,缺乏保護,當即找到主管領導,並提出嚴肅批評。習近平說:「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

  在黑龍江同江,他觀看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在廣東廣州,他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勉勵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在內蒙古赤峰,他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在浙江杭州,途經炒制龍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創產品攤位,他上前觀摩,鼓勵他們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來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走進洞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他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強調了保護雲岡石窟的重要性,「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捨棄一時經濟利益 毅然決定支持保護遺址

  保護文化遺產,有時要面臨兩難選擇,甚至要捨棄經濟利益,其中所考驗的是領導的長遠眼光。

  1958年,全國許多城市掀起「拆牆運動」,北京、南京在內的古城牆和牌坊摧毀殆盡,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西安故城牆也面臨拆除的危險。老文物工作者們向國務院打電報請求幹預。最終,在習仲勳同志的支持下,1961年西安城牆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習仲勳三護西安城牆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他曾說:「城市的歷史要延續下去,應該留下一些歷史符號,沒有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是空的。」

  正是這種家庭傳統對文化遺產的重視,讓習近平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具有深謀遠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福建三明市發現了大量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制工具及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使得萬壽巖身價倍增。然而,這個號稱「南方周口店」的史前遺址,也曾面臨被摧毀的命運。由於萬壽巖巖石中含有煉鋼工藝所必需的一種礦石,上世紀80年代,這裡被三明鋼鐵廠出資購得,作為採礦點。巖前村民擔心礦山的開採會影響遺址保護,於是推選村裡五位離退休老師奔走呼籲。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一直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文物,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他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加強對洞穴遺址群的保護;協調、幫助三明鋼鐵廠儘快在異地選定新採礦點,做到保護文物和發展生產兩不誤」,同時,決定由省財政撥款50萬元,用於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

  三明鋼鐵廠以大局為重,全面停止了在萬壽巖的爆破開採,異地選定了新的採礦點,而用別處的礦石,每噸成本要高出15元。

  「礦石易找,文物難求。當年領導能捨棄一時經濟利益,毅然決定支持保護遺址,沒有驚人睿智和長遠戰略眼光,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策的。」曾為萬壽巖奔走呼籲的老師王遠林感嘆。

  讓人民能夠共享文化遺產 在文物保護中受益

  文化遺產來自廣大民眾的創造,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將文物鎖在庫房裡,死看硬守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習近平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他表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他也身體力行,真正的讓人民能夠共享文化遺產,在文物保護中受益。

  據杭州市相關負責人透露,2002年西湖免費開放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門提出建議。

  「廁所晚上開放嗎」,習近平發現西湖邊的公園免費開放,但是晚上公共廁所卻大門緊閉沒有開放,給市民遊客帶來了很多不便。在聽取建議後,西湖邊公共廁所全部24小時免費開放。

  習近平其後又注意到西湖水域拓展後,遊船在經過新西湖上的橋洞時經常會磕磕碰碰,這樣既不安全也會帶來橋洞和船體的損傷,他建議改進。西湖景區經過調研,在船頭增設了橡膠輪胎進行防護。

  西湖免費開放後景區增設了不少椅子供市民遊客休息,一開始椅子的間距很近。習近平建議椅子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間距。

  「他考慮到西湖邊的戀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間距離太近,戀人們反而會感到不自在」。杭州市相關負責人透露,其後西湖景區對休息椅布局也進行了優化。

  文化遺產應惠及廣大民眾。在這個傳承兩千多年的節日裡,如何傳承優秀文化,留下歷史,留下共同的民族記憶,值得我們深思。(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等)

  曲源

相關焦點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一、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價值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遺存的保護是考古學研究的前提,考古學研究是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學術基礎;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漳州龍文區委書記帶隊調研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閩南網7月28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許藝斌 黃秋芬)近日,龍文區委書記朱真帶領區委辦、區文體旅遊局、區自然資源局、區住建局等相關人員,實地調研龍文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朱真一行先後實地察看了永興堂石造像、後坂天主教堂、赤嶺關帝廟、坂上覺皇寺,詳細了解龍文區文物保護基本情況及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工作情況。
  • 加強大運河、長城文化遺產保護
    天津北方網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市人大常委會圍繞大運河、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政府職責、保護措施、建設管控、生態修復、保障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立法調研。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文化遺產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福建: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福州實踐
    葉義斌攝/光明圖片  【新階段新理念新徵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於2021年6月在福建福州舉行。屆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福州實踐,將成為大會關注的焦點。創造性保護文化遺產的福州故事,也將登上世界的舞臺。
  • 全方位保護文化遺產
    此外還有因房地產開發而破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有因無知在文物古蹟或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巖體表面塗鴉留名的;有為吸人眼球而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江西三清山進行攀巖活動的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對我國的古代文化遺產的侵害,對保護中華民族文明成果,提振民族文化自信都是極為不利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換屆大會丹寨召開
    中國青年網丹寨10月18日電 (記者 秦亮)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大運河...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2020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如何加強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國家林草局明確...
    如何加強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國家林草局明確...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文原標題:《如何加強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
  • 文化遺產保護管理
    評估鹿城和龍灣城中村改造範圍內不可移動文物登錄點92處,其中原址保護46處,異地保護16處,因自然損壞或被擅自拆除、專家評估後核銷的30處。非遺保護管理 2017年,溫州市共有37名傳承人被公布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每日一詞∣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中法雙方將在2020年確定巴黎聖母院保護修複合作的主題、模式及中方專家人選。火災發生後,中法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多次函件來往,討論合作設想。2019年11月6日,中法雙方在北京籤署合作文件,就巴黎聖母院修復開展合作。根據聯合聲明,中法雙方將在2020年確定巴黎聖母院保護修複合作的主題、模式和中方專家人選,儘早選派中國專家與法國團隊參與現場修復工作。聯合聲明還明確中法雙方將就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
  • 2013端午節是幾月幾日_端午節是幾號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我們一起來看看端午節簡介、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是幾號等相關知識。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孩子們充滿自信、盡情快樂地演唱了歌曲《童年》、《我是幸福的小寶貝》、《我是小歌手》,《寶貝寶貝》、《聽我說謝謝你》、《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等喜聞樂見的哈薩克語和漢語歌曲,表演了優美的舞蹈,展示了自治縣文化特色,潛移默化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增強對多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展示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和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 佛山啟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月活動 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佛山啟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月活動 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2018-05-21 09:05:00
  • 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習近平講故事)
    1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潮州市考察。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的廣濟橋始建於南宋年間,橫跨韓江兩岸,風格獨特,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習近平沿橋步行,察看橋亭、浮橋,眺望韓江兩岸風貌,了解橋梁歷史文化特色,聽取廣濟橋修復保護情況介紹。
  • 保護廊橋文化遺產,浙閩兩省四地共同發力
    為促進廊橋文化遺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近日,浙閩兩省四地法院共建廊橋文化遺產協同發展司法協作機制籤約啟動儀式在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舉行。麗水中院與寧德、溫州、南平中院共同籤署《廊橋文化遺產閩浙地區協同發展司法協作框架意見》,協同下轄泰順、壽寧、周寧、屏南、政和、慶元、景寧七縣基層法院,共建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司法協作機制。
  • 保護利用河姆渡文化
    市委專題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裘東耀主持10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究河姆渡文化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指出,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文物考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 習近平:保護好中華民族的象徵
    習近平:保護好中華民族的象徵 2019-08-21 11:06:00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