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室內盆栽植物的管理措施
洪 煥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每個公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對日常生活的環境要求更加嚴格,並且人們對環境美觀和身心健康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室內綠化植物越來越受到居民的喜愛,其中觀賞植物在美化空間、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安撫人們的心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結合多年來對室內盆栽花卉的管理經驗,從培養土的配製、土壤消毒、溫度、光照、水分、施肥、換盆和翻盆、整形修剪和病蟲的防治等進行了論述,為園林科技工作者和園林業餘愛好者提供參考。
1 培養土的配製及消毒
培養土要求土壤養分豐富,有適當的結構、良好的透氣性和適合的 pH 值。其配方如下,疏鬆培養土:園土、腐葉(或山泥)、黃沙為 2︰6︰2;中性培養土:園土、腐葉土(或山泥),黃沙為 4︰4︰2;黏性培養土:園土、腐葉土(或山泥)、黃沙為 6︰2︰2。當培養土配製好後進行消毒,即在使用前 10~20d,將培養土攤成約20cm 厚,用 0.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福馬林溶液或1%~2%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噴灑後蓋上塑料薄膜,在使用前 1 周揭開,等藥味散失後使用。
2 溫度光照和肥水管理
2.1 溫度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植物對溫度的要求和適應性是不同的,根據植物對溫度的要求和適應性,可分為三基點溫度,即:最低點溫度、最適點溫度和最高點溫度。最低點溫度指原產熱帶植物最低點溫度為 18℃;溫帶植物為 10℃左右;亞熱帶植物介於上述兩類之間為 15~16℃。最適點溫度為 20℃~28℃為植物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最高點溫度是指植物維持生命能忍受的上限溫度。熱帶植物為50~60℃,一般植物為 50℃左右。
2.2 光照
光照是植物生存的必需因子,其有利於光合作用獲得能量,推動二氧化碳、水分等的化學變化而形成建造植物體的營養物質。而植物對光照的強弱有不同的要求和適應性,因植物長期生長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不同的適應性,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植物對光照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植物又分為陽性植物、耐陰植物和陰性植物。在室內栽培時要根據盆栽植物的陽性、耐陰、陰性的生態習性而擺放在室內不同散光照區。
2.3 水分
水分為植物器官、組織、細胞的組成成分,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水分參與下進行的。水分能調節植物的溫度,維持細胞的滲透壓,使細胞和組織保持緊張狀態,枝條挺直,葉片展開等,有利植物各種生理活動。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物學特性又分為旱生植物如:仙人掌、鳳梨類、千年木、龍舌蘭、虎尾蘭、蘆薈、景天、石蓮花等,這些花卉適應乾旱,不耐澇。溼生植物如:富貴竹、綠寶石、紅寶石、龜背竹、傘草、海芋、蘭科植物、蕨類植物等,澆水時寧溼勿幹,但不宜積水。中性植物如文竹、吊蘭、君子蘭、冷水花、橡皮樹、棕竹、蘇鐵等,澆水時見幹見溼,盆土不幹不澆,澆則必透。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等常栽於水池、溪邊。
2.4 科學施肥
2.4.1 根據植物特點施用不同的肥料。觀葉為主的植物如蘇鐵、文竹、吊蘭、散尾葵、綠蘿、棕竹等,在生長期施以氮為主的肥料,每年追施 2~3 次,每次隔 10~15d。葉片上有色斑的植物,如綠蘿、金邊吊蘭、銀心吊蘭等,應增施磷肥,否則色斑易褪而影響觀賞性,觀花、觀景植物在春夏抽枝長葉的生長初期、生長旺盛期應以氮肥為主。在花芽分化、花蕾形成和開花前的生殖生長階段,應補充以磷為主的肥料。如米蘭、月季、茉莉花等。
2.4.2 根據植物的物侯期施肥。植物物侯期不同,生長發育階段也不同,所需肥料種類不同。春季抽新梢和幼葉生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氮肥供應,所需氮肥量又隨生長初期直至生長旺盛期而逐步提高。當新枝和葉片生長成熟,並逐步停止生長時,所需的氮肥量雖有下降,但植物的加粗生長,一直延續到生長末期仍需氮肥供應。在生長末期,在施氮、磷的同時,要充分供應鉀肥,這樣可使成熟的葉片繼續維持觀賞效果,又有利於進行光合作用;多儲備翌年的養料,同時不影響停止生長過程,可提高抗寒能力。
2.4.3 施肥時間。夏季施肥宜在傍晩;冬季宜在午前;春季宜在上、下午,施肥前盆土要稍幹易鬆土,有利肥料的吸收。施肥時要防止肥料沾汙葉片,盆土溼不宜施肥。
3 換盆和翻盆
3.1 翻盆和換盆方法
翻盆時應要抖掉大部分宿土,特別是根系外圍宿土,然後修剪根系。有的多年生植物,其根系抱合很緊,可將根團削減 1/3;但根團中央的護心土必須保留,否則會造成死亡;同時將保留下來的老根頂端剪下。翻盆後澆水,放在陰涼處養護,在換盆的同時,一般不大量清除宿土,僅將底土和肩土各挖掉一部分,然後增加新土,同時剪除枯根、捲曲的根,一般不剪除老根,將原株栽在比原花盆大 1/3 的新盆中,這對地上部和下部發育生長均有利。
3.2 翻盆和換盆次數
植物一般每年換盆、翻盆 1 次,生長較緩慢的植物可 2~3 年進行 1 次。一般在休眠期至早春萌芽前進行。換盆、翻盆前 1~2d 停止澆水,以便盆土易與盆壁脫離。
4 整形修剪
4.1 修剪時間
4.1.1 生長期修剪。是指盆栽植物在生長期間的修剪,主要內容有摘心、摘葉、抹芽、剪去殘留的花果、剪去徒長枝、病蟲枝、過密枝等。如吊蘭、一葉蘭、天門冬、馬蹄蓮等多在生長期修剪。
4.1.2 休眠期修剪。指在早春萌動前的休眠期間的修剪,主要內容有疏枝和短截等。休眠期修剪不宜太早或過晚,修剪太早,傷口不易癒合,遇寒流易受凍害;修剪過晚,芽可能已萌動或成長,就存在將萌動的芽或枝誤剪的現象,不僅浪費養料,而且會延誤花期。
4.2 修剪方法
修剪方法包括摘心、摘葉、抹芽,剪去殘留的花果、花枝和疏枝、短截等。疏枝時要疏除密生枝、交叉枝、徒長徒、纖細枝、病蟲枝等,不僅消滅了病蟲害,減少養料消耗,也有利於通風透光和旺盛生長。疏枝時要從基部疏除,不留殘樁,剪口要平滑,有利傷口癒合。短截時,一般常截去枝條的 1/3,對萌發性強的植物,可截去枝條的大部分,僅留基部 2~3 個芽,如月季等。
5 病蟲害預防和控制
5.1 室內盆栽植物常見病蟲害
5.1.1 介殼蟲類。種類繁多,分布極廣,能為害多種植物如花葉萬年青、蘭花、君子蘭、文竹、竹芋、天門冬、一葉蘭、龍舌蘭、龜背竹、棕竹、馬蹄蓮、散尾葵、橡皮樹、景天、仙人掌、令箭荷花等。應在卵孵化期噴藥防治,每隔5~7d 噴灑 40%毒死蜱乳油 1500 倍液或 50%馬拉硫磷乳油 800 倍液,二者交替使用。
5.1.2 蚜蟲類。為害的植物多,一般有吊蘭、蘭花、文竹、天門冬、四季秋海棠、常春藤、棕竹等。防治上要採取在蚜蟲發生期每隔 10~15d 交替噴灑 1 次 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 4000~5000 倍液或 10%菸鹼乳油 800~1000倍液。
5.1.3 紅蜘蛛類。當紅蜘蛛少量發生時,用水衝洗葉片,
加強通風,遮陽降溫。嚴重時用 40%硫酸菸鹼800~1000 倍液或 5%菸鹼水乳劑 1000~1500 倍液,為提高藥效,可在藥液中加入 0.2%~0.3%的中性皂。
5.1.4 斑點病類。包括各種形狀的葉斑病,是為害植物的一類病害,如一葉蘭、萬年青、水塔花、紫背竹芋、馬蹄蓮、鳳梨、龜背竹、常春藤、八角金燕、橡皮樹、蘇鐵、牡丹、君子蘭等都有斑點類病害的發生。防治斑點病時,應注意合理施肥、澆水、通風透光,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發病後,要及時銷毀病葉,另外在發病初期噴灑 50%多菌靈或 50%託布津 600~800 倍液,連噴 2~3 次,每隔 7~10d 噴 1 次藥液。
5.1.5 炭疽病。為害的植物主要有花葉萬年青、朱蕉、龍血樹、橡皮樹、一葉蘭、蘭花、君子蘭、虎尾蘭、棕竹、魚尾葵等。防治方法:澆水時應從盆邊緣澆水,避免當頭淋澆。要保持株叢通風透光。發現有病葉時應立即摘除。發病後選用 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或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噴灑,每 7~10 噴灑 1次,連續 3~4 次。
5.1.6 白粉病。主要為害君子蘭、蘭花、杜鵑、茉莉花、仙人掌、鬱金香、菊花、百合等。於發病初期,莖基部產生水漬狀褐色不規則病斑,其後產生白色菌絲,並在逐漸成為菜籽狀菌核前及時防治。主要防治措施:注意盆土消毒,盆土不宜重複使用,並注意通風透光。若發現病株,隨時剪除。並選用 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或 50%多茵靈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澆灌病株基部及周圍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