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向西傳承與傳播——記時任國立西北師範學院教授程克敬先生

2020-10-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西北地區心理學科的發展歷史上,有一位學者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一起,從北平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一路西遷,凝聚愛國精神,培養心理學的專業人才,為心理學在中國大地上的傳播和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程克敬先生。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史料摘編(1937—1949)》(下)第831頁「本所主要負責人一覽表」中,對程克敬先生有較為詳盡的介紹:程克敬,別號述伊,年齡41歲,籍貫安徽合肥,現任職務為「教育系教授,兼指導研究所專題研究」。略歷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基特間省立大學理碩士,特爾斯大學教育碩士,北平師大教授兼研究所導師,西安臨大、西北聯大、西北師院等校教授」。那麼,他是如何從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輾轉於西安、蘭州等地,傳承和傳播心理學的呢?



  組織開展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從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聘請日本教習服部宇之吉講授心理學開始,其後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2)先後設立教育專攻科(1915)、教育研究科(1920),確立心理學、心理測量等學習科目,聘任張耀翔、陳大齊等任教培養研究生,並創辦《心理》刊物。1923年(民國十二年)7月,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後因政局更迭變化,幾易校名,1931年奉教育部訓令改組,與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合併,成立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翌年經校務會決議,學校成立教育研究所,專門從事「教育研究及訓練教育之專門人才,並纂輯各科教材等事宜」。研究所設立委員會,聘任導師、導師助教纂輯員及助理等。其中,導師負責指導訓練研究生從事教育研究。時任安徽合肥三育中學校長程克敬受聘導師,於1933年到校任職,負責教育測驗法、教育實驗法等科目的課程教學、大綱設定、研究生指導等工作,並擔任研究所委員會委員。

  在此期間,程克敬先生積極開展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出版發行的《師大月刊》先後發表《現代心理學各派究竟反抗什麼》《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觀察教育上之情緒問題》《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內容之商榷》等學術文章,對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而存在的「內部分立門戶,各不相容」的問題,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利用情緒來激發、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以及師範學校中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選用等進行了專門的討論。程克敬先生針對當時心理學科中存在的爭論,詳細分析了「行為派」「內省派」等不同學術觀點爭論的背景。在《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觀察教育上之情緒問題》一文中,他結合坎農(W. B. Cannon)在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演講,論述了情緒問題在教育中的作用,並詳細闡述了情緒的觀察方法、表情的神經基礎等。在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選用上,他特別提出「教科書既然是為教師所編,當然應該適應教師之需要」,因此,應該通過分析「教師通常的工作」,了解「教師事業成功的標準」,以確定教師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此外,他還組織了「編造英文拼字量表報告書」的研究,以及《幼兒期性教育》的校訂等工作。

  投身中國心理學早期學術活動

  在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歷史中,有一個著名的星期三聚會。弗洛伊德從1902年秋開始,邀請維也納的醫師在每周三聚會,討論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應用。這個聚會凝聚了一大批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為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也曾有北平心理學同仁組織聚會。該聚會從1934年7月24日開始,邀請當時北平各大學心理學同仁,於每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第一次由周先庚組織,國立北京大學樊際昌、陳雪屏、潘企莘,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程克敬、朱希亮,輔仁大學王徵葵、高文源,燕京大學劉廷芳、陸志韋,國立清華大學孫國華等參加。後由樊際昌、劉廷芳、陳雪屏、高文源、程克敬等輪流組織。

  在聚會中,來自北平不同大學的心理學學者一起討論中國心理學的現狀及未來,後來福州協和大學陳文淵博士、倫敦大學陳立博士也參與聚會。在1935年的第九次聚會中,他們討論了中國心理學的出路,並「承認應用方面之提倡,實為當今急務」(《中國心理學報》,第一卷第一期,民國二十五年九月,第88頁)。第十一次聚會中,陸志韋倡議組織中國心理學會,並公推樊際昌、孫國華、陸志韋起草學會章程。1936年2月至5月先後組織5次聚會,在3月的聚會中,擬辦《中國心理學報》。4月的第一次聚會由程克敬、王徵葵、高文源及其夫人包志立(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組織,商討審定《國立編譯館普通心理學名詞草案》。在5月的聚會中,組織創辦《中國心理學報》的意見討論,並補發《中國心理學會草案》,向南京同仁徵求意見。1936年9月,《中國心理學報》創刊;同年,由當時京、滬、寧三地心理學者共同發起的中國心理學會成立。

  執教於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遷往西安,與同時西遷的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焦作工學院等組成西北臨時大學。1938年3月又令學校遷往城固,隨後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同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改制,成立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這一時期,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師生隨校西遷,原教育研究所的李建勳、黃敬思、何士驥等也來到西安,其中程克敬先生在列,並聘為教育系教授。1938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決定成立師範研究所,程克敬先生被聘為研究所教授,承擔教學、教育問題研究及研究生指導工作。研究所先後培養了一批後來在蘭州繼續從事心理學教育的著名學者,如郭士豪、佘增壽(兩位為1940年9月招收的研究生)等。程克敬曾指導佘增壽開展了有關「師範學校之訓育」的研究。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獨立設置後兩年,國民政府令其再遷至蘭州(1940年4月,「渝字1528號訓令」)。學校師生分批轉遷。根據《民國紙質檔案59卷》中關於「國立西北師範大學院教職員錄(三十四年十二月編印)」中教育系教職員名錄的記載顯示,程克敬為教育系教授,時年44歲,其到校時間為「22.8.1」。儘管其與《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一覽》中有關程克敬先生的入職時間(二十二年九月)有一個月的時間差異,但這也表明,程克敬先生隨校離開北京之後,幾經輾轉,但始終在學校工作。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蒸先生還曾於1944年6月,向當時的教育部呈文,報請關於程克敬、孫之淑等久任教員獎學金事宜,而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畢業生紀念冊(1947)所附的教職員錄中顯示,程克敬為當時教育系教授,時年44歲,「現在住址」為「本院」。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西遷蘭州期間,程克敬先生曾擔任學院圖書儀器委員會委員,參與了學院院務工作,以及「導師考查學生評語及等級標準」的研究工作。

  發揚「興學強國」的西北聯大精神

  程克敬先生後來離開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西遷內地的很多高校開始復校。河北省籌備學校復員,原西遷陝西、甘肅的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部分師生返回天津,開始復校工作。在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西遷蘭州時,負責家政系工作的齊國梁教授於1946年回到天津,繼續擔任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院長,兼任主任。在此次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復校的過程中,程克敬先生為了支持該院教育系的建設,前往天津,並擔任教育系主任。

  程克敬先生的半生經歷,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是師範教育,特別是心理學科傳承、傳播並植根中國土地的一個見證。20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逐步發展,心理學課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雜誌以及心理學的學會組織相繼建立起來。然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相對較晚,心理學的發展則更晚一些。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很多高校陸續內遷,高等教育在戰火與輾轉中傳承和延續。西北聯大先後匯聚了來自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安徽大學等校的心理學教授,延續心理學的傳承及人才的培養。《光明日報》曾刊文認為,西北聯大在民族危難的年代,發揚了「興學強國」的精神;而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西遷,既是現代大學避於戰亂維繫根脈的努力,也是師範教育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既是民族危難存亡之際「興學強國」精神的凝聚,也是民族覺醒獨立之時人才培養與紮根築基的拼搏。

  程克敬先生學成回國之後,投身於中國師範教育,並在戰亂的年代隨校西遷,一直堅持在教育研究所、師範研究所、教育系等工作,講授心理學課程,主持相關課程建設,積極探索心理學的學術研究,並指導和培養心理學的專業人才,為心理學在西北的發展延續了根脈。他身上展現的擔當與奮鬥精神,是新時代西部地區高校振興,特別是心理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激勵著新時代的心理學人「向西、向下」,紮根西部,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本文獲2018年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託橫向項目「甘肅省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調查研究」資助和支持)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康廷虎 王桃桃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分合及其歷史意義
    西北聯大,雖在1939年8月8日奉教育部令改為國立西北大學(以下簡稱西大),相繼分出國立西北工學院(以下簡稱西工)、國立西北師範學院(以下簡稱西師)、國立西北醫學院(以下簡稱西醫)、國立西北農學院(以下簡稱西農),為西北地區留下綜合、師範、工、農、醫等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後來復歸平津,但北平大學整建制永遠留在西北。
  • 西師史話 | 《學術季刊》:抗戰時期西北的學術圖像
    對於以傳播文化為己任的學術期刊而言,這一要義實在更為必要。緣此,當我們將目光投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學術季刊》(以下簡稱《學術季刊》這一學術具象時,踏勘和理解她所蘊含和釋放出的學術與文化之光就成為自然之事。一、艱難歲月續新華:《學術季刊》初創的社會生態及籌備《學術季刊》是非常具有抗日戰爭特徵的一本雜誌。
  • 國立師範學院檔案
    本檔包括《國立師範學院民三七級紀念冊》和《國立師範學院各系民三五級畢業同學錄》。 1938年夏,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創建一所獨立的國立師範學院,由上海光華大學副校長廖世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俊升、中央黨部宣傳部副部長潘公展、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朱經農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教授汪德耀組成國立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廖世承為主任。 廖世承來到藍田,尋得辛亥革命人物李燮和的故居——李園,創建了國立師範學院。
  • [ 獨家 ] 錢鍾書《圍城》與安化原藍田國立師範學院 背後的故事
    、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朱經農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教授汪德耀組成國立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廖世承為主任。主人李卓然先生甚豪爽,磋商半日,即成立契約。」李園位於距藍田鎮西一裡許的光明山,佔地約有百畝,「其中房屋二百間,重阿曲房,長廊逶迤」,確實是難得找到的好地方。訂立契約後,廖世承以條件優越為由呈報教育部以藍田作院址,獲得批准。10月10日,籌委會接受李園全部房屋,開始修整和油漆,並在光明山上興建教室和其他教學生活設施。
  • 國立西北大學:微弱之光照亮考古學
    此後,雖然北平研究院遷至昆明,西安臨時大學南遷漢中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後又一分為五,但考古學教育一直未斷,完整地被國立西北大學所保留。另外,發掘所得之古物,如灰陶片、帶釉陶片、瓦罐、磚瓦片、五銖錢以及「博望□造(或銘)」封泥一方等重要文物,經過分類編號整理後,於1939年1月在西北聯大歷史系考古室舉辦張騫墓道發掘出土文物展覽。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顧毓琇曾親自帶隊前來參觀。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這裡是法商學院舊址,西北聯大時期曾在這裡辦學八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及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羅章龍先生、于右任都曾在此任教。各大學儘管被佔領或破壞,學生與教授過著流離奔波的生活,可是民族精神仍然興旺,而「士氣」更因侵略者的炮火變得更剛毅,留下了中國教育史上悲壯而激情的一頁。「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即為明證!」
  • 漢中市城固縣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上榜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這裡是法商學院舊址,西北聯大時期曾在這裡辦學八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及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羅章龍先生、于右任都曾在此任教。目前,這座紅色建築依然保存完好,此前一直作為城固一中校職工辦公室和宿舍使用,現在逐漸閒置,目前在一樓還設有學校衛生所和學生心理諮詢中心。城固一中黨委書記孫建波介紹:「法商學院在此辦學8年,有891名學生畢業。
  • 告訴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的故事
    吳世昌一家隨著逃難人群到了西安,受許壽裳、黎錦熙之邀,任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講師。1938年5月,西北聯大發掘絲路開鑿者張騫墓及墓前石刻後,吳世昌撰寫了極具民族情懷的《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碑記》,對張騫「跋涉萬裡的鑿空之功」極盡褒揚,對「國黌播遷,西暨漢中」,「禦侮圖強」盡書悲壯,成為西北聯大這所戰時流亡大學最重要的遺存文獻之一。
  •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
    桂林師範學院,它籌建於1941年10月,取名為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當年 11月招生100餘人,學校有教師20多人,校長為曾作忠
  • 【西北聯大研究專欄】張豈之:西北聯大與開發西北:中國高教史上的重要篇章
    1933年5月,邵力子任陝西省政府主席後,有感於西北人才缺乏,在1935年11月聯合西北各省政要提議建立西北大學,認為「北平大學現有農工醫法商及女子、文理等五學院,學生共一千五百餘人,教授百餘人,機器、儀器、標本、書籍等約值三百萬元,規模素稱完備,以該校環境論,遷移西北尤為適宜」。時任北洋工學院院長的李書田也深感日寇入侵,天津恐難為辦學之地,開始籌備學校內遷。
  • 科學網—西北聯大:矗國之偏隅 立世之英才
    史稱「國立西北五校」。 時至1944年底,五校之中的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遷往甘肅蘭州辦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曾組成西北聯大的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國立東北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分別在北平、天津、瀋陽、洛陽等地復校,而國立西北醫學院併入國立西北大學回遷西安,國立西北工學院則回遷鹹陽和西安。
  • 「西北聯大」因何名聲甚微 存在時間僅一年
    1938年4月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訓令:「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逐漸向西北陝甘一代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大」初設了六個學院: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學院下設二十三系。
  • 中國高校那些事——國立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堂創立於1902年,設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由山西巡撫岑春煊和英國人李提摩太共同創辦,山西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堂之一紡織工程系和採礦工程系併入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個系獨立建院為太原工學院(今太原理工大學)。醫學院1953年(含醫學系)獨立建院為山西醫學院(今山西醫科大學)。
  • 西遷精神與西北師範大學
    新時代,西北師範大學將繼續傳承和弘揚先輩們的西遷精神,服務西北,胸懷全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6]後來,西北師大在文科樓前豎立了「三·二九」學生運動紀念碑。1950年冬,當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興起之後,時任校長李化方教授毫不猶豫地帶頭送子參軍,他以實際行動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參軍熱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7]鄭文教授退休後仍住在舊房子裡,沒有把工資用來購買新房子,而是用來出書,先後出版了十幾部著作。他說:「有人說我老糊塗了,其實我很清楚。
  • 西工大傑出校友李恆德先生逝世
    西工大新聞網5月30日電 (綜合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教育家,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生物仿生材料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傑出校友李恆德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5月28日2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 [招生院校]西北師範大學專升本簡介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合大學下設的教育學院,後改為師範學院。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繼續在蘭州辦學。同時,恢復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
  • 你可能只知道南渡北歸的西南聯大,不知道還有一個西北聯大
    這兩所大學,一個向南,一個向西。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都是中國抗戰期間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
  • 西北地區最好的兩所師範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地區是我國欠發達地區,但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實力雄厚,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等都是地處西北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今天我們聊聊地處西北的兩所師範類高校: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坐落在黃河之濱金城蘭州,是一所雙非高校,現為甘肅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西北師範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 蘭大百年萃英文庫
    曾任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先後創辦西北農學院、國立蘭州大學,任院長、校長。在動植物分類學、古農史、水土保持等領域卓有建樹。代表作有《〈禹貢〉新解》《〈易傳〉的分析》《我國果樹歷史的研究》《我國水土保持的歷史研究》等。本卷是我國著名農業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辛樹幟先生建國前後著述的合集。
  • 西工大舉行胡沛泉教授塑像揭幕儀式
    西工大新聞網1月8日電(武曉耕 劉碧穎 攝影記者 盧迪)為紀念我國著名工程力學與航空專家、教育家、《西北工業大學學報》創始人及主編、西北工業大學教授胡沛泉,1月7日上午,在西工大友誼校區毅字樓大廳舉行了胡沛泉教授塑像揭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