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字跡太狂草?「天書病歷」看不懂?那麼這份70年前的住院病歷有沒有驚豔到你——
這是一份1949年的病歷
來自湖南湘雅醫院
(現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那時中國的現代醫學剛剛起步
湘雅醫院的病歷多用英語書寫
到了1952年
湘雅醫院的病歷逐漸用中文書寫
在這所醫院的病歷檔案館裡
有188萬份存檔病歷
這一份份病歷
就是一枚枚
見證中國現代醫學發展的活化石
更是一代代中國老百姓的健康記憶
先來看看這張
人體結構圖精細入微
看來當醫生不但得英語好
還得美術好啊
症狀記錄完整詳細
散步時長要記錄
飲食情況要記錄
怎麼還有臘魚、香乾子?!
看來這位病友是位吃貨
這份1949-1950年間的病歷
打字機已閃亮登場
寫病歷,醫生有話說:
「做醫生要從寫病歷開始。
病歷的水平代表了醫生的水平,
進而代表了醫院和醫學水平。」
寫病歷,醫生有把辛酸淚:
「1988年進醫院,
第一件事就是寫病歷,
寫不好就會被老師扔出窗外,
每本罰5塊錢,
可我一個月才掙58啊!」
後來的病歷雖然不再那麼嚴整
但一張張病歷的迭代
是老百姓健康的升級
這是來自骨科病歷的熱切問候:
「親,你的關節還好嗎?」
上世紀80年代以前
關節炎患者只能接受保守治療
吃藥、打針、不手術
今天病人甚至可以
擁有一塊3D列印的骨骼
這是來自神經外科的「腦內提速」:
切除動脈瘤
告別「馬拉松」式手術
過去的「結紮術」 VS 今天的「夾閉術」
曾經一整天 VS 現在的一下午
技術在進步
時間在縮短
生命質量在提高
步入安靜的病曆室
過去與未來仿佛存在於共同的空間
走過整潔的陳列架
醫療信息與醫學進步正迎面而來
輕翻泛黃的病曆本
仿佛觸碰近在咫尺的歷史
查閱厚實的病歷冊
正是親曆日新月異的變化
等等!
說好的手寫、手繪呢?
額……
現在醫生們實在太忙了
哪有時間手繪?
好在今天有了列印、掃描、影像版本
通通存入電子病歷
如果需要
可以隨時申請調閱
如今
醫生逐步告別手寫手繪病歷
一切都在變化
但不變的
是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醫術探索
是守護老百姓健康的醫者初心
延伸閱讀:
北京30家試點醫院電子病歷共享 一鍵調閱有啥好處?
2018年年初,北京市共有30家試點醫院實現了電子病歷共享調閱,患者在這30家醫院中的任意一家就診後,再到其他29家醫院就診,醫生可隨時調取患者既往一段時間的檢驗檢查結果、主要診斷、用藥、手術情況等信息,無需患者再次提供。
患者可自助購買病曆本,排隊時間縮短
8月7日,北京市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在全市衛生健康系統開展改善醫療服務與加強綜合管、保障行業安全「雙百日行動」。根據行動計劃的安排,未來,無痛胃腸鏡預約等候縮短三分之一,患者可自助購買病曆本,排隊等候時間將進一步減少。
來源:綜合新華社、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