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讀繪本寶寶們的前浪,是物質生活從貧瘠開始走向富足的80-—90年代生人。我們的50-60年代的父母們,可能有本小人書能翻到爛,一本童話書就是童年全部的閱讀了。所以,這屆家長可以說,我們可能只是沒有那麼多精裝的繪本讀,但是童年的精神生活也還算過得去啊。
但是這本《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的橫空出世,實在是跌出了自以為讀書不少的老母親的想像之外,由此衍生出一個靈魂質問——關於書,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是我們想不到的?
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並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銅為鏡。有平面鏡、曲面鏡兩類,平面鏡常被人們利用來整理儀容,曲面鏡又有凹面鏡、凸面鏡之分,主要用作衣妝鏡、家具配件、建築裝飾件、光學儀器部件以及太陽灶、車燈與探照燈的反射鏡、反射望遠鏡、汽車後視鏡等等。(來源:百度百科)
當鏡子遇到書,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熱詞——跨界混搭了。
本來你讀書是讀書,照鏡子是照鏡子,完全想不到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動作能結合在一起,即照鏡子即讀書,讀書運用的是照鏡子的原理。但是當有人把這兩樣兒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混搭真的有神奇的化學反應。
不管我們成年人的世界書的載體怎麼變化,到底是要用「讀」這個動作消化的,而在繪本的世界,不僅「讀」是出口,「玩」才是最大的出口。當「書」可以玩兒的時候,書籍的世界就變得無限天地寬,可以說,《3D鏡面繪本》系列是創意之作,沒錯,在這個求新求變的年代裡,連書籍也概莫能外,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因為對於繪本的目標群眾來說,「玩」即是吸收,「玩」即是學習,「玩」即是掌握暢遊世界的本領,「玩」即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沒有什麼,是一本能玩high了的繪本不能到達的。
這應該就是繪本的初心吧,它們,是這些未來世界主人翁看世界的眼睛。
傳統上,一本書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的內容,但是《3D鏡面繪本》系列給我們的啟示是,形式也可以吸引人,針對那些會被「玩兒」吸引的小朋友們來說尤其如此。
《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的作者渡邊千夏 ,是一位自由設計師,曾經進行過一系列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主題的創作。《鏡子裡的馬戲團》是繼 《3D鏡面繪本 不可思議的彩虹》《3D鏡面繪本 今天吃什麼?》 的第三本3D鏡面主題的繪本。
讀3D鏡面繪本的方法也與傳統閱讀略有不同,它需要讀者將書翻開至左右頁呈直角,頁面打開角度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影響閱讀效果。
很多讀者也許會好奇為什麼要這麼讀,這麼閱讀和傳統形式的閱讀能得到的閱讀體驗有何不同?
在90度的世界裡,你會瞬間明白,形式為何可以如此吸引人。
密碼就是紙張的奧秘,它們不但是紙板,也是鏡面原理設計的紙板。在《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中,傳統的閱讀就是平面的馬戲團故事,而運用3D鏡面繪本的閱讀方法,可以瞬間來到立體的馬戲團,不但看,還可以置身其中,從二維到三維,小朋友需要做的,只是選擇一個角度。
能夠看,能夠玩,能夠讀,還能進入的書籍,那些愛玩的小朋友怎麼能不愛上呢?
但是也有bug的存在,因為形式的限制,所有故事必須選擇在能夠利用這種形式呈現的場景中,比起前兩本「吃什麼」和「」立體彩虹」內容的嘗試,馬戲團是個讓故事更豐富更立體的場景,當然也是很多小朋友並沒有真正身臨其境的帶有點神秘色彩的地方,這更勾起他們的好奇,更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可讀、可玩,故事可讀,場景可進入,可以利用鏡面原理延伸出很多遊戲,雖然是小小一本繪本,但是內裡大有乾坤。關於書,我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是不能做到的,對於現如今10後的繪本世界來說,閱讀這事兒只有沒有想到的,沒有不能做到的。