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種低知曉率、治療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很多人稱之為「隱形殺手"。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每10個人中就有1.68人罹患此病。
它就是慢性腎臟病。
在剛過去第十三個世界腎臟病日(3月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了解到,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慢性腎臟病病因也隨之改變。
浙江新登記的尿毒症患者中
糖尿病腎病患者人數已超越慢性腎小球腎炎
「最新數據顯示,世界範圍內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已升至16.8%,即每10個人中就將近2個人患有慢性腎病。"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主任陳江華教授說。
近5-10年我國慢性腎臟病出現了一個新特點——像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的腎臟病比例明顯升高了。
2017年,浙江省新登記的尿毒症患者中,糖尿病腎病患者人數首次超越了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成了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在陳教授看來,這與老百姓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這些人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或改善慢性腎病。
陳教授介紹了一篇去年底刊發在《柳葉刀》(頂級醫學期刊)雜誌上一項研究。研究顯示,患者通過節食減重,成功逆轉了2型糖尿病(該研究已刊登於12月5日《(The Lancet)》)。
「這個研究還是非常讓人震驚的。"陳教授說,「在以前,我們都認為糖尿病是不可逆的,但該研究證實了只要通過飲食管理、生活方式幹預,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臨床上,因生活方式幹預,腎功能逐漸好轉的例子也非常多。"
36歲二胎媽媽
因分娩時大出血導致腎功能衰竭
關注腎臟病,關愛女性健康,這是今年世界腎臟病日的主題。
浙江省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副主任張萍主任醫師表示,在世界範圍內,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性別上差異不大,但由於女性生理結構的特殊性,在腎臟疾病方面女性患者有著自身的特點,妊娠合併腎臟病的診治就是其中一大挑戰。
前不久,張主任就接診了一個因「分娩大出血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二胎媽媽。患者姓李(化名),36歲,有過三次流產病史。幾年前剖宮產生了一個女兒。
那天,懷孕37周的李女士產檢時被告知完全性前置胎盤,考慮她是疤痕子宮,當地醫生建議儘早做剖宮產手術。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
術中,李女士的寶寶剛出生沒多久,她就出現了子宮收縮欠佳,大出血的情況(出血約2500毫升)。經積極搶救,李女士出血減少,被轉入重症監護室進一步診治。然而,險情還在繼續。
第二天李女士突然出現陰道出血不止,並有切口滲血的情況,經產科及重症監護室專家聯合會診後考慮有瀰漫性凝血功能障礙可能,第一時間給李女士做了全子宮切除術,此次手術共出血約5000毫升。
「她(李女士)的情況很嚴重。經過十天的搶救,她整體病情才逐漸好轉,但腎臟功能還沒恢復,尿量始終為零。"張主任說。
為了進一步明確李女士腎功能沒有及時恢復的原因,張主任給她做了個腎臟穿刺活檢,結果病理報告提示「腎皮質壞死",這意味著她過兩次手術以及失血性休克的打擊,腎臟的功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失去了腎臟功能恢復的機會,需要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
遺憾的是,近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臨床上像李女士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張主任提醒——
1.孕前查一下腎功能,檢查內容包括尿常規、生化、以及腎臟B超,特別是二胎的、高齡的,有過不良分娩史的;
2.孕早期,每個月都要做個尿常規,若結果提示有蛋白尿,建議及時諮詢專科醫生。
3.孕晚期,每次產檢是都建議查個尿常規,同時要注意身體上的信號,如是否存在下肢浮腫、小便泡沫增多等症狀。
如何防治腎臟病?
陳江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雖然,慢性腎臟病有進展為尿毒症的可能,但卻是一個可防可治的疾病。「我希望每個人都養成健康體檢的習慣,只要堅持每年定期查尿常規、生化和腎臟B超,大部分的腎臟病都能被早期發現。"陳江華教授說,這也是早期發現腎臟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採訪中,陳教授還分享了健康生活,遠離腎臟疾病的生活小「竅門",他說,首先要管牢嘴巴,其實是堅持鍛鍊,再次是定期檢查。
「這些年,我的BMI指數一直在23左右。"陳教授說,他的秘訣是每頓飯吃個七八分飽,多吃白肉(雞肉、魚肉等),少吃紅肉(豬牛羊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控制主食(米飯)的攝入;適當吃些堅果,它們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但不作為零食吃,而是作為主食吃。
在運動方面,陳教授認為,運動不在於多少,而在與堅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走路,每天都會走上8000步左右,周末還能走上1萬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