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楊三喜)12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洗澡也要裝個APP,如此「智慧校園建設」是添亂》的評論。
日前,長沙某高校發布了一則通知,稱熱水系統將升級改造,原有的熱水卡已無法使用,需要下載一個APP,「掃碼」後才能洗澡。這一操作引發了很大爭議,不僅給學生帶來諸多不便,而且還費錢——原本用卡只要1元左右,升級用APP後洗澡價格至少翻了番,冬天甚至會花到將近5元。難怪學生紛紛吐槽。
在眾人反對之下,學校做出了整改:優化了APP的功能,並重啟之前的熱水卡與APP並行,這才平息了爭議。
洗澡也要安裝一個APP,類似情況並不鮮見。有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位大學生都要被強制下載4至6個APP。選課、門禁、籤到、查課表、查成績、投票分別需要一個APP……而且甚至連喝熱水、洗衣服、吹頭髮等生活日常,都得下個APP才能完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開始了校園網絡建設。對於學生來說,校園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最直接、深刻的變化就是一卡通的出現,食堂就餐、進出圖書館、繳納水費、電費等都可以通過一張校園卡來辦理。雖然一卡通並沒有真正實現「一卡全通」,但不能否認它仍然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便利。
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教學、後勤管理服務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教育信息化2.0成為高校的新使命。但從目前一些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具體舉措來看,其實施路徑偏離了智慧校園的本意。它們挑戰的不是技術,而是學生的手機內存;它給學生帶來的不是便捷、高效,而是麻煩與折騰;這樣的智慧校園建設,不僅不是進步,反而是嚴重的倒退,對於學生來說,還不如回到一卡通時代。
為何一些體驗效果很差、毫無市場競爭力、存在各類安全風險的APP遍布各地高校?為何會出現如此違背市場規律的現象?究其原因,恐怕與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被個人或者部門利益綁架有關。青年大學生是各類手機應用的高頻用戶,所以成了一些商家眼中的「唐僧肉」。商家通過與學校的合作,讓下載這些APP成為強制要求。比如,洗澡必須刷APP,不下載就沒法洗。一些校園APP甚至與學生的成績、評優掛鈎,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嗎?
有人總結,越是學校方面要求下載的APP,就越難用,圖標醜陋、框架幼稚、頁面粗糙、運行卡頓,評分徘徊在一星邊緣,而且越是這些強制下載的APP,越容易從學生身上撈到油水,體驗效果差不說,還頻繁彈出廣告、垃圾簡訊。如果說大量垃圾簡訊的背後是學生個人信息被洩露的巨大風險,那麼那些一啟動就會自動跳出網遊、貸款廣告的差評APP臉上,則清清楚楚地寫著「利益」二字。
高校為何要採購這些難用的APP項目?其採購招標的流程是否公平公開,有沒有聽聽學生的意見?這些都值得追問。從這個角度來說,要遠離這類差評APP,首先要做的是規範高校APP採購流程,讓APP採購運行在陽光之下,確保其公益性、公共性、安全性,避免泛濫的APP綁架學生的手機,個人或者部門利益綁架智慧校園建設。
高校信息化建設進入2.0時代,真正實現一張校園卡或一個APP就能走遍校園的智能化管理,讓教學、後勤管理服務更加方便,為廣大師生帶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校園學習生活體驗,應該是智慧校園建設的目標。而從各類差評APP橫行校園來看,它考驗的絕不僅僅是技術。實際上,一些大平臺開出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已經足以解決上述問題,它真正考驗的還是一些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