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商報
「現在易到新規只能30%用充值金額付款,剩餘費用需另付,餘額無法退款,申請退款聯繫不到客服。」近日,有消費者向長江商報記者投訴,易到用車充錢易,用錢難,退錢更難。
近段時間,不少易到用戶發現,易到充值的時候寫有可以全額作為支付使用,而現在沒有任何告知的情況下,每次打車費只能用充值金額的30%。
大量消費者向消費保提交了投訴,投訴中主要涉及:充值容易,使用受限,客服失聯。
此外,近日易到用車還因上報虛假資料被行政處罰。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易到(北京東方車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被北京市東城區統計局行政處罰,並被給予警告以及罰款2萬。原因是違反《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第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已構成提供虛假經濟普查資料的違法行為。有分析稱,資金鍊的斷裂,直接導致易到用車如今難以運營的局面。
單方面更改支付方式
「從天河機場到我家行程32公裡,叫的舒適型轎車,訂單完成後應支付149元,而系統支付時卻只能用帳戶內餘額支付28元,剩下的121元需要自己額外支付。我明明有充足的餘額可以支付,為什麼要被限制使用?」武漢市民李女士向長江商報記者氣憤地表示,如此一來,自己還要使用十餘次才能把充值的餘額用完。
隨後李女士第一時間聯繫客服,人工客服一直顯示忙線,通過APP在線諮詢也一直沒有回應。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兩年前就在易到上充了錢,當時最低充值200元才能使用,但平時除了去機場的行程,在其他地方根本就叫不到車。這次單方面更改支付系統,易到也沒有通過任何形式告知自己。
無獨有偶,福州的張先生也投訴:「我在11月打車時,易到平臺在事先沒有告知本人的情況下,強行在第三方支付寶付款38.68元,帳戶餘額只付了11.92元,而我的帳戶餘額裡有1562.96元。」他表示,易到充值的時候寫有可以全額作為支付使用。現在易到新規只能百分之三十用於充值金額,剩餘費用需另付,申請退款聯繫不到客服。
長江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有關易到用車的投訴中,像李女士、張先生一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多名消費者反映,易到更改了支付方式的行為發生在他們充值餘額後,且未及時進行通知。當他們想將餘額從帳戶中提現時,卻始終無法成功。
據了解,易到用車從7月5日開始就上線「混合支付」方式,即支付車費時,「帳戶內餘額」需與「微信/支付寶/現金」以一定比例進行混合支付。
長江商報記者下載易到用車App發現,新的帳戶餘額使用規則稱,用戶可以選擇使用「第三方支付」與「餘額」混合支付車費,將按照一定比例扣減用戶「餘額」。
儘管表述有「選擇」二字,但實際上「混合支付」已是目前唯一的支付方式。在實際的車費支付界面,消費者只能選擇微信或支付寶支付,「餘額部分抵扣」的選項默認為車費的30%。
對此,易到方面稱,此舉是為了保障車主能實現100%實時到帳。9月27日,易到用車在官方微博平臺上發表了「補償提現,全面開啟」的公告。公告稱,易到「心懷歉意」地推出混付模式,既是當前解決乘客餘額的最妥善方式,也是一種自救措施,並稱此舉是為了「保持運營」。
司機提現難持續至今
乘客退款難,叫車難,司機提現也難。
「能接到一次單很不容易了,現在做一單是一單,能提一點是一點。」一位武漢易到司機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已經很久沒有跑易到了,已經近一年沒有提現了,自己不敢再接單,顧客也很難再打到車。
針對司機提現難的問題,此前去年5月份,易到曾發布公告稱,已開啟新一輪的車主提現,車主提現將在十個工作日內分批解決。據悉,易到本次是從大股東韜蘊資本處獲得數千萬資金用於解決司機提現問題。
易到方面稱,未來仍將持續籌措更多資金及提供更多的提現方案,以求妥善解決提現問題。
但是,在第三方投訴網站上,關於無法提現的問題到去年7月份一直居高不下,至今已經持續8個多月。
近日,易到用車宣布「混合支付」全面上線。乘客除現金支付外,還可使用現金餘額方式進行支付,車主收入100%實時到帳,提現無需等待。
1月2日,長江商報記者用易道APP叫車,最後支付後顯示一共142元,司機到帳可提現106.34元,不過該司機還有在幾千元在帳上未能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易到用車的上海分公司因2019年年初司機提現問題已關門搬離。京滬兩地辦公點已人去樓空。
2019年10月12日,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執行裁定書顯示,法院確認北京東方車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下有銀行存款,但均已被他案凍結,可用餘額不足人民幣2000元,不足以清償債務。法院從2019年9月10日對公司法定代表人採取限制消費措施,限制其實施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深陷資金困局
有分析稱,資金鍊的斷裂,直接導致易到用車如今難以運營的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易到用車早在2010年就成立,比滴滴成立時間還早兩年。作為國內網約車「鼻祖」之一,業務覆蓋國內外190餘座城市。官網資料稱擁有超過4000萬用戶和600萬車主。
彼時易到頗受資本市場歡迎。天眼查資料顯示,易到目前一共經歷了11輪融資。在2014年的D輪融資中,易到還獲得了新加坡政府領投的1億美元。
2015年10月,樂視用7億美元買下了易到70%的股份,取得控股地位。而就在短短半年後,樂視的資金危機爆發。易到創始人之一周航曾公開指責是樂視造成了易到的危機,他在聲明中稱「易到當前確實存在著資金問題,而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樂視對易到的資金挪用13億」。隨後,易到再次易主,2017年6月,韜蘊資本接手成為易到控股股東。
而2019年2月,韜蘊資本CEO溫曉東在朋友圈發文稱,因接手易到而與樂視反目。溫曉東表示,2017年,賈躍亭以樂視網「生死攸關」向他求救。韜蘊資本入主易到後,卻發現易到整體負債由樂視承諾的20餘億元飆升到近50億元。
此後,易到曾嘗試與阿里、順豐尋求合作,但也都不了了之。提現、提取餘額一直成為司機以及顧客與易到用車的一場拉鋸戰。
「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僅僅是將過去租車用車的需求,通過網絡進行了長尾收納,加上原本這個賽道不寬,勢必讓其資金鍊一直緊張。拓寬賽道,而不是用花式『扣押金』的方式去尋找增量市場,才是關鍵。」一位網際網路分析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易到用車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模式很搖擺,如果過於偏向商務用車,則在中國還沒孵化成熟,如果面向普羅大眾,則勢必在更有性價比優勢和多元化選擇的共享出行如滴滴等面前,難以打開市場。唯一對於易到用車來說,可依仗的是服務,即專業且讓用戶更加放心的服務體驗和可能由此衍生的增值服務,來拓寬商務用車本來狹窄的賽道,特別是從共享出行手中將商務需求的流量池爭奪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