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最繁華商業中心信義區6月1日下午發生停電,有2800戶受影響。
▲臺灣水果受"獨"害滯銷,果農怒斥:綠營閉上「臺獨」臭嘴就是幫忙了!
夏暑初臨,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卻已深陷政爭與民怨的雙重炙烤。
由於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將至,不僅藍綠鬥爭趨於白熱化,民進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是暗潮湧動,比如呂秀蓮在民進黨臺北市長候選人問題上不滿蔡的安排,宣布退出民進黨。
更嚴重的危機來自民生方面,臺北市停電事故頻發,全臺供電短缺的狀況越發突出;當局對低薪問題無計可施,卻對臺灣民眾赴大陸求學、就業設置障礙;部分縣市的香蕉、鳳梨等水果嚴重滯銷,高雄大樹區有農民在自家門口掛出「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橫幅。
「政治惡鬥、經濟崩壞、民生凋敝」,這是民進黨治下臺灣亂象的寫照,也是蔡英文兩年前風光上臺時沒有想到的。彼時的蔡英文志在必得,以為憑其對「立法」「行政」的雙重掌控以及美國的加持,不僅可以遠遠甩開國民黨,還可以不依靠大陸帶領臺灣經濟走出低迷。
但是反觀這兩年,民進黨與大陸對抗,與國民黨對決,疏於照顧民眾,支持者已經大量流失。走到如今這般田地,原因恐怕有三:
其一,政黨私利凌駕於民眾利益之上。
民進黨重新上臺之後,在兩岸關係上大踏步倒退,拒絕「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同時違背經濟規律提出所謂「新南向」政策,以「臺獨」政治綁架民眾利益。拼經濟無策,拼政治有招,其還從選舉競爭和持久「執政」的需要出發,高舉「轉型正義」的大棒,對國民黨展開政治追殺,更加深化了藍綠矛盾。
藍綠政黨持續惡鬥,讓島內青年的政黨傾向日益消退,他們提出「藍綠靠邊站」的口號,並稱之為「無色覺醒」。由此可見,臺灣政黨政治的衰敗程度。
其二,公共治理以選票而非人民為中心。
民進黨靠黨外運動、草根政治起家,深諳民粹動員之道,自認為比國民黨更懂臺灣人民,動輒端出民意、民心來為自己辯護。但是,自從參與選舉競爭以來,其以選票為唯一行動目標的趨勢愈發明顯。本來深耕多年,民進黨對民眾的利益與需要應有所知曉,但是在政黨利益與價值的驅策下,無意也無力進行積極回應。
此次臺灣蕉農的遭遇就是典型縮影:重政黨私利輕民眾訴求,不願打開兩岸關係的大門,放棄廣闊的大陸市場,當然無法解決農產品生產與供給端失衡的危機。
▲近來臺灣香蕉價格大崩盤,旗山香蕉原產地竟然殺到1公斤只賣1元新臺幣(0.21元人民幣)!
其三,執行脫離現實的「臺獨」路線。
這是導致民進黨危機的根本原因。當下,兩岸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增大、經濟社會深度交融,「臺獨」早已成為一個沒有現實可能性的虛幻想像。蔡當局強調維持兩岸現狀,始終無法交出兩岸是否同屬一中的「半張答卷」,相反,賴清德之流的「臺獨」挑釁言論以及一系列「柔性臺獨」政策,則進一步讓兩岸關係遇冷。
沒有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只會繼續僵持,大陸市場對於提振和輔助臺灣經濟的作用就無法發揮。
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能否獲勝,2020年能否繼續執政,應該是蔡英文最為關心的事情。然而,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沒有一個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民進黨無異於自我設限和自我封鎖,如何談得上照顧民眾福祉,又如何獲得選票?
就如這次香蕉滯銷危機,被認為是綠營「鐵票倉」的農民們紛紛後悔當初投票支持蔡英文。倘若民進黨繼續任性下去,被民眾拉下臺是必然結局。
來源:北京日報新媒體長安觀察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