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你參與百度的搶紅包活動了嗎?但是對這場活動批判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我們在天天問討論了這個問題,來一起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吧~enjoy~
百度春晚豪擲9億,能否達到其導流的目的?@問多多
今年,百度成為了春晚的獨家互動合作夥伴。在春晚期間,它總共送出價值9億人民幣的紅包。這次百度砸下重金,能否達到其導流的目的?
說下小問的情況,搖到手酸一共搖了2塊錢,結果提現時候發現還要下載各種百度全家桶安裝包,有點反感就直接卸載了。
(1)百度App本次春晚投放的目的還是擴大下載量,目前一二三線城市用戶滲透率上升空間不大,而且很多對百度已經有比較大的成見,空白手機用戶主要還是在四五六城市至十八線小鎮,沒有什麼節目比春晚更強了。
9億的話如果能夠帶來900萬的下載量,一個用戶獲客成本也就100塊錢,很值。還不算廣告效益。至少大家知道了百度是App,不只是PC的搜索框,這個品牌認知對於百度非常重要。
(2)今年春晚百度非投不可,因為百度不投,就有頭條會投。抖音和百度爭奪獨家冠名非常激烈,即使百度的效果不理想,也能夠戰略阻止頭條在農村市場的進一步擴張。
其實頭條在農村用戶那裡滲透率不足10%,這個是趣頭條的數據,我不知道準不準確,但是抖音可能是有的。
百度為什麼要戰略防禦頭條呢?因為兩家的盈利模式都是廣告公司,百度的廣告模式已經由大搜模式轉向到信息流模式了。
(3)百度App春晚分四輪進行,主要是搖一搖模式。參與的門檻相對還是比較考慮「用戶體驗」的,而抽獎的門檻的話,如果門檻越低,其實越鬧影子,難度越大,其實分的錢更實在。
我和答主一樣,基本上沒有去薅羊毛搶紅包的意願,我這兩年過年時候可能要發出去2萬的紅包,當然不會寄希望於抽獎。但是不能說紅包大戰沒有效,其實類似我這樣的用戶行為已經不再具備一般用戶行為特徵,靠自己的行為得出的結論無疑是有偏差的。這也是調查研究和結果反饋的意義所在。
(4)紅包大戰對於存量用戶的意義不再搶多少錢,而在於用戶提現的動作,換句話說,不是看Appstore以及安卓市場上的排名,而是去看有多少下載了App的用戶去綁卡,綁卡就意味著是活躍的真實用戶,其數據的準確率可以用來做徵信,以及百度的金融業務即度小滿。如果不綁卡的話,有餘額的話,App被卸載的概率會非常低。
(5)客觀去理解9億或者10億,這些是廣告主或者說品牌商的廣告費用,百度等於把這些金主的廣告費直接分給用戶,用戶在搶紅包的時候其實廣告主也有曝光的,並非是百度自己的現金池,可能會有廣告主的帳期存在,但是紅包大戰本身也是一個商業模式。
以上一孔之見。
有個疑問,百度瞄準的確實是三四線的下沉用戶,可是這部分用戶下載完了要提現,發現還要綁定銀行卡,有多少這部分的用戶會綁卡呢?就我身邊的親戚來說,他們大部分是不願意隨便綁卡的,支付寶微信在市場上花了好幾年的功夫才讓他們敢於綁卡的。
引流肯定是有效果的,本人看到後既沒有參與也沒有提現。
說下我的行為路徑:
第一步:手機裡沒下過百度APP,先打開了百度網頁,網頁上赫然幾個大字,下載APP領紅包,嗤笑一聲表示理解,下載了APP,最開始是和支付寶類似的集卡預熱活動,但是卡的種類也太多了吧,好像有7、8張,直接勸退了我(其實後來發現卡的種類雖多,卻並不難集,這也給活動運營們敲個種,別搞太多花花綠綠的,卡片數量也是學問,像人家支付寶搞5種卡片就不多不少了)
第二步:等到春晚主持人宣布搖紅包,四輪全部參與,開始狂搖,最後得了幾塊錢吧。
第三步:失望中準備提現,發現哎喲,還得等24小時審核,耐心已經被磨沒,我要的就是新年搶紅包的這個氣氛,還搞個緩衝時間。
第四步:24小時過去,準備提現,發現,原來還是下載N個APP一個一個領啊,再想一下還有綁卡什麼的操作,算了放棄了。
綜上,這個活動讓我覺得自己是一根羊毛被薅了,所以我怒卸百度APP,別說給百度系其他APP導流,百度APP我都不要了!我應該是個典型用戶吧。
百度:下載一天,提現完卸載,收了9.58。
支付寶:掃福、答題、餵雞、澆花、線下支付、操作10天,領了1.68,真棒。
論複雜的用戶心理。
不能單單拿百度的春晚營銷來說話,要對比一下百度和其他競爭對手的風格。
以百度和支付寶為例,百度只是單獨場景的一次運用,僅僅在春晚搖紅包,支付寶是一系列的運營過程,並且在運營過程中充分給客戶遊戲一般的體驗。
由於它只是一個單次活動場景,用戶的潛在邏輯是這是一項任務並且獲得報酬。隨後百度在後端設置上,需要用戶各種下載APP才能領紅包,這個對於用戶來說會覺得投入產出比不成比例。
支付寶是通過遊戲化的運營場景,讓客戶轉移了參與目標大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反而淡化了利益訴求,更加像是一次較長時間的社交活動,所以即使麻煩一些用戶也可以忍受。
說到底,還是初心的問題,赤裸裸的商業活動和體驗班的社交營銷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是否達到引流?答案是:是的
但究其根本,是否只有引流這一個目的?答案是:絕對不是。
引流、品牌運營、產品推送 這三個目的比起來,可能引流就顯得不是那麼明顯。
產品推送:從每天打開百度後的任務(給抽獎機會)就能看出來有這不同的任務去做,而最主要的是、需要一定用戶消耗的就是下載好看、全民小視頻、看多多,起碼在這個活動前我對這些APP並不了解,百度可能藉此機會將這3款軟體進行強推,相信相關產品線過年都加班了吧。
三個軟體在激活用戶上也都用獎勵抽獎次數進行了運營,如看一個視頻之類,並且達到要求後系統提示,可以直接根據提示進行跳轉也是很人性化的設定。
品牌營銷:去除產品的思維,單說百度,用戶一聽百度搜索、度娘、百度一下、百度圖片,而對於其他產品可能認知度就比較差了,這個活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用戶知道:小視頻領域百度也在做,新聞也在做……
想是一方面,做又是另一方面。
多個APP,用戶早就眼花繚亂,操作簡單,用戶只需要點點點,導致引流來的用戶,只要有點潔癖,就會把軟體統統刪掉,引流來的用戶並不能真正的觸及產品,還不如來個:分享新年餃子視頻就送1元來的塊,起碼用戶有了沉默成本。
至於活動內容本身(集卡),樓上說過數量有學問,我覺得有道理,但可能是考慮到不想和支付寶重複,湊成了10個,其實也還行,我在這裡不累述。
歡迎討論!探討大廠模式。
結論先行,目的已然達到。
光看整體資金規模9億,一看很大,但是有多少用戶被參與,審核,提現攔了一步又一步,真正的成本想必並沒有那麼誇張。
說下目的,通過春晚的覆蓋進行下沉,一二線城市的整個滲透不用多言,我不怎麼用用百度,但是肯定是知道的。
對於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幾塊錢紅包的誘惑可能,不會一步一步下載APP,各種註冊審核。但是對於三四五線城市就不是了,他們沒有被網際網路紅利覆蓋過,所以當微信,支付寶,百度們來「撒錢」的時候,有多少這樣的目標人群能夠把持住自己。
下了APP——註冊了帳號——成為了用戶——使用了產品。
首先說,不管是不是搖紅包的玩法,哪怕是個其他的玩法,跟春晚合作,一樣可以達到導流的目的,只是中國人對春節收紅包這個傳統概念一直很認同。
亮點1:搖一搖是一個主要玩法,分時段的搖一搖瓜分是一個很好的設計流程,如果搖一次就結束,會減少用戶粘性和興趣,甚至有的用戶會認為沒玩夠,這樣設計,即使第一次沒得到多少紅包,用戶的心裡反應是還有下次。選擇繼續下一輪的用戶會佔大比例。
亮點2:在搖一搖結束的閒時,用戶可以下載百度推薦的一些列產品並領取紅包。這一項設計是對百度和用戶都是有利的,但是個人認為大多數用戶會選擇在某一段閒時一次性全部下載完畢,這樣雖然下載量有了,但是又有多少人下載後回去大概體驗一下產品呢,都是下載完一個就繼續下一個。
如果這裡的流程能完善下,或許更能達到百度想要的效果,比如分時段性的引導下載,吊著用戶胃口,比如8:00搖完後,引導下載一個,並模糊的告知下一個閒暇時段下載可領取88元紅包,並不是一下子完全告知用戶下載可得多少紅包,也不是一下子全都堆給用戶。
導流是肯定有的吧。
只是導了多少和留存多少的問題。
說活動噁心,百度也是沒有辦法,這種商業活動很多人都在玩,淘寶集能量也是N個App去籤到,但是百度錯就錯在,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沒有提前宣告(或許可以,以全家桶集體拜的喜慶方式提前告知,讓用戶有心理預期),沒有其他選擇(要不讓我選就在本App領取不下載其他,但紅包金額折半也可以,雖然這個方案估計不可能)。讓大家興衝衝去搶紅包的時候,卻在大家沒有預期下強制下載一堆APP,沒有與民同樂反而處處都是商業味。
用戶失望,活動失敗也不是什麼怪事了。
用紅包吸引用戶,追逐的是紅包,會隨紅包水漲船高,而不是對內容對產品的真正的認可,但也會有保留一部分用戶,這部分是一些什麼樣的用戶呢,會是一些想繼續參與搶紅包活動的用戶以及懶得管理各個app的用戶,如果擁有這樣的用戶也算有些價值,但價值不大,因為這樣的用戶傳播到用戶群也會是同等的用戶,從而形成負循環。
我是百度的長期使用者,很長時間我都保留百度這個app,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可以從手機系統裡自帶的網站中登錄百度,從此以後開始卸載百度,只有在什麼時候需要百度的時候才會點開,這會是以後所有軟體的常態,用的時候會啟動,不用會刪除以此來節省空間和頁面。
就像軟體商店中,需要的秒開一樣,用完即退,除非裡面有可以與用戶產生互動的設計,否則很難吸引像我這樣,要求效率的人。
每個app給自己定位不同,希望每一個app最後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提供更好的內容服務以及用戶體驗,才是所有軟體的生存之道,否則再多的激烈也只是徒勞。
用戶不一樣,所激勵也是不同,沒有說紅包激勵不好,只是相對人群,像我這樣的人群,就完全沒有必要,不會去參與,而且對我沒我任何誘惑,不如實際多來點乾貨福利。希望對所有網際網路的精英們有所幫助。
問題連結: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5vc898.html
對於百度紅包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來天天問和小夥伴們交流一下吧~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3期:網際網路的春節效應,會讓誰翻身?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2期:我們要不要緊緊黏住用戶?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1期:據說大部分的產品經理都不喜歡自己的產品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60期:納悶,天氣類軟體是怎麼活下來的?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9期:價格補貼,貼著貼著把自己貼進去了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8期:「曇花一現」 的產品,是否算成功?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7期:為爛產品做運營,你是什麼感受?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6期:我有些idea想找你聊聊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5期:了解抽獎設計背後的故事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4期:一年四季蹭熱點,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53期:你準備剁手了嗎?來聊聊雙十一的需求、玩法及未來
精選問題每周有,歡迎食用~配合回復味道更佳(∩_∩)
本欄目由天天問小編@Tracy 編輯,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