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整理行業,差不多有5個年頭了,我的女兒也是5歲,她應該也算是我作為整理師的職業生涯見證人吧。在家庭整理中,我們也是一同成長起來的,我慢慢從入行的新人做到了帶新人的老師,而她可能因為年齡的關係,叛逆起來也會跟其他孩子一樣,把玩具、書本攤的到處都是,但大部分時候已經能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全都收拾的妥妥帖帖。而我只是儘量控制自己不去幹涉她,不去催促她,甚至慢慢不再幫助她。在我服務過的客戶當中,有不少是三代同堂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越來越關注,整理兒童房一般都不太費勁,家長們也非常的願意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也很樂意讓他們自己動手來完成,大部分人都早已認識到,整理也是一種教育。
在過程中,比較麻煩的反而是向上一輩的溝通,對於老一輩而言,我們也是孩子,可是在我們眼中,他們的性格卻越來越倔強的像個孩子。就像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一個漸漸變大了,一個漸漸變小了,歲月讓我們在中間相逢。」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老人,整理就像感情也是不能強而求之的事情。
01
要不要代勞?
我們在發布一些關於兒童收納的內容時,會提倡讓孩子自己整理,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有不少讀者回覆說孩子還小,孩子根本不能好好做等,其實2-4歲孩子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正是讓他們養成自己整理的好時候,此時代勞無疑於告訴孩子,整理是大人的事情。學齡階段的兒童,家長也往往會很著急於他們的丟三落四,漫不經心,此時如果不幹涉又怕耽誤學習,家長可以有技巧的做一些安排和計劃,或者減少一些類目,給孩子減負之後,給予指導,再讓他們自行處理。比如平時只整理主課課本和作業,副科及興趣類放在周末,衣櫃和房間定一個時間周期和家長一起整理。平時書本文具類可以給孩子列好物品清單,照單收納,然後再慢慢過渡到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整理。不用心急,整理也是一種成長的歷練,有做的好的,自然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和學習知識一樣在於日積月累。
對待長輩也是一樣的,並不建議代勞,相信即使是享受慣了父母代勞的成年人,也會經常發生找不到東西,誤丟了東西而和父母起爭執的情況,設身處地想的話,父母也是一樣。
02
誰來做主?
相信誰都不喜歡失去自主的權利,在家庭整理中也是這樣,誰使用誰做主,是專業整理的基本守則。
比如我們接到客戶邀約上門整理,卻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子女瞞著父母,想要整理父母的房間,清理掉在子女眼中看起來一文不值的雜物,這種委託往往會出於好意而終於矛盾的激發,所以整理師會拒絕這種委託,在徵詢父母意見,得到同意和認可後,才可執行,並且此時委託人也不再是子女,而是父母。對於我們的子女也是如此,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經常會做主將已經不符合她年齡發展的玩具或閒置用品處理掉,我跟孩子說,我們將他們返廠整修,再給你換新的玩具,突然有一天,我的孩子說:『媽媽,你又賣我的玩具了。」我驚覺於她的長大,也羞愧於自己隱瞞和代替做主的習慣性行為。至此我和孩子非常正式的探討今後如何對待屬於她的物品,很顯然,她雖然還未滿5歲,但是更傾向於自己做主,而媽媽頂多只能給予意見請她參考。也有不少家長,特別是爸爸會用比較極端的強制方式,覺得有什麼是屬於孩子的,甚至直接對孩子吼:」這都是爸媽買的,還不是爸爸媽媽的。」這種行為不僅會傷孩子的心,還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和歸屬感,是相當不可取的。
03
如何處理?
那有些心急的家長就是看不下去孩子的磨磨唧唧,有些說不通的父母總是改不掉囤積怎麼辦呢?讓他們自己做主並不代表著放任不管,只是更應講求方式方法。陳列式整理術研究所創建的「隔離觀察法」就是很實用的方法之一。將用不上又不想扔掉的物品打包搬去不佔據日常生活的空間裡,過一段時間看是否還會想起,如果是需要使用或者心心念念的,一定還會去拿出來,但是如果過了一個季節,甚至過了四季都不曾被想起的,不要拆包,就這樣直接做處理吧。這種方法用下來是很符合目前中國家庭的,孩子,父母,還有一些物品量比較多又選擇比較困難的成年人相較於直接斷舍離更容易接受。
控制了物品量也就是從源頭控制住雜亂,整理較少的物品肯定是比整理較多的物品來的輕鬆的,如果整理這件事情沒那麼繁複又勞累,也就不那麼被排斥了,之後要做的就是保持了。
家人應該是親近的,整理應該是溫柔的,以家人之名做整理,應該是不綁架不約束,清理物品又疏通關係。對於孩子不急於一時,對於父母加一分理解,對於伴侶多一分包容,對於自己不用苛責。還是像歌詞裡寫的那樣,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在原地守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