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9-03-13 10:5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一、簡答題
1.簡述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簡述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3.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二、材料分析題
1.吳老師的****管理班級方式遭到學生的集體造反。應該讓學生一起商量班級管理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班級的不足和自己的責任;其次,把任務按小組分配給同學,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競爭;再次,一起為班級要設提建議;最後,增強雙方溝通,漸漸地班級中呈現出一派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新氣象,以前的壞風氣消失得無影無蹤。
(1)現代班級管理的理念是什麼?
(2)吳老師最初管理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3)吳老師後來管理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2.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期末考試剛剛結束,幾位學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幾乎是用哀求的語氣對班主任說:「別給我們排隊了。」孩子們的目光裡充滿了惶恐與不安。這位教了20多年書的教師心頭一熱,眼睛溼潤了。事後,他對記者說:「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據某課程調查專家小組的一項調查顯示:「96%的學校給學生按考試成績排名次,經常排名次的佔68%;75%的學生對全班公布分數和排名次感到緊張、害怕,甚至討厭。」
請依據以上實例,分析「排名榜」帶來了什麼?
三、教學設計題
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一課上,特別指出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具有不穩定性,且這種不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
(1)如何指導高年段學生學習該知識,擬定教學目標。
(2)根據擬定的教學目標,針對重點難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並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一、簡答題(答案要點)
1.(1)教育觀察法;
(2)教育調查法;
(3)教育實驗法;
(4)教育行動研究;
(5)教育敘事研究。
2.(1)反思使經驗(和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2)反思能幫助自己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3.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生的有意記憶明顯增強:從無意注意為主轉變為有意記憶為主,是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第一個特點;
(2)小學生的意義記憶迅速發展:從機械記憶為主向意義記憶為主過渡,是小學記憶發展的第二個特點;
(3)小學生的抽象邏輯記憶水平逐步提高:從具體形象記憶向抽象邏輯記憶的方向發展,是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第三個特點。
(4)短時記憶的容量發展迅速:小學生短時記憶的容量發展迅速。
二、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現代班級管理觀要求以學生為本建立班級管理新機制,尊重學生的人格和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聰明才智,發揚學生在班級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強調師生合作、生生合作。
(2)該班主任最初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並沒有以學生為本,而是堅持****型的領導方式。這種領導方式屬於支配性領導,無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僵硬的對策為基礎,只給予統一強制的指導,或一味地斥責、威脅。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班主任一直在從事程式化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們最關心的是兩件事:一是如何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確保班級成績在學校中的排名;二是如何讓學生服從老師,以維護教師的權威不受侵害。學生必須被動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從而引起了學生的不滿與抗議。
(3)班主任後來成功是因為他改變了原來的班級管理方式,建立了民主型的領導方式,這種領導方式屬於綜合性的指導,能夠靈活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以此為基礎引出學生的自發行為,促進班級同學的思想在合作中進行交流。「讓學生一起商量班級管理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競賽」「一起為班級建設提建議」「增強雙方溝通」體現了以滿足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有目的地訓練學生進行班級管理的能力。
2.(1)材料中提到的現象充分體現了當前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的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可見,教育評價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材料中的現象已然遠離這一目的。
(2)教育評價的結果,對於被評價者來說,不僅能提供反饋信息,而且能激發和調動其積極性,因為一般情況下,被評價者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都有獲得較高評價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願望。因此,良好的評價會對成功的經驗起強化作用,使被評價者加倍努力,產生獲取更大成功的動力,會對失敗的教訓起消退作用,使被評價者產生不甘落後、奮發努力、改進工作的動力。可見,教育評價可以激勵先進、鞭策後進。而材料中並未體現教育評價的這一積極功能,反而突出學生的厭惡感。
(3)現代教育評價的理念是發展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以被評價者的發展為本,重視被評價者的起點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評價對象的發展,它基於評價對象的過去,重視評價對象的現在,更著眼於評價對象的未來。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更為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個體發展,而不能僅僅著眼於學生的成績、排名。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進而提高教育質量。
三、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
(1)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挖掘、拓展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使他們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得到發展。同時,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帶著問題研究平行四邊形,通過製作、猜想、驗證進行本堂課的教學。在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使學生自覺地進行知識遷移,進而對與舊知識密切相關的新知識進行深入思考,使學生在體會數學的魅力同時發展智慧。
【教學目標】
①對比三角形,理解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動手操作、空間想像等能力。
②通過觀察、對比、合作交流、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探究中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掌握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習方法。
③使學生感受到平行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是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設計如下活動:首先拿一個長方形木框,用兩手捏住長方形的兩個對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導學生觀察兩組對邊有什麼變化?拉成了什麼圖形?什麼沒有變?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平行四邊形,並測量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然後,根據剛才的實驗、測量,引導學生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最後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也就是具有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請學生能舉出實際例子。這樣設計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不僅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而且還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相關推薦:
2019年教師資格證國考視頻課程
教師資格筆試備考資料模擬試題
華圖教師網 http://www.hteacher.net
責任編輯:宗美琦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