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看似是件簡單的「小事兒」,但很多人都整不明白。光在我們的學習群裡,就經常有姐妹對小寶寶喝水的事兒抱有疑問:小嬰兒需要喝水嗎,喝多少,怎么喝?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寶寶喝水那些事兒。
01
新生兒到底要不要餵水?
★ 母乳餵養
美國兒科協會AAP的意見是:六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需要任何除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液體,包括水、果汁等。母乳中水分在80%以上,非常利於消化吸收。所以,只要攝入充足的奶類,正常情況下的寶寶很少缺水。
★ 奶粉餵養
由於配方奶粉是模擬母乳成分配比的,所以正常衝調,裡面的水分也是在80%以上,一般也是不需要餵水的。
考慮奶粉中蛋白質和鈣等高於母乳,所以可以在兩頓奶之間少量餵水,具體為多少水也沒有標準,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酌情調整,例如,按照奶與水的比例為100:20左右餵水。
02
為什麼說6個月以內的寶寶無需喝水?
上面已經說過了,母乳水分含量高達80%以上,而奶粉只要按比例衝泡,基本也能滿足寶寶每日對於水分的需求。
此外,不足6個月的寶寶,腎臟發育尚不完善,攝入過量水分不僅會加重寶寶腎臟負擔,還會出現水中毒的情況。即便寶寶出現了少許缺水情況,也會通過喝奶自行解決的,所以說6個月內的寶寶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
需要注意的是,「6個月前無須喝水」並不是不能喝,它是指即使不用喝水只喝奶,也能滿足寶寶對水的需求,所以不必強迫寶寶飲水。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像每次吃奶後喝一兩口水清洗一下口腔奶漬,是沒問題的。
所以,很多月嫂習慣給吃完奶的寶寶餵一兩口水,也是無妨的。
但人工餵養的寶寶最好餵水。因為人工餵養其實與母乳餵養很不同。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嬰兒配方奶粉多是由鮮牛奶作為原料,通過濃縮和噴霧乾燥工藝加工而成。
由於牛奶中蛋白質、礦物質的構成與母乳不同,所以,和母乳餵養的寶寶相比,人工餵養的寶寶代謝消化負擔會有所增加,需要足夠的水分才能將這些蛋白質、礦物質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因此,人工餵養的寶寶最好在兩次餵奶之間喝一次水。尤其是炎熱的夏季或者是寶寶出汗較多的時候,補充水分更是必不可少的。
(護士在給新生兒餵水)
03
寶寶每天該喝多少水?
0~6個月
正常餵養且無任何疾病的寶寶,每日除了喝奶,母乳餵養每次餵奶後可以餵一兩口水,不喝也可以;配方奶餵養在兩次奶中間喝一次水,10ml以內。
如果天熱,孩子出汗,室內乾燥,不管是否是母乳餵養,都要適量喝水。
6~12個月
奶和輔食中都包含水分,所以可根據寶寶情況和意願,每日額外補充100ml~150ml的水分即可。
1歲以上
除去奶類、蔬菜、水果中所含的水分,1~3歲幼兒每天需要直接飲用的水量大約為600~1000ml。
04
以下5種情況需要酌情喝水
1、尿少、尿液發黃時
尿量和尿色是判斷寶寶是否需要補水的參考之一,如果尿色呈無色或淡黃色,說明體內水分充足無需額外補水。
如果寶寶出現小便發黃、尿液減少,則需要根據情況餵寶寶喝奶或喝水,然後觀察小便發黃的現象有無改善。
如果餵奶、餵水後小便持續發黃,並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狀態差的現象,則需要就醫檢查具體原因。
注意:寶寶皮膚幹、便秘並不代表缺水。雖然缺水會導致便秘,但便秘不一定是缺水,可能是纖維攝入不夠、澱粉類或富含膠質的食物攝入過多,也可能是米糊、奶粉衝得過濃導致鈣、鐵等微量元素攝入過多等。
2、出汗過多時
天氣炎熱、穿蓋過多、長時間玩耍以及哭鬧時,都會使寶寶大量出汗。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餵奶,讓6個月以上的寶寶喝奶或喝水。
3、劇烈嘔吐時
當寶寶出現頻繁嘔吐或噴射性嘔吐時,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要就醫查找嘔吐的真正原因,以防延誤某些疾病的治療。
如果寶寶嘔吐情況不嚴重,精神狀態沒有太大影響、嘔吐後能繼續吃奶、體重增長良好,這種情況下,寶寶一般不會出現急性失水情況,所以也不必非要餵寶寶喝水。
4、發燒時
寶寶發燒時新陳代謝的速度會加快,體內水分也容易流失,所以需要適量補充水分。
這不僅是為了補充流失水分,還是為了增加排汗、排尿的次數,幫助身體帶走一些熱量。
5、急性腹瀉時
寶寶腹瀉期間,一定要注意給寶寶補充適當水分,以防脫水。因為脫水嚴重時會損傷寶寶的大腦和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寶寶出現疲乏、煩躁不安、口渴、口唇乾、眼窩輕度凹陷、皮膚沒彈性、四肢涼、尿少等情況,說明寶寶已經有輕度或中度脫水了,需要及時就醫。
小貼士:如果寶寶生病了,也不要強制寶寶喝過量的水,凡事都有度,水喝的太多也不是好事。長期攝入過量的水,會對孩子的腎臟造成負擔。
另外,喝水多了,奶吃的就少了。而媽媽的乳汁是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分泌的,孩子吃的少了,乳汁分泌量自然也會下降,長此以往,既容易導致孩子營養不良,也會傷害寶媽母乳餵養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