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內,恩寶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數不清最近跟多少科研團隊碰頭,主題只有一個,就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的量產研究。這是國內首個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專利授權,從提出申請到獲得授權,用時僅4個月;深圳鹽田北山工業區,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內,法務經理謝鑫星和同伴們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拿到了多份公司自主研發的抗疫產品專利授權書。
實驗室裡,科研人員爭分奪秒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在後方,一場由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政府部門共同加入的「專利保護戰」也在與時間賽跑。正在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各級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為重要平臺,撬動各界力量,構建智慧財產權協同「快保護」的良性生態。
「疫情迫在眉睫,專利授權如何等得起」
疫情發生後,廣州恩寶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完成了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設計方案,但主管研發的副總經理關素華還為另一件事發愁:專利申請要等、授權要等、臨床試驗要等、正式上市也要等!同時,廣州奧松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賓也憂心忡忡。該公司研發出呼吸機所需的多種醫用傳感器,但新產品的專利要怎樣才能儘快通過審批、不延誤產品推向市場?
這是眾多創新型企業長期面臨的「痛點」。謝鑫星告訴記者:「在生物、醫藥等領域,按普通渠道申請專利,走完整個流程需要3到4年,其中僅實質審查階段就要1到2年。」如果按照普通渠道申請專利,很可能新產品的醫療器械資格證都已獲批並投入市場,而專利授權還未到手。疫情又迫在眉睫,如何等得起?
從春節前到現在,中國(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專利預審部負責人趙飛一直「連軸轉」。趙飛記得,當時在辦公室一接到通知,第一時間就和同事們「搶通」了疫情防治相關專利預審綠色通道、商標審查快速通道。兩條新通道的受理範圍拓展到與疫情相關的全領域,不再只局限於該中心原本服務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產業。「預審合格,就能進入綠色通道,最快三四個月能拿到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通不過,就只能走普通程序,等上三四年。」趙飛說。
「抗疫相關專利預審時間僅2個自然日。」趙飛向記者強調,「是自然日,不是工作日。」趙飛帶著專利預審員們24小時「加急接單」,周一至周日不間斷審查,「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我們就給他們提供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速度』。」
作為國家級中心,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組建以來,已接收專利預審申請3408件,排在全國保護中心前列;三類專利平均預審周期縮短到4.7天;經預審合格後的專利申請平均授權周期大幅縮短。如今,新技術專利更快獲得授權,產業化的路通了一半。
走上專利預審綠色通道後,恩寶生物僅等了4個月就獲得國內首個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專利授權。今年8月,該公司已與華蘭生物開展合作,研究疫苗規模化生產,爭取未來年產能達到上億人份。「這速度,以前沒法想像。」謝鑫星感嘆。
截至2020年10月底,該中心共受理70家創新主體的疫情防治相關專利210件,其中110件進入快速審查通道,已獲得授權96件。
強力保護讓企業創新沒了後顧之憂
「燈飾之都」中山古鎮,每年產出全國70%的燈飾,全國首個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機構就設在這裡。「燈飾產品更新換代快,生命周期短則10天,最長也只有兩三個月。外觀設計專利保護速度跟不上,會大大挫傷企業創新積極性,不利於產業發展。」中國中山(燈飾)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下稱「中山快維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蔡傑松說。
「從機制上找突破,把維權保護網撒到產業一線。」蔡傑松說,中山市市場監管局將燈飾領域的專利行政執法權委託給中山快維中心行使,涵蓋外觀設計快速辦理、調解優先和聯合執法等諸多制度。
今年5月20日,中山一家燈飾企業負責人李某向該中心投訴,稱其外觀設計專利名稱為「燈臂(水晶聚財)」的產品被侵權銷售、許諾銷售。「短短5天內,我們迅速立案。從立案到結案,用時25天,雙方調解成功。」蔡傑松說,這大大減少了企業維權的時間和成本。
強有力的保護讓企業創新沒了後顧之憂。2019年,古鎮燈飾設計人員數量近2000人,比2011年增長了10倍。
在專利「快保護」中,「維權」與「確權」同樣重要。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巨峰打了個比方:企業在前方攻下一座座「創新堡壘」,後方快維中心和政府的「護城河」也要及時挖好。
廣東許多專業鎮是智慧財產權維權的重點地區,不少企業長期受智慧財產權維權難、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困擾。蔡傑松說,中山古鎮的「快維權模式」非常聚焦,針對本地集中度高、出口量大的燈飾產業有的放矢,更精準地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比如,企業對異地維權意願不高,我們就專門開了訴訟綠色通道,通過『異地訴訟、巡迴審判、遠程審判』,『一條龍』服務全送到企業家門口。」
中山模式啟發了更多地區,越來越多獨具產業特色的快維中心在廣東落地。截至目前,全國19家國家級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中心裡,廣東獨佔7席,分別針對燈飾、家電、家具、皮革皮具、五金刀剪、玩具、餐具炊具等7個重點特色產業設立。此外,廣東還擁有11家維權分中心和10個維權服務工作站。
目前,全省已有中國(廣東)、中國(深圳)、中國(佛山)三個「國字號」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並新增建設汕頭、珠海、廣州保護中心。未來,「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維權援助」的體系仍將繼續完善。
■記者觀察
智慧財產權保護「唯快不破」
廣東企業對智慧財產權的需求有多大?根據《2019年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狀況評價報告》,廣東智慧財產權創造指數(包含創造數量、質量和效率三方面)從2018年的全國第三躍升至2019年的全國第一;智慧財產權保護指數(包含司法保護、行政保護和保護效果三方面)蟬聯全國第一。
儘管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基礎相對較好,但未來能否保持優勢、增創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多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路徑?
今年疫情期間,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搶通」的兩條專利預審新通道,不僅讓企業受惠面更廣,還將專利送進快車道,授權時間從3—4年壓縮至3—4個月。像這樣的舉措,對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環境、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尤為重要。
如今,廣東的路線圖很明確,要從「快確權」和「快維權」兩個缺口來突破,築牢智慧財產權「快保護」網絡。
不過,在不少企業和專家看來,未來廣東在「快」字的基礎上還要兼顧「通」字。廣東可以依託國家級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等重要平臺,進一步對接港澳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提升聯合執法能力,「打通」更多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快保護」的通道。同時,探索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互認試點,促進三地完善智慧財產權協同「快保護」網絡。
南方日報記者 陳曉 曾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