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
還記得每次快期末考的時候,體育課就變成語文課,美術課就變成數學課的經歷嗎?雖然從小學開始,學校教育就一直提倡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大部分學校還是更看重語數外等主要學科。而像體育、美術這些邊緣學科,往往是可有可無的。
但這種現象可能即將成為過去式。今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兩份指導性文件。
文件中要求,全國各中小學應逐漸提高體育成績在綜合測評中所佔的比重。同時,美術和音樂這些藝術類課程也要納入中考考察範圍,體音美三科的中考成績在未來應和語數外分值相同。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省市開始實施相關政策。比如雲南省今年中考體育滿分就是100分。而其它省份也不甘落後,廣東、海南等地都將音樂和美術納入中考範圍,並且還有進一步增加其比重的趨勢。
這個改變一出來,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其中有反對的聲音,也有贊成的聲音。而網友們的不同看法,基本上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家長認為,這會變相增重家庭負擔
在反饋意見中,不少家長都對此表示了自己的不贊同。其反對的理由,主要是這個改變並未考慮到貧困家庭的實際可執行力。
確實,對於貧困家庭而言,僅是學費就讓他們頭疼不已。這些家庭的生活條件比較拮据,三餐有時候都成問題。孩子能夠跟上學習就已經很吃力了,更別提對營養和體能訓練有要求的體育考試,對審美和藝術細胞有高要求的音樂、美術考試。
不僅僅是貧困家庭,普通家庭有時候也無法應對多個補習班的開支。畢竟,現在的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能報補習班都會儘量報。
但是考試科目這麼多,每一門都報班的話,費用是家長承擔不起的。尤其是美術和音樂之類的課程,都很燒錢,一小時基本上都要幾百元。這樣一學期下來比學費都高,不報又不行,對此廣大家長確實很頭痛。
2.學生認為,這會擾亂正常學習計劃
這個改變最主要受影響的還是學生,而不少學生認為,這會擾亂正常學習計劃。
其實,對於只學語數外主課都感到吃力的孩子來說,增加科目就會更累。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在課前要預習,課上要聽講,課後要複習,這本來就是十分漫長的學習過程。每天8小時的排課已經十分緊張,所以傳統教學中,體音美幾乎是一周一次。
現在既然加入考試範圍,那就需要增加體音美的課時。但日程已經被排滿,那就只能通過晚自習或周末補課來實現,與減負要求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從應試備考來說對學生的負擔也會增大。現在各中小學普遍採用的就是題海戰術,每天各科老師都會布置一大堆卷子來讓學生做。
這單是語數外卷子,學生基本就要做一晚上。更別提還要加音美等需要記憶大量案例的課程,其中還不包括體育這種實操型作業。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本來就吃緊,現在更是捉襟見肘了。
3.支持者認為,這是改變教育的關鍵一步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個改變是好的。在他們看來,宣傳了那麼多年的素質教育,這次終於要落實到學習過程中了。每個孩子發展本來就不是很均衡,應該給那些有特長的學生一個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這個計分算是教育方針上跨出的一大步。
此外,現在的學生也需要體育運動和鍛鍊。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經是比較高的了。這對孩子未來健康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應該在青少年時期培養良好的體格。
雖然大多數人對這個改變持不贊同意見,但事實表明,這個改變並不是心血來潮的決定。因為教育部除了要求在中考計入體音美成績外,還提到對於高考中體育素養如何評價、如何計分等實施細則。
也就是說,未來這個改變只會越來越深入。既然相關政策已經決定了,那麼與其抗拒,不如想一想該如何應對。這裡建議大家從兩個方面著手,做到有備無患。
1.學校應加強相關課程教育
對於家長和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比如課外班費用昂貴等,如果學校能通過在校教育解決的話,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每次教育改變的主要執行者還是學校和教師。如果學校能夠根據最新要求合理規劃課程的話,那教師和學生自然會按部就班,完全不會因突變而感到手忙腳亂。
此外,教師如果能在日常教學時多多盡心,因材施教的話,也就不需要麻煩家長在課後抽時間輔導,更不會因此失去家長的信任,把孩子送到課外班去學習。
2.家長應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增加課程,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壓力是最大的,畢竟總的學習時間不會隨之增加。因此,如何幫助孩子進行更科學的時間規劃,是廣大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裡建議廣大家長應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部分時間來關心孩子,並幫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學習時間。比如幫助孩子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和孩子一起安排課餘時間的作息等等。
孩子的經驗畢竟有限,對時間規劃沒有概念,也不懂得如何合理地管理時間。因此,家長應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引導孩子,讓孩子養成勞逸結合的習慣。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度過難關,還能加深親子感情,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