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變化! 糖尿病腎病已成我省尿毒症第一大病因

2020-12-24 騰訊大浙網

它是一種低知曉率、治療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很多人稱之為「隱形殺手"。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每10個人中就有1.68人罹患此病。

它就是慢性腎臟病。

在剛過去第十三個世界腎臟病日(3月8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了解到,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慢性腎臟病病因也隨之改變。

浙江新登記的尿毒症患者中

糖尿病腎病患者人數已超越慢性腎小球腎炎

「最新數據顯示,世界範圍內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已升至16.8%,即每10個人中就將近2個人患有慢性腎病。"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主任陳江華教授說。

近5-10年我國慢性腎臟病出現了一個新特點——像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的腎臟病比例明顯升高了。

2017年,浙江省新登記的尿毒症患者中,糖尿病腎病患者人數首次超越了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成了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在陳教授看來,這與老百姓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這些人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或改善慢性腎病。

陳教授介紹了一篇去年底刊發在《柳葉刀》(頂級醫學期刊)雜誌上一項研究。研究顯示,患者通過節食減重,成功逆轉了2型糖尿病(該研究已刊登於12月5日《(The Lancet)》)。

「這個研究還是非常讓人震驚的。"陳教授說,「在以前,我們都認為糖尿病是不可逆的,但該研究證實了只要通過飲食管理、生活方式幹預,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臨床上,因生活方式幹預,腎功能逐漸好轉的例子也非常多。"

36歲二胎媽媽

因分娩時大出血導致腎功能衰竭

關注腎臟病,關愛女性健康,這是今年世界腎臟病日的主題。

浙江省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副主任張萍主任醫師表示,在世界範圍內,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性別上差異不大,但由於女性生理結構的特殊性,在腎臟疾病方面女性患者有著自身的特點,妊娠合併腎臟病的診治就是其中一大挑戰。

前不久,張主任就接診了一個因「分娩大出血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二胎媽媽。患者姓李(化名),36歲,有過三次流產病史。幾年前剖宮產生了一個女兒。

那天,懷孕37周的李女士產檢時被告知完全性前置胎盤,考慮她是疤痕子宮,當地醫生建議儘早做剖宮產手術。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

術中,李女士的寶寶剛出生沒多久,她就出現了子宮收縮欠佳,大出血的情況(出血約2500毫升)。經積極搶救,李女士出血減少,被轉入重症監護室進一步診治。然而,險情還在繼續。

第二天李女士突然出現陰道出血不止,並有切口滲血的情況,經產科及重症監護室專家聯合會診後考慮有瀰漫性凝血功能障礙可能,第一時間給李女士做了全子宮切除術,此次手術共出血約5000毫升。

「她(李女士)的情況很嚴重。經過十天的搶救,她整體病情才逐漸好轉,但腎臟功能還沒恢復,尿量始終為零。"張主任說。

為了進一步明確李女士腎功能沒有及時恢復的原因,張主任給她做了個腎臟穿刺活檢,結果病理報告提示「腎皮質壞死",這意味著她過兩次手術以及失血性休克的打擊,腎臟的功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失去了腎臟功能恢復的機會,需要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

遺憾的是,近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臨床上像李女士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張主任提醒——

1.孕前查一下腎功能,檢查內容包括尿常規、生化、以及腎臟B超,特別是二胎的、高齡的,有過不良分娩史的;

2.孕早期,每個月都要做個尿常規,若結果提示有蛋白尿,建議及時諮詢專科醫生。

3.孕晚期,每次產檢是都建議查個尿常規,同時要注意身體上的信號,如是否存在下肢浮腫、小便泡沫增多等症狀。

如何防治腎臟病?

陳江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雖然,慢性腎臟病有進展為尿毒症的可能,但卻是一個可防可治的疾病。「我希望每個人都養成健康體檢的習慣,只要堅持每年定期查尿常規、生化和腎臟B超,大部分的腎臟病都能被早期發現。"陳江華教授說,這也是早期發現腎臟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採訪中,陳教授還分享了健康生活,遠離腎臟疾病的生活小「竅門",他說,首先要管牢嘴巴,其實是堅持鍛鍊,再次是定期檢查。

「這些年,我的BMI指數一直在23左右。"陳教授說,他的秘訣是每頓飯吃個七八分飽,多吃白肉(雞肉、魚肉等),少吃紅肉(豬牛羊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控制主食(米飯)的攝入;適當吃些堅果,它們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但不作為零食吃,而是作為主食吃。

在運動方面,陳教授認為,運動不在於多少,而在與堅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走路,每天都會走上8000步左右,周末還能走上1萬多步。

相關焦點

  • 尿毒症的病因是什麼 尿毒症透析能活幾年?
    原標題:尿毒症的病因是什麼 尿毒症透析能活幾年?   尿毒症是腎臟組織幾乎全部纖維化,導致腎臟功能喪失的結果。腎臟纖維化是在腎臟損傷早期啟動的,所以凡是腎臟疾病都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規範治療,防止尿毒症危重症的發生。
  • 對尿毒症說不!慢性腎病患者的自我修養
    尿毒症,讓人恐懼。其實,人不會突然患上尿毒症。尿毒症是在各種慢性腎臟病基礎上,經年累月,出現腎功能衰退,導致身體內代謝的尿毒症毒素 和水分不能通過腎臟排出體外而引起的全身毒素性反應。
  • 糖尿病腎病到了終末期尿毒症,一般還能活多久?
    咱們每天不見不散~ 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市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9%。各種慢性腎病在透析病人中佔比為30%—40%,糖尿病位居第二,但也佔到了20%—30%,而且這個比例正在向原發性腎病靠近。但是,在老年人群和大城市中,糖尿病所致的腎衰竭已經遠遠超過了慢性腎病。
  • 糖尿病腎病進展迅速,如何阻攔尿毒症?穩住這2點,還有機會
    為什麼我們說糖尿病腎病進展速度非常快,堪稱尿毒症的「禍首」? 多數原發性腎病,早期就已經出現了輕微的尿蛋白和尿潛血,當肌酐升高後基本到了3期,也就是腎功能不全階段。而糖尿病腎病剛剛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3期了,肌酐升高後基本為腎衰竭階段了。
  • 發現高血壓了不在乎,在乎時已是尿毒症
    原創 李青大夫 腎病科普 收錄於話題#我的文章203#腎臟病2#慢性腎炎2#慢性腎衰竭8#尿毒症9發現高血壓了不在乎,在乎時已是尿毒症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每一個數字都觸目驚心:血肌酐1011µmol/L,血鉀6.4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13.9mml/L,血紅蛋白62g/L,雙腎萎縮
  • 晨尿泡沫多 警惕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而作為糖尿病嚴重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為20%-40%。  糖尿病腎病是最終導致尿毒症的罪魁禍首。導致糖尿病腎病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蛋白攝入三個方面。  雖然這個「病魔」很「狡猾」,但在疾病的早期還是可以發現的。
  • 糖尿病腎病避開尿毒症,2項指標是關鍵,送你一份護腎指南
    糖尿病腎病是慢性腎病類型中發展相對迅速的一類腎病,尿毒症的風險達到50%以上。一方面是糖尿病本身對身體的損傷是比較大的,長期血糖高尤其會影響到全身微血管血流的情況,血液粘稠造成血液流速減緩,加劇腎臟缺血缺氧的情況,進而導致更多腎小球等腎細胞發生纖維化、硬化。
  • 腎病多久之後,才會進展為尿毒症?
    腎病多久之後會進展為尿毒症?每一位腎病朋友都想知道。 腎病的種類有很多,包括慢性腎炎、隱匿性腎炎、腎病症候群、IgA腎病、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等,它們發展成尿毒症短則數年,長者幾十年,更多的腎友終生不會發展到尿毒症。
  • 尿毒症不是突然到來,患上尿毒症的人,常常忽視了身體的三種小病
    當然不是,葛大爺的兒子說,自己的父親有糖尿病二十年了,但是漫長的時間裡,他對糖尿病的態度始終是不聞不問,血糖到底控制成什麼樣,有沒有併發症,根本不知道。 全面檢查之後,醫生告訴葛大爺,導致他出現尿毒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糖尿病。
  • 提醒:糖尿病不想發展成尿毒症,控制好3個指標很重要
    很多朋友都知道糖尿病會傷腎,但如果對於腎臟的傷害不積極進行控制,對腎臟形成的危害程度就會更加嚴重。實際生活中,由於糖尿病導致腎病併發症,最終發展為終末期腎病,形成尿毒症的例子,也並不罕見,一旦形成了尿毒症,腎臟衰竭的問題,只有定期進行透析才能夠維持生命,而在用藥方面,也會受到諸多限制,病情的控制就會變得更難。因此,對於糖尿病人來說,「護腎」就顯得尤為重要。
  • 膜性腎病能治好麼,會發展成尿毒症嗎?
    另外,表現為腎病症候群的還包括微小病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IgA腎病、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及腫瘤與重金屬相關性腎病等。也就是說,腎病症候群或膜性腎病既包括原發性,也包括繼發性,其中原發性膜性腎病佔比約為3/4。今天,筆者專門討論原發性膜性腎病,即通常見到的膜性腎病。咱們很多腎病朋友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膜性腎病如此常見,它能治好嗎?
  • 腎病遭遇「頑固性」蛋白尿?趁早做到2點,避開尿毒症
    影響腎病預後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病理因素,還有一些腎病導致的症狀,本身也會加劇腎功能衰竭的進程。每個症狀都「來者不善」,因此腎病防範尿毒症的發生,除了要控制腎臟本身的一個發展速度,還要著力重視糾正一些頑固的症狀。
  • 三種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方法,可避免你在不知不覺中得上尿毒症
    我糖尿病已經有10年了,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的腎是不是有問題了呢?」這個問題非常好,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應當了解的。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全身主要器官,比如心、腦、眼、腎等的病變,這些病變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尿毒症屬於腎病的終末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腎移植。
  • 雖然此時腎功能正常,但是這5種腎病仍難避免尿毒症及預後很差!
    周遜 腎內科主任腎病朋友盲目悲觀不可取,過分樂觀也是要不得的。只要患了腎病,認為都會發展成尿毒症,就屬於盲目悲觀;只要現在的腎功能還好好地,認為尿毒症與自己無關,就屬於過分樂觀。關於盲目悲觀,這不是今天筆者想要談的重點。
  • 3種人可在5-10年內進展至尿毒症,萬不可掉以輕心
    在我國,腎小球腎炎是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佔尿毒症群體的35.81%; 其次是糖尿病,佔比24.80%; 第三位病因是高血壓,佔比14.19%.
  • 糖尿病尿毒症有哪些症狀?這3種症狀很明顯
    原標題:糖尿病尿毒症有哪些症狀?這3種症狀很明顯!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諸多併發症的存在。糖尿病腎病就是比較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就很容易轉化為尿毒症。約有三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都是因糖尿病而得的,足以證明糖尿病患者患尿毒症風險之大。
  • 腎病患者,出現了這些情況,需要當心腎病症候群的發生
    腎病發病的原因狠毒。根據病因分類,腎病大致可分為原發性腎病和繼發性腎病兩大類。原發性腎病的病因主要有:微小病變腎病、局灶性腎小球硬化、膜性腎病和遺傳性腎病等;繼發性腎病的病因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壓、紅斑狼瘡、病毒感染、澱粉樣病變、副蛋白血症、先兆子癇等。
  • 不可思議的尿毒症:他年年體檢,卻不知道有腎臟病
    一道道關卡「失守」,一個個疏忽重複,使他的尿毒症成了「漏網之魚」。多麼令人惋惜!我再說說他尿毒症的病因。一、尿毒症是怎麼引起的呢?引起尿毒症的原因很多,有原發於腎臟的疾病,也有其他疾病損害到腎臟再發展而來。
  • 糖尿病是個傷腎的「惡賊」,往往因忽視它而引發尿毒症!
    據統計目前中國的透析患者當中,大約有兩到三成的人群患有糖尿病,且此類人群的平均壽命也只有53周歲,遠遠低於正常的國民基本壽命。糖尿病之所以會引發腎病,乃至腎衰竭,主要是因為血糖濃度過高會導致腎臟過濾過多的血液,過濾器難以完成額外的負荷,把對人體有用的蛋白質過濾進尿液當中,從而出現尿蛋白。
  • 全面解析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與防治
    全面解析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與防治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中大約有20%-40%的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全球範圍內,糖尿病腎病是尿毒症的首要原因(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