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區心理學科的發展歷史上,有一位學者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一起,從北平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一路西遷,凝聚愛國精神,培養心理學的專業人才,為心理學在中國大地上的傳播和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程克敬先生。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史料摘編(1937—1949)》(下)第831頁「本所主要負責人一覽表」中,對程克敬先生有較為詳盡的介紹:程克敬,別號述伊,年齡41歲,籍貫安徽合肥,現任職務為「教育系教授,兼指導研究所專題研究」。略歷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基特間省立大學理碩士,特爾斯大學教育碩士,北平師大教授兼研究所導師,西安臨大、西北聯大、西北師院等校教授」。那麼,他是如何從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輾轉於西安、蘭州等地,傳承和傳播心理學的呢?
組織開展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從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聘請日本教習服部宇之吉講授心理學開始,其後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2)先後設立教育專攻科(1915)、教育研究科(1920),確立心理學、心理測量等學習科目,聘任張耀翔、陳大齊等任教培養研究生,並創辦《心理》刊物。1923年(民國十二年)7月,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後因政局更迭變化,幾易校名,1931年奉教育部訓令改組,與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合併,成立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翌年經校務會決議,學校成立教育研究所,專門從事「教育研究及訓練教育之專門人才,並纂輯各科教材等事宜」。研究所設立委員會,聘任導師、導師助教纂輯員及助理等。其中,導師負責指導訓練研究生從事教育研究。時任安徽合肥三育中學校長程克敬受聘導師,於1933年到校任職,負責教育測驗法、教育實驗法等科目的課程教學、大綱設定、研究生指導等工作,並擔任研究所委員會委員。
在此期間,程克敬先生積極開展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出版發行的《師大月刊》先後發表《現代心理學各派究竟反抗什麼》《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觀察教育上之情緒問題》《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內容之商榷》等學術文章,對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而存在的「內部分立門戶,各不相容」的問題,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利用情緒來激發、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以及師範學校中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選用等進行了專門的討論。程克敬先生針對當時心理學科中存在的爭論,詳細分析了「行為派」「內省派」等不同學術觀點爭論的背景。在《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觀察教育上之情緒問題》一文中,他結合坎農(W. B. Cannon)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演講,論述了情緒問題在教育中的作用,並詳細闡述了情緒的觀察方法、表情的神經基礎等。在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選用上,他特別提出「教科書既然是為教師所編,當然應該適應教師之需要」,因此,應該通過分析「教師通常的工作」,了解「教師事業成功的標準」,以確定教師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此外,他還組織了「編造英文拼字量表報告書」的研究,以及《幼兒期性教育》的校訂等工作。
投身中國心理學早期學術活動
在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歷史中,有一個著名的星期三聚會。弗洛伊德從1902年秋開始,邀請維也納的醫師在每周三聚會,討論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應用。這個聚會凝聚了一大批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為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也曾有北平心理學同仁組織聚會。該聚會從1934年7月24日開始,邀請當時北平各大學心理學同仁,於每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第一次由周先庚組織,國立北京大學樊際昌、陳雪屏、潘企莘,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程克敬、朱希亮,輔仁大學王徵葵、高文源,燕京大學劉廷芳、陸志韋,國立清華大學孫國華等參加。後由樊際昌、劉廷芳、陳雪屏、高文源、程克敬等輪流組織。
在聚會中,來自北平不同大學的心理學學者一起討論中國心理學的現狀及未來,後來福州協和大學陳文淵博士、倫敦大學陳立博士也參與聚會。在1935年的第九次聚會中,他們討論了中國心理學的出路,並「承認應用方面之提倡,實為當今急務」(《中國心理學報》,第一卷第一期,民國二十五年九月,第88頁)。第十一次聚會中,陸志韋倡議組織中國心理學會,並公推樊際昌、孫國華、陸志韋起草學會章程。1936年2月至5月先後組織5次聚會,在3月的聚會中,擬辦《中國心理學報》。4月的第一次聚會由程克敬、王徵葵、高文源及其夫人包志立(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組織,商討審定《國立編譯館普通心理學名詞草案》。在5月的聚會中,組織創辦《中國心理學報》的意見討論,並補發《中國心理學會草案》,向南京同仁徵求意見。1936年9月,《中國心理學報》創刊;同年,由當時京、滬、寧三地心理學者共同發起的中國心理學會成立。
執教於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遷往西安,與同時西遷的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焦作工學院等組成西北臨時大學。1938年3月又令學校遷往城固,隨後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同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改制,成立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這一時期,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師生隨校西遷,原教育研究所的李建勳、黃敬思、何士驥等也來到西安,其中程克敬先生在列,並聘為教育系教授。1938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決定成立師範研究所,程克敬先生被聘為研究所教授,承擔教學、教育問題研究及研究生指導工作。研究所先後培養了一批後來在蘭州繼續從事心理學教育的著名學者,如郭士豪、佘增壽(兩位為1940年9月招收的研究生)等。程克敬曾指導佘增壽開展了有關「師範學校之訓育」的研究。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獨立設置後兩年,國民政府令其再遷至蘭州(1940年4月,「渝字1528號訓令」)。學校師生分批轉遷。根據《民國紙質檔案59卷》中關於「國立西北師範大學院教職員錄(三十四年十二月編印)」中教育系教職員名錄的記載顯示,程克敬為教育系教授,時年44歲,其到校時間為「22.8.1」。儘管其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一覽》中有關程克敬先生的入職時間(二十二年九月)有一個月的時間差異,但這也表明,程克敬先生隨校離開北京之後,幾經輾轉,但始終在學校工作。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蒸先生還曾於1944年6月,向當時的教育部呈文,報請關於程克敬、孫之淑等久任教員獎學金事宜,而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畢業生紀念冊(1947)所附的教職員錄中顯示,程克敬為當時教育系教授,時年44歲,「現在住址」為「本院」。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西遷蘭州期間,程克敬先生曾擔任學院圖書儀器委員會委員,參與了學院院務工作,以及「導師考查學生評語及等級標準」的研究工作。
發揚「興學強國」的西北聯大精神
程克敬先生後來離開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西遷內地的很多高校開始復校。河北省籌備學校復員,原西遷陝西、甘肅的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部分師生返回天津,開始復校工作。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西遷蘭州時,負責家政系工作的齊國梁教授於1946年回到天津,繼續擔任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院長,兼任主任。在此次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復校的過程中,程克敬先生為了支持該院教育系的建設,前往天津,並擔任教育系主任。
程克敬先生的半生經歷,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是師範教育,特別是心理學科傳承、傳播並植根中國土地的一個見證。20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逐步發展,心理學課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雜誌以及心理學的學會組織相繼建立起來。然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相對較晚,心理學的發展則更晚一些。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很多高校陸續內遷,高等教育在戰火與輾轉中傳承和延續。西北聯大先後匯聚了來自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安徽大學等校的心理學教授,延續心理學的傳承及人才的培養。《光明日報》曾刊文認為,西北聯大在民族危難的年代,發揚了「興學強國」的精神;而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西遷,既是現代大學避於戰亂維繫根脈的努力,也是師範教育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既是民族危難存亡之際「興學強國」精神的凝聚,也是民族覺醒獨立之時人才培養與紮根築基的拼搏。
程克敬先生學成回國之後,投身於中國師範教育,並在戰亂的年代隨校西遷,一直堅持在教育研究所、師範研究所、教育系等工作,講授心理學課程,主持相關課程建設,積極探索心理學的學術研究,並指導和培養心理學的專業人才,為心理學在西北的發展延續了根脈。他身上展現的擔當與奮鬥精神,是新時代西部地區高校振興,特別是心理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激勵著新時代的心理學人「向西、向下」,紮根西部,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本文獲2018年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託橫向項目「甘肅省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調查研究」資助和支持)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康廷虎 王桃桃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