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蘇格拉底說: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在寧波大學黨委書記朱達看來
「為培養人服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日前
由光明日報主管的高端教育雜誌
《教育家》總第248期出版
朱達登上該期「封面人物」
並刊載大篇幅深度專訪
在以「為培養人服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為題的專訪文章中
他暢談對教育現代化、大學精神、教育生態
等教育重大命題的認識和見解
既有教育家的宏觀視野
又有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深摯情懷
鷺鷺懷著激動的心情
迫不及待要跟大家分享
全文來啦~
大學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改革開放春風拂過,寧波大學卓然而立三十四載。建校之年,也恰是寧波大學黨委書記朱達正式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之時。光陰倏忽晃過,朱達和教育的距離,從近到遠,又由遠及近。多年前他與寧波大學擦肩而過,如今歲月攜他踏入這所最年輕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在接受《教育家》雜誌記者專訪時,朱達輕倚著靠背,陷入沉思:「從事教育事業,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世界萬物最關鍵的就是人。為培養人服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實現國家現代化,教育首先要現代化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勾勒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正式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現代化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的工作重點,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教育首先要現代化。國家發展,教育先行。」近兩個小時的訪談中,朱達語速緩慢,但話語極有感染力,引導著聽者的思緒。
新時代下,一方面我國和平崛起,綜合國力不斷上升,越來越多地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其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高校是發力點。朱達為寧波大學畫下目標時間軸:2035年前後即寧波大學將迎來建校50周年之際,也是中國即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節點,寧波大學要建成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十四五」時期學校則把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作為最重要的主題。「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高度吻合,朱達特別對記者強調。
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始終強調內涵式發展,改革路徑主要集中在擴大辦學規模和學生規模上。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原本重心放在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理應回歸事物的本質屬性——從高等教育的內在生發,注重內涵式發展。朱達認為,寧波大學的內涵式發展首要的是聚焦於「如何培養人」。
在辦學方向上,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國家的大學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個辦學方向前進;聚焦立德樹人,高校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人。一切為了培養人才,為了一切人才培養。人才結構不是單一的,涵蓋各個層次,包括創新型的人才,以及大批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要聚焦學科提升,每所大學必須有幾個自己拿得出、說得響的學科。高校,特別是地方性大學的學科發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水產、力學、通信等學科是寧波大學的特色,要集中資源向這些優勢學科傾斜;聚焦教學質量,高等教育要「以本為本」,著力提升本科生的教育質量,引導學生刻苦鑽研,形成良好的學風。人才培養的衡量標準在社會,大學培養的學生要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聚焦服務發展,特別是服務地方發展。我國提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服務全國大局出發,寧波在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上進行產業布局規劃,推進建設「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綠色石化、汽車2個世界級的萬億級產業集群,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軟體與新興服務4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五千億級產業集群,關鍵基礎件(元器件)、智能家電、時尚紡織服裝、生物醫藥、文體用品、節能環保6個國內領先的千億級產業集群。「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基礎研究之外,更多地為寧波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這是寧波大學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
大學有大學的精神
改革開放40餘年,「現代大學」是始終伴隨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大學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面向現代化塑「形」,那麼,現代大學其「神」為何?朱達表示,現代大學應該具有四個方面的精神品質。
首要是科學精神。科學,符合事物的發展方向,要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精神包含著追求真理的內涵,大學是探求真實、追求真理的地方,不因某個階段的任務和要求改變科學對待事物的方式。
二是創造精神。國家為高等教育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要反哺社會,尤其是在科技進步、創新創造上。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高等院校承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任務,其創新創造力,應領全社會之先。
三是批判精神。對社會生活中的事物,要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思路因循守舊,行動原地打轉,社會也就不能進步。「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前沿技術,無一不是批判精神的產物。有所建樹的科學家,也總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
四是人文精神。大學要為人的發展服務,為社會的發展服務,承擔關懷社會的責任。特別是社會重大歷史事件面前,大學的人文關照不可或缺。
高校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制度保障,推動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現代大學制度是治理之道。朱達認為,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制度層面有效確保了辦學方向和培養人的問題。治理權力和責任的邊界,考驗著大學治理的智慧。
現代大學制度的治理體系下,教授要有「發言權」。朱達認為,要充分發揮教授的作用,尊重教授,尊重他們的勞動和創造。大學的管理者不能只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要加強與教授的聯繫,在發揚民主的機制下,各方提出意見,最終達成共識。通過「教授治學,教授治校」,共同關心學校,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教育,為人的一輩子著想
聊到教育的問題,朱達很坦誠。教育「主政官」的經歷,賦予他系統性關照教育的思路,讓他在思考時追根溯源。他認為,中國教育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中學生太苦太累還是一個突出問題。究其原因,教育仍停留在「學校錯把教學當教育,家長錯把成才當成長,社會錯把金榜當樣榜」的誤區。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馬拉松那麼長,起步時跑得快一點慢一點又有什麼關係?一開始跑得快不一定會贏得最終的勝利。教育也是如此,成績優異考上好大學,只能體現某個階段的學習成果,不代表人生就是成功的。」因此,教育不能太功利,要為一個人的一輩子而不是一陣子著想。教育要打破分數競爭中「你上我下」零和博弈的局面,教育的目的是人類的全面共同發展。讀書學習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源於人內心的需要,為了自身的成長和修養而自覺自愿地去學習。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代袁枚的小詩《苔》觸動了朱達。他認為,教育更多是為人的自身服務。每個人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不同,成績有好有壞,不能老是把眼睛放在高分學生身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GDP上去了,環境卻遭到了汙染,如何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教育亦然。我國已經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也要和時代的要求相符合。政府、學校、社會和家長都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教育評價的立足點在培養人、成全人上。」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全社會關注關心教育是情理之中。在朱達眼裡,新時代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教育層面,體現在老百姓希望通過優質教育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更為迫切。」朱達認為,教育要回歸本義,通過教育提升人、成全人,為人生的幸福奠基。
寧波之名寓意「海定則波寧」,作為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寧波在風起雲湧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寧波精神是主心骨。一個人內心同樣需要一根「定海神針」。朱達認為,如果培養出的人,長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乏中國味,這是中國教育的根本性失敗。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室、食堂、學生宿舍……校園裡隨處都能見到朱達和學生談心交流的身影,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他感受到當代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向上的精神風貌。「這對我們是一種壓力,你得去思考。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
不久前,朱達為師生們上了一堂思政大課。他全程脫稿,站著講了一個半小時。他對學生說,從現在到2035年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乃至到第二個「一百年」結束,正是當代大學生貢獻智慧力量的時候。能夠身體力行參與和見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進程,施展抱負和才華為國家服務,對青年的人生來說很有意義,你們是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踐行者……
有人認為,基礎教育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孩子的創新創造力後勁不足,以致大學很難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朱達表示,當前進入高等院校的模式還是以分數論高低的選拔方式,學生欠缺創新創造力,在這方面基礎教育有改進的空間。要鼓勵孩子異想天開,讓孩子大膽地思考問題,不要用條條框框來限制他,肯定正確的地方,指出錯誤之處,在學習過程中要寬容待之。少一些時間應付考試,多和大自然接觸。
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的鏈條上,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貫穿始終,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習則各有側重。朱達援引著名思想家懷海特的一段話:「在中學階段,從智力培養方面來說,學生一直伏案專心於自己的課業;而在大學裡,他們應該站起來並環顧四周。」基礎教育關注學生知識量上的積累,在高等教育階段,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學生還要讀「無字之書」,走進實驗室、走向社會,從廣度、深度提升自我,為今後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歷史專業背景的朱達笑稱,他之於寧波大學是「出走半生,歸來已是暮年」,青春的寧波大學之於他,是承載人文情懷和教育使命感的初心之地。時代幾多變遷、社會思潮激蕩,在這裡,他要與師生們一起,構築鐫刻起家國深情的精神家園。
(全文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