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平平仄平平仄
普陀道中普道人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一「觀音」對「普陀」,人名對地名,都是名詞,詞性相同。「平平」對「仄仄」,以《平水韻》入句,(古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水韻106部實際就分屬於平、上、去、入四個類別,其中「平」即為平聲,「上、去、入」即為仄聲。)「陀」以《平水韻》入句,按古音是上聲,即為仄聲,所以「普陀」都是「仄仄」,工對。
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地與道場。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了。觀音菩薩還是一位道人,道號慈航,慈航就是觀音。慈航普度,就是觀音普度,所以道教敬慈航,佛教敬觀音。觀音的一生以普度眾生為宗旨,逢災救災,逢難化難,走到哪裡都是勸善積德,所以人人都敬觀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康有為的「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在意象上,道出了觀音與普陀的融合,可謂佛國仙境,渾然天成。普陀山也是觀音現真身的地方,所以觀音在哪裡現身,哪裡就有普陀道。「觀音山」是整座觀音山的名字,是地名,名詞。「普陀道」是指觀音山上所有的道路和景點,也是地名,是名詞,詞性相同。地名對地名。且「觀音山」是「平平平」,「普陀道」是「仄仄仄」,平仄相對,那麼「觀音山」對「普陀道」就順理成章了。
二「山上」對「道中」,都是方位名詞,詞性相同,「平仄」對「仄平」,工對。
三「觀」對「普」,「觀」在這裡是「觀看」「觀賞」的意思,是動詞。「普」在這裡是「普渡」「普惠」「普濟」「普佑」「佛光普照」的意思,都是動詞,詞性相同,「平」對「仄」,工對。
四「山水」對「道人」,「山」對「道」,「水」對「人」,都是名詞,詞性相同。「平仄」對「仄平」,工對。「山山水水」對「道道人人」我認為是非常貼切的。
五 斷句釋義
觀音 山上 觀 山 水
普陀 道中 普 道 人
第一個解讀為:觀音在山上觀山水,又在普陀道中普佑所有來到觀音山上的行路人。也可以解讀為,佛光普照整座觀音山的「道道人人」。
觀音山上 觀 山 水
普陀道中 普 道 人
第二個解讀為:我們大家來到觀音山上觀看山水,目的就是要成為普陀道中被觀音護佑的幸運的行路人。求觀音菩薩保佑大家,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萬事順遂,心想事成!
我認為這幅「普陀道中普道人」,詞性相同,平仄相對,意境相合,下聯承上啟下,是對上聯的完美補充與延伸。而且此聯是要掛在觀音山門樓上的,只有用觀音自己相關聯的事物相對,才能體現觀音大士普惠眾生大慈大悲的博大胸懷,也能展現觀音山開門納客的宗旨。大氣而又有格局,而「普陀」是觀音現身的地方,現在已成為觀音的代名詞,就是說,觀音在哪裡,普陀就在哪裡。既然觀音山以觀音命名,觀音像又高高地矗立山頂,那麼,觀音山的山山水水,道道人人,都籠罩在觀音菩薩的佛光普照之下,那麼,蜿蜒的吉祥路和觀音山的所有道路及景點,都可稱為「普陀道」。如果下聯只是用觀音山其中的一個景點來對的話,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普陀道」囊括了所有觀音山的道路及景點,大氣有格局。
觀音山徵聯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遊客嗎?雖然這次徵聯活動已經提高了知名度,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東莞有座觀音山,但是和浙江的普陀山比起來還是有點差距的。那麼賦予整座「觀音山」為「普陀道」,或者直接稱為「廣東普陀道」是不是會更上一層樓呢?或者直接將觀音像下的那條路改名為「普陀道」再造一個景點,也許會成就一段「因聯改道」「因聯造景」的佳話!這樣的效果不只是在當下產生轟動效應,而且會一直延伸下去,那麼東莞觀音山的知名度就提高了,就會與浙江普陀山齊名,或者會超越普陀山。遊客持續爆滿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畢竟「菩薩」「神仙」「佛祖」的一切都是人賦予的,口碑形成了,被普羅大眾接受與傳播,就成功了。
雖是簡簡單單七個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富有韻味,禪意滿滿,寓意多多。
這樣解讀,就符合觀音山徵聯的所有要求了,所以說這是一幅上佳的聯選。
觀音山徵聯的四點要求:
1符合聯律通則,以平水韻入句。
2對仗工整,詞性相當,具有韻味。
3注意出句技巧,重字及專用名詞的運用。
4要以觀音山的景點應對,且具有詩意。
關於「普陀道中普道人」的創作思路:
首先考慮的是用那兩個字來對「山水」,通過一個多月的思考,最終確定了用「道人」來對是很貼切的。因為「山水」可拆開為「山」與「水」,而「道人」也可拆開為「道」和「人」,都是名詞,詞性相同,且平仄相對,工對。
關於「道人」這裡解讀為「所有行走在道路中的人」,如果要解讀為「道士」「道長」那就太局限了。
其次考慮的是用哪個字來對「觀」,「觀山水」這個「觀」用在這裡是「觀看」「觀賞」「遊山玩水」的意思,是動詞。我想到了用「普」來對,「普道人」這個「普」是「普佑」「普濟」「普惠」「普渡」「佛光普照」的意思,都是動詞,詞性相同。平仄相對,而且「普道人」還可以轉品,觀音還是一位道人,道號「慈航」,「慈航普度」就是「觀音普渡」。一個「普」字有很多意思,看如何來解讀了。
再就是「山上」只能對「道中」,都是方位名詞,詞性相同,且平仄相對,工對。
最後就是考慮用「普X」來對「觀音」,最先想到的是「普佑」雖然河北承德有一座「普佑寺」但是與東莞觀音山沒有什麼關聯,用「普佑道」來對「觀音山」是很牽強的。又想到「普濟」,雖然普陀山有一座「普濟寺」它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而且廣東惠州太平山也有一座普濟寺,可它不是觀音山的景點,「普濟道」也有點拗口,還是不理想。還有「普渡道」「普惠道」都不理想。那麼,有沒有兩個字能代替觀音山的所有道路及景點呢?「普陀」恰恰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確定用「普陀道」來對「觀音山」是在聽一首佛教歌曲《吉祥偈》的時候,歌詞中的「普陀洛伽常入定,隨緣赴趕彌不周」給我的靈感,普陀山是地名,是觀音大士的道場所在地,也是觀音菩薩現真身的地方可以說「普陀」與「觀音」的關聯太大了,也就是說,普陀是觀音菩薩的大本營,觀音菩薩的真身是在普陀入定的,誰有求於她,她就從普陀起身去救苦救難,這樣就有了「普陀道」的說法,「普陀」也與「觀音菩薩」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觀音山是沒有牌匾上寫著「普陀道」的道路和景點。我來打個比喻:蘇仙居士來到觀音山上觀山水,剛來到觀音山門樓,就被在浙江普陀山入定的觀音菩薩感應到了:「蘇仙居士來觀音山拜我了,我要保佑他遇難呈祥,逢兇化吉,萬事如意!」雖然菩薩佛法無邊,瞬間就到了,不管菩薩是騰雲駕霧也好,坐時光快車也罷,但從浙江普陀到東莞觀音山,再從觀音山上經過吉祥路到觀音山門樓蘇仙居士站立的地方,這中間有一條道,這條道就叫「普陀道」。那麼吉祥道和觀音山門樓也是普陀道中的一段,也可以稱為「普陀道」。
同樣的,我也來到了觀音山,在仙宮嶺這個景點念「阿彌陀佛」求觀音菩薩保佑,菩薩也感應到了,雖然菩薩的真身還在浙江普陀山入定,但是我的意念和菩薩的意念是相通的,我堅信菩薩會感應到我的虔誠,會庇護我,保佑我的,那麼,我在仙宮嶺與菩薩意念相通的通道,就叫「普陀道」。也就是說「普陀道」不是一條道,而是無數條虔誠的觀音山遊客通往普陀洛伽的意念通道,那麼,用「普陀道」來囊括觀音山的道路和景點就順理成章了。如果只是用觀音山其中的一個景點來對的話,是不是格局太小了?怎麼能體現觀音大士普惠眾生大慈大悲的博大胸懷呢?
我有幸參加了觀音山2020年1月11日舉辦的」名山對對對名聯「活動,並以」盛景歌歌歌盛世「獲得了優秀獎和2000元獎金,這是我參與」觀音山上觀山水「對句的最大動力,也感受到了觀音山徵聯活動的真誠。在此感謝觀音山給我的榮譽和獎金!
這只是個人淺見,獲獎與否不重要,我參與我快樂!百家號高手眾多,歡迎大家評論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